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文化遺產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遺產是民族的古老記憶和文化基因,實現對它們的傳承與保護,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延續。如今,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手段的蓬勃發展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了相應的技術支持,因此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轉型,能夠使其更具傳承與保護的價值。文章以肅南縣馬蹄寺石窟群為例,通過數字化技術,探討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利用的新途徑。
關鍵詞:馬蹄寺石窟群;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數字化
一、時代背景
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生動見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睂ξ幕z產進行細致入微的保護,能夠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讓城市文脈得以延續,讓城市文化基因得以傳承。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持續進步,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面臨新的機遇。
在文化遺產領域,馬蹄寺石窟群作為中華文化瑰寶,與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并稱為甘肅河西走廊三大藝術寶窟。近年來,馬蹄寺石窟群的修復和保護工作得到高度重視,并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可謂有目共睹。而在進入數字化時代的今天,想要在保護好馬蹄寺石窟群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其歷史和藝術價值,數字化手段不可或缺,它能夠以更加多樣、更為豐富的方式助推馬蹄寺石窟群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從而強化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二、馬蹄寺石窟群保護、研究與利用措施
(一)馬蹄寺石窟群概況
位于祁連山腳下的馬蹄寺,是一片開鑿在半山腰上、綿延數十公里的石窟壁畫群,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時期,并逐漸成為藏傳佛教寺院。馬蹄寺因石窟佛教文化而聞名四海,其石窟群由千佛洞、馬蹄南寺、馬蹄北寺、觀音洞、金塔寺等七個單元組成,尚存有文物遺跡的洞窟37個,窟內保存有北涼、北魏、隋、唐、西夏、元、明以來的珍貴塑像500余身、壁畫1200多平方米。1996年,馬蹄寺石窟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蹄寺石窟群卓越的建造技藝,給人以視覺與心靈的巨大震撼,令人驚嘆。這些綿亙千年精美絕倫的石窟藝術,凝結著古代藝術匠師的智慧結晶。整體來說,馬蹄寺石窟群的自然風光和人文底蘊都很飽滿,留下了十分厚重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珍惜和愛護。
(二)傳統的保護與研究方式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馬蹄寺石窟群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精心管理,馬蹄寺石窟群的管理單位經常派遣專業人員對石窟及其文物進行精心的管理與監控,確保其長期安全;二是開展科研,管理單位定期開展相關科研工作,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和利用水平;三是及時修復,一旦發現石窟、壁畫等出現受損或老化的情況,就及時組織專業人員進行修復,盡力確保其不再受到損壞和侵害;四是加強宣傳,強化對公眾的宣傳和教育,讓更多人了解、關心、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共同守護馬蹄寺石窟群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三)拓寬馬蹄寺石窟群保護、研究與利用工作的新途徑
馬蹄寺石窟群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盡管采取了許多保護措施,但是洞窟塑像和壁畫仍然面臨著風化、脫落、褪色等多重病害。因此,在與時間賽跑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有效保護并讓其煥發新生,是許多專家學者和研究機構孜孜不倦的課題。而如今,通過許多新穎的方式,有更多力量參與其中。比如可以利用一系列新型科技手段,包括5G技術的廣泛應用和VR數字化影像技術的實現來保護馬蹄寺石窟群。令人欣喜的是,馬蹄寺石窟群數字化保護工程被列為2020年度甘肅省13個文物保護單位數字化保護工程重點實施項目之一,獲得中央財政專項補助,工程于2021年6月正式開工,具體實施內容為:馬蹄寺石窟群大環境數據采集;千佛洞第1、2、3、4、6、8窟,北寺第3、7窟,金塔寺東窟、西窟壁畫數字化采集及處理,塑像三維掃描及重建,洞窟結構三維重建,全景漫游,數據存儲等。
在筆者看來,通過現代數字技術拍攝、掃描、獲取、存儲文物信息,并通過建立多元化、集成化的數字數據庫、數字資產管理系統、數字資源永久保存系統,能夠實現永久高保真地保存文化遺產資源。在高科技、大數據的賦能下,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更加智慧、高效。以下是筆者對于采用相關高科技手段開展馬蹄寺石窟群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的一些思考:
1.數字存儲與采集技術
馬蹄寺石窟群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石窟藝術的重要代表,其窟內的壁畫、佛像等大量文物不僅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我們可以使用數字技術來采集和記錄馬蹄寺石窟群的文物信息,并將它們存儲在數字磁盤或其他媒介中,使其更加完整且易于檢索。
⑴三維掃描技術。三維掃描技術可以將馬蹄寺石窟群內的壁畫、佛像等文物精細地掃描為數字化三維模型,同時保存其顏色、紋理等信息,使窟內的文物能夠以數字形式進行保存,并且在掃描過程中不用直接接觸文物本體,也不會對它們造成損傷。
⑵數字影像技術。數字影像技術是將石窟內的文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拍照,然后通過軟件將這些照片拼接在一起形成全景圖像。這種技術的優勢在于可以將整個石窟群的內部結構和文物分布情況的全貌記錄下來,后期再進行整合處理,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這樣的技術處理方式,精準度得到提升,而且存儲時間更加長久。
