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初中歷史教學工作注入了新活力。然而,在目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以往單一的教學觀念和策略影響依然存在。在新課程標準下,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存在沒有轉變自身觀念的現象,課堂教學定位不準確,影響課堂教學質量。針對此類現象,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充分研讀新課標,扎實推進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保證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落實,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
一、更新課堂教學理念,扎實落實以生為本的課堂理念
(一)重視學生全面發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通過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深化歷史素養教育,保證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例如,在教學“明朝君權”及相關知識教學時,歷史教師可以針對明朝君主特征等教學內容,設計問答式開展教學,突出對明朝君主專制知識點問題設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作答;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知識競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更好地記憶和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
(二)尊重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以往的歷史教學的過程,主要發揮了教師的講解作用,形成了一種叫“滿堂灌”的現象,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歷史知識和內容,導致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不高。而新課程標準之下,歷史教師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理念,積極向新課標靠攏,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營造和諧奮進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益。例如,在教學“中英戰爭”及相關歷史知識的時候,歷史教師要根據中英戰爭的歷史背景、開戰原因等提出問題,運用辯論賽的形式開展課堂教學,針對問題設置正方和反方,分別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準備,詳細闡明各自的立場。圍繞“虎門銷煙是否是中英戰爭爆發的直接導火索”這個話題展開辯論,中學生要結合歷史資料,深入分析中英戰爭的相關歷史背景、推動因素,全方位理解掌握中日戰爭開戰的原因及帶來的影響。同時,運用辯論形式能發揮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歷史知識進行整理和歸納,提升了綜合學習能力,學生深度參與歷史知識的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歷史課堂教學的氛圍,進而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
(一)與歷史故事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歷史知識的教學知識點比較多,單純的歷史知識點記憶比較枯燥,對事件年份、歷史背景、事件的作用等記憶比較單一,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個不利于學生建立歷史知識框架,無法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內驅力。而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初中歷史教學內容要更加豐富,形式要更加靈活,教師可以通過對故事的生動講解以及呈現趣味性的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充分了解歷史事件的真相,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形成主動學習歷史知識的習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確保學生真正掌握歷史學習方法。例如,在學習“貞觀之治”時,要結合唐太宗李世民歷史資料分析,通過對“貞觀之治”等事件進行歷史記載和分析,結合故事和歷史資料,全面分析“貞觀之治”的歷史成因、具體實施、歷史影響等方面,促進學生全面掌握盛唐文化的要素,對“貞觀之治”形成全面的了解。補充相關歷史材料,能夠激發學生的探求欲,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探討李世民的品德、功過等,更加客觀公正地認識“貞觀之治”,并對之提出科學的評價。
(二)重視對歷史教學情境的構建。歷史知識的學習內容比較多,只通過單元分析知識點的串講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了更好地開展這種歷史教學,運用創設教學情境模式是提高歷史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方法,可以讓學生在相應的歷史情境中深入學習歷史知識。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結合多媒體開展課堂教學,課堂中引入歷史教學圖片、視頻資料,構建和還原歷史背景,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戊戌變法”時,可以結合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戊戌變法”,對戊戌變法失敗后中國所面臨的緊張局勢加強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用信息技術播放戊戌變法的紀錄片或影片片段,營造相應的教學情境,對英勇就義的譚嗣同等多名烈士的壯舉進行展示,呈現出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優秀思想品質。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之下,為了全面提高初中歷史學科素養,培養具有歷史素養的中學生,教師要從多方面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初中歷史教師要轉變以往單一的觀念,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優化和創新,運用現代化理念開展歷史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優化教學方法,豐富拓展歷史教學內容,適時引入信息技術,創設數字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習慣和能力,全面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