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對課上教學的有效延伸,是課堂學習的鞏固和深化,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作業的完成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完成作業,既能使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又能發展學生能力。在“雙減”政策下,國家大力提倡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語文老師設計作業時應該從多個角度進行把握,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有興趣,增強他們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一、作業形式多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天性好動,喜歡有趣新鮮的事物,所以老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充分順應低段學生這種活潑好動的生理、心理特點,將所學知識點設計成多種形式的趣味性作業,注重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愿意去做、樂意去做。
(一)繪畫作業
小學生都喜歡畫畫,所以我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四個太陽》后,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說說自己會為每個季節畫什么顏色的太陽,并試著畫一畫。學生們興致很高,用自己的稚嫩的小手畫出了自己的想法。這種繪畫作業,學生們感興趣,也不覺得枯燥,最重要的是學生們在繪畫的過程中也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唱歌、跳舞
低年級的小學生活潑好動,所以我在教學《靜夜思》之后給學生們提供了一段《靜夜思》的手勢舞視頻,讓學生們跟著視頻學唱《靜夜思》,學生們邊唱邊表演,很快就記住了這首古詩。這樣的作業,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鞏固了所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三)編故事,講故事
學生講故事,不僅能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我在教學《小公雞和小鴨子》這一課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家庭作業:請你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這一課的重點就是讀好小公雞和小鴨子的對話,那么我讓學生們回家講給家人聽,他們講得繪聲繪色,既有趣,又親身體會了語言的魅力,增加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二、作業層次分明,注重因材施教
早在很久以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那么我們作為教師更應該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有所學有所得,所以,我們在設計作業的時候,也要注意層次性。
(一)設計多樣化的作業
我會設計一些比較簡單的作業,比如不愛說話的學生,我會安排他繪畫,通過繪畫來反饋學習狀況。對于喜歡和擅長表達的學生,我會安排他給大家講故事。對于漢字寫得好的學生,我會安排他做生字卡片。無論是什么作業,在他們完成后都及時、恰當地去表揚鼓勵他們,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樂學、會學。
(二)設計趣味性的作業
小學生對周圍的事物以及未知的知識充滿好奇,所以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的時候要抓住學生的特點,設計趣味性強的作業,充分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始終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高效率地完成作業。我會讓學生每天進行課外閱讀,然后適時地給他們提供在全班面前分析讀書心得的機會,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又滿足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了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作業評價優化,激發學生完成的作業的內驅力
評價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內驅力的重要手段。及時、有效的作業評價,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內驅力,讓學生能在根本上轉變,所以,我在優化作業評價這方面,想出了一些方法。
(一)生生互評
每次作業,我都會要求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互相觀摩、學習、打分,打分方式是按照一顆星、兩顆星、三顆星的星星數,在小組評價表中畫出星星,并評出最優秀的作品。然后四人小組在全班內展示,大家一起評價,說說優缺點,目的是供全班學習、借鑒,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獲得滿星的學生很開心,表示下次會繼續努力,沒有獲得的學生會向他們學習,會加倍努力,這樣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二)優化評價語
每次學生認真完成作業,我都會及時發現學生的進步之處,用肯定、激勵性的評價語評價學生作業,比如畫一個笑臉、獎勵一個貼紙等等,并給學生方法上的指導,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注,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三)優秀作業展示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每個學生都渴望成為榜樣,所以,每周我都會選出一部分作業之星,把他們的名字寫在我們的優秀作業展示臺上,有的是故事大王,有的是繪畫之星,學生們很高興,每次作業都能積極完成。
總之,“雙減”背景下,我們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應著力于小學低段語文作業的創新設計,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努力發掘每個學生的優點,設計有新意的作業,讓所有的學生有所獲、有所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