2.數字修復與再現技術
除了數字存儲與采集技術外,數字修復與再現技術也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手段。針對馬蹄寺石窟群的文化遺產,數字修復與再現技術可以使已經消失和損壞的文化遺產再次呈現在大眾面前。
⑴數字重建技術。數字重建技術可以根據壁畫、佛像等文物的三維模型,進行數字修復和重構。例如,對于已被損壞的文物,可以采用數字重建技術來還原其原狀,使其看起來更加完整。
⑵色彩還原技術。色彩是馬蹄寺石窟群文物的重要特征之一,但由于年代久遠等原因,其色彩已經大大褪去。色彩還原技術可以根據現有資料和研究成果,以及參照其他類似文物,盡可能地還原出其原本的色彩。例如,通過人工智能算法的幫助,可以將失去的顏色重新添加到古代壁畫上。
⑶虛擬展示技術。使用虛擬展示技術可以為觀眾提供更加真實的參觀體驗,同時能夠為文化遺產的推廣和傳播提供一種新的方式。例如,通過3D投影、數字VR頭顯和手持設備等技術,可以將馬蹄寺石窟群內的文物展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能夠充分體會到其獨特的魅力。
3.數字展示技術
數字化展覽館是利用電腦技術將文物信息進行數字化轉化,并結合圖片、文字、影像等數據資料,將實體的展覽館呈現在數字化的空間中。相對于實體展覽館,數字化展覽館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它能夠為公眾提供一種全新的便攜式探索展覽館的方式,通過不同的感官調動和沉浸式體驗,使觀眾的參觀趣味性也得到提升,有效促進了文化信息的傳播,其次,數字化博物館有效避免了文物長期暴露在展廳或遭受意外損壞帶來的風險,有利于保護文化遺產。我們可以將馬蹄寺石窟群的石窟和文物轉化為數字資料,并以數字化展示和傳播的方式呈現給公眾。相較于傳統的實體博物館,數字化展覽館能夠呈現諸多的特點和優勢,最大限度保證這份珍貴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三、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文化觀照
《國務院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加強石窟寺數字化保護利用。開展石窟寺數字化工作,加強數字資源管理和共享共用?!睌底只夹g在保護、研究和利用文化遺產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但也需要加強文化觀照。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所涉及的不僅僅是保護技術,更需要將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表達出來、傳承下去。
總的來說,在數字化技術應用過程中,要尊重文化遺產的本質,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為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利用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支持。只有堅持文化關懷,才能更好地實現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發展。
四、結語
馬蹄寺石窟群作為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我國石窟藝術發展乃至佛教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的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產生過巨大影響。如何讓馬蹄寺石窟群的壯麗與輝煌照見更多人,讓這些文化瑰寶在當下煥發出生命力,仍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通過對馬蹄寺石窟群進行數字化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大大提高了文化遺產的保護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夠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傳承和發揚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而在開展相關的工作過程當中,也應該尊重文化遺產的特性和本質,將人文關懷和創新理念貫穿其中,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方式支持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總而言之,充分發揮數字資源優勢,為馬蹄寺石窟群保護、研究和利用提供新的技術手段。作為當前文物保護傳承的重要手段之一,數字化對有效保存和利用馬蹄寺石窟群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具有重要意義。相信在數字化技術和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共同作用下,我們可以更好地開展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郎曼. 甘肅肅南馬蹄寺石窟群宗教藝術價值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21.
[2]李丹.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初探——以赫哲族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3(02):80-83.
[3]朱瑜章,朱希帆.馬蹄寺石窟群探疑 [J].河西學院學報,2021,37 (01):14-23.
[4]汪志.馬蹄寺:絕壁上的千年古剎[J].中國地名,2020(11):67.
[5]俞利昺. 馬蹄寺石窟群藏傳佛教遺跡研究[D].蘭州大學,2020.
[6]冷子璇數字化技術在我國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運用 [J].美術教育研究,2017(13):42+44.
[7]趙利,馬小艷,鄧玉邦等.張掖馬蹄寺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創新研究 [J].科技視界,2016(03):71-72.
[8]劉文榮.馬蹄寺石窟群最早開鑿時期考 [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5,29(05):92-97.
[9]黃永林.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J].文化遺產,2015(01):1-10+157.
作者簡介:
楊文建(1999—),男 ,漢族,甘肅張掖人。蘭州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