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國近現代史》上冊第113頁有一道討論題目: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為什么?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有的說“辛亥革命勝利了”是從它的歷史功績來看。有的說“辛亥革命失敗了”是由于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徹底改變,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我贊成第二種說法。
辛亥革命究竟是成是敗?衡量一場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預定目標是否或者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鏟除封建制度,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發(fā)展開辟道路。其直接目標是要推翻清朝政權,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從直接結果看,辛亥革命給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滿清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結束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權利,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臺。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了閘門,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使反動統(tǒng)治秩序再也無法穩(wěn)定下來,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斗。中華民國成立后,國民政府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由此可見,辛亥革命有其成功的一面,但是從最終結果看,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標并沒有實現。勝利果實被大地主買辦階級代表袁世凱所竊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所以說辛亥革命是一場在歷史終極意義上失敗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謂終極意義,是指最后的結果和影響;所謂歷史終極意義,是指某一歷史事件所產生的最后的結果和影響。我們必須從歷史終極意義的角度來定性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國人民探索史、抗爭史上的地位。眾所周知,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后被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集團攫取,孫中山嘔心瀝血、精心設計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中華民國”僅掛了一個“空招牌”。孫中山的解職和臨時政府的北遷,標志著革命遭到了嚴重的挫敗。資產階級革命派交出政權后,企圖依靠一紙約法以實現其資產階級議會政治,使中國走上民主的軌道。歷史證明,這是一個多么幼稚的幻想。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思想就是要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然而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等倡導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并未實現。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以后,很快將孫中山等倡導的民主共和制度一步步破壞殆盡。袁世凱就任大總統(tǒng)后,很快就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初袁世凱正式下令解散國會,不久,又廢除《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tǒng)制,規(guī)定總統(tǒng)擁有皇帝一樣的權利,還修改總統(tǒng)選舉法,規(guī)定總統(tǒng)可以無限期連任。袁世凱已將民主制度破壞殆盡,“中華民國”名存實亡。“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戰(zhàn),\"二次革命\"的失敗,標志著辛亥革命無可挽回地最后失敗了。
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一般必須具備兩個重要條件:第一,必須有大批的雇傭勞動者,國內市場的擴大;第二,必須有大量的資本。這兩個條件通常是通過資本的積累來完成的。隨著資本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漸成熟,促成其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首先,當時的人們思想意識還停留在以農為本,經商辦廠賺錢后仍是以買田置地、蓋祠堂、修宅院為主的。這嚴重制約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即使當時產生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yè)也在帝國主義列強和本國封建統(tǒng)治的雙重壓迫、剝削下,不是被吞并,就是被盤剝而破產,保存下來的都在茍延殘喘,根本談不上發(fā)展資本主義。其次,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不過,自然經濟最先解體不是由于生產力直接作用的結果,而是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產物。國內市場雖然廣大,但一是買方市場沒有形成,身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統(tǒng)治雙重壓迫的勞動者,維持生存都有困難,加上頻繁的兵亂,廣大人民掙扎在死亡線上,嚴重地制約了中國商品經濟市場的擴大。二是各地之間沒有形成必然的經濟聯系。內地與沿江沿海地區(qū)之間,內地與內地之間,關卡林立,交通不暢,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國內市場。
二、資產階級革命派不能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
資產階級革命派不能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因此就不能識別真正的敵人,放過了主要的敵人帝國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僅不敢觸動帝國主義的在華特權,而且還幻想得到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對于封建勢力,革命派強調反清和建立共和政體,卻沒有去觸動封建土地制度和徹底摧毀舊的國家機器,結果是袁世凱反動政權代替了清王朝。
三、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就導致不能充分發(fā)揮和依靠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農民。雖然他們也聯絡過同農民、手工業(yè)者有密切聯系的會黨和新軍,但對于廣大農民和手工業(yè)者,幾乎沒有做廣泛的、深入細致的發(fā)動和組織工作,武昌起義后,革命形勢日益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派強調“有秩序革命”,視群眾反帝反封建斗爭為“越軌”行為,不僅束縛了群眾的手腳,甚至還站在群眾的對立面,因此失去了群眾,孤立了自己,
四、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組織松散,內部派系紛雜,在革命勝利發(fā)展時已經四分五裂
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沒有正確的思想武器來制止革命黨迅速而普遍的妥協傾向,甚至有不少革命者轉化為新官僚、新軍閥和新政客。
綜上所述,辛亥革命的失敗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