作業是教師檢驗教學效果,幫助學生鞏固消化,通過作業反饋情況幫助教師了解學情,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是重要教學環節之一。為深入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有關文件精神,進一步提升作業設計的科學性、針對性和規范性,增強作業實施的有效性,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結合我校初中歷史教學實際情況,制訂了歷史作業設計與實施建議。
一、歷史作業設計存在的不足
(一)作業內容以知識性為主,內容重復。
(二)作業形式單一,簡單機械。
(三)作業要求整齊劃一,缺少個體差異。
(四)作業評價方法單一,注重結果,忽視過程。
二、依據歷史課程標準和學業評價等設計歷史作業類型
(一)閱讀類作業。包括閱讀教材和閱讀課外讀物。設計一些閱讀類作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設計時,要解決好三個問題,即:閱讀什么?如何閱讀?閱讀后收獲了什么?
(二)小論文式作業。論文式作業就是寫小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要充分、新穎。在布置論文作業之前,教師首先要精心命題,注意命題的綜合性,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將知識延伸到學科和現實生活中去,以推動學生思維的遷移。如“論漢武帝的功與過”“我看拿破侖”等。
(三)制作模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如組織學生用膠泥制作陶胚,燒制成器。鍛煉動手能力,增進對中華文化傳統的情感,拉近學生與所學歷史知識的距離。
(四)布置單元作業。可選擇制表格、歷史樹、設計單元思維導圖等形式,掌握單元基本知識。
(五)講故事、表演、辯論等。即編演歷史劇、歷史故事會、歷史辯論會,讓學生真正認識歷史、感悟歷史。
三、“雙減”政策下歷史作業設計原則
(一)設計作業時,不僅要緊扣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學情、個體性差異,加強教研組內教師交流,完善作業構思,把握作業難易度。
(二)布置作業時要給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并及時反饋、評講作業結果。
(三)作業形式要多樣,不簡單疊加,學生完成其中一項即可,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四)給學生合作學習、查找資料、設計展示等比較寬裕的準備時間。
(五)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六)轉變作業評價標準,要發現學生獨立思考、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同時作業的評價形式、評價內容等要相應變化。
在“雙減”政策下,作業設計是教師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教師要進行更多嘗試,設計開放性作業,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提升歷史作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