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繪畫的類型包括文人畫、宮廷畫和民俗畫,其中,與宮廷畫、民俗畫不同,文人畫在技巧上并不追求形似,而是為了自娛、為了向內的自我觀照與自我抒發。宋代文學家蘇軾說過,詩是無形的,畫是有形的,都有追求文學性的一面。董永智的作品就是好的體現和表達,一幅好的作品是有戲的,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能直擊靈魂。董永智作為一個文人,在知命之年開始學畫,他將自己的詩文意境用于繪畫之中,頗具特色。董永智的畫文氣足,高古不俗。
——陳傳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原副主任
把董永智的作品定義為文人山水畫,實際上這是當代一個很重要的命題。現代文化人的知識系統特別獨立和細微,這讓今天的文學家幾乎很難跨越成為真正的書畫家。我們今天所認定的傳統意義上的文人畫是以文養畫,強調它的書卷氣、文氣和詩意。對藝術家來說,文人畫最重要的審美價值在于寄托、在于養性,而不在于專業繪畫的畫面效果。董永智的山水畫用筆很“硬”、用墨很“枯”,作品中的符號化語言也很有特點,幾乎每幅畫的近景都有一些漩渦狀的紋路,并且這些漩渦紋是對稱的。這種巴洛克式的卷曲紋飾有一種奇幻感,體現了藝術家自己對想象力的重新發揮。董永智的山水畫并不是對景寫生,而是帶著一種想象,利用中國山水畫的特殊透視法——高遠法,排布畫面的高山、流泉和溪水,并構成了畫面的回環結構。畫面中,即使是近景的漩渦紋也一定與流水的曲線相結合,這樣的處理方式使畫面看起來不是風景的真實表達,而是更多地追求某種裝飾意味。此外,董永智的山水畫里還有很多傳統的成分,借用王蒙的點子皴,對中國古代山水的形進行精神上的升華并重新演化。他的畫對當代中國山水畫有啟發作用,他的作品值得我們去進行很好的研究。
—尚輝: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美術》雜志社社長兼主編
董永智是一位有勇有謀的畫家。“勇”在于他對傳統本身的突破。自宋元至今,中國山水畫傳承了諸多程式化的規條、家法和忌諱,面對這些束縛,如何在相對正宗的體系里尋求自己的藝術樣貌、風格乃至樣式?董永智從自己的角度尋找到了自己的語言。他一方面深入傳統,體悟傳統筆墨的“古意”,再結合帶有一定裝飾感和象征意味的太極皴圖式,使作品的皴法、章法、筆墨既不失現代意味,又極具新意。“謀”在于董永智的展覽從策劃角度是有一定想法的。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的節點上,董永智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舉辦展覽,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視野來看,中國山水畫應該肩負著推廣中國文化的重要使命,對此我也建議董永智可以走出國門,真正畫一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貌。
——于洋: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
自述
“中國風”,顧名思義取中國之氣度、中國之風度、中國之韻致之含義,寓意和象征中國文化的容人雅量、寬宏大量、光明磊落、雷厲風行、一觸即發、銳不可當。“文道畫意”,即“文以載道,畫以載意”。“道”乃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事物規律;“道”為行而備,乃正義、正氣、正大光明、正確通達;“意”乃具有正義、正氣的人生思想境界和家國人文情懷。
“中國風·文道畫意”,是用藝術的形式賡續和傳承五千年文化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核——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秉持的宇宙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思想方法論。我的作品著重從哲學性、文學性、人文情懷、思想境界和藝術生動性上彰顯“中國風·文道畫意”的思想精髓,用不同的藝術符號詮釋“中國風·文道畫意”的精神內核。
——董永智
董永智簡介
董永智,字筆墨丹青,號膠東太平逸人。出生于山東省榮成市,求學于中國國家畫院盧禹舜山水畫高研班和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基礎造型研修班。作家、畫家、文藝評論家,煙臺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迄今發表和出版的長篇、中篇、短篇小說和散文、詩詞共計300余萬字,并先后在《中國書畫》《中國美術報》《中國藝術報》《藝術市場》等報刊發表多篇藝術理論文章,曾多次獲各類文學藝術創作獎。2022年4月,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舉辦“文以載道" 畫以載意——筆墨丹青·董永智文人山水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相關領導及學者對其作品給予高度評價;2023年9月,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藝術館舉辦“中國風·文道畫意——筆墨丹青·董永智文人山水畫作品展”,藝術作品得到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畫研究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盧禹舜和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陳傳席、尚輝、于洋等學者的高度肯定。70余家國家級及省級媒體、融媒體、新媒體對畫展進行新聞報道,300余家新聞網站予以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