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結合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進行探究式教學課堂的構建,使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獲得邏輯思維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構建有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學習欲望;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注重生活實踐運用,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降低數學知識探索難度;巧妙設計問題教學,增強學生數學思維意識;創新教學評價形式,助力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在探究式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教學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進行自主思考,使其將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未形成完善的思維意識,難以更好地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為此,教師應當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遵循實踐性、主體性與開放性的教學原則進行探究式教學方案的設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獲得邏輯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小學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實踐性原則
在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中,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動手實踐探索,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感。相較于傳統的知識灌輸式教學,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以及認知內容,使得自身的文化視野得以拓寬。遵循實踐性原則是開展探究式教學的基礎,學生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會對知識之間的內部聯系形成更加直接的感受,獲得數學核心素養的顯著提升。
(二)主體性原則
在探究式數學教學中,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充分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行趣味教學引導,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久而久之,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將數學知識掌握得更加扎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選取與學生實際生活有關的知識內容,使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新問題的探索解決,實現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開放性原則
為保障探究式教學課堂充分發揮教學優勢,教師要教學遵循開放性原則進行趣味教學氛圍的營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并獲得身心健康發展。在探究式數學課堂中,學生不僅可以接觸到課內知識內容,還會了解更多課外拓展內容,培養發散思維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實現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開展探究式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學習欲望
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自身的學習興趣被激發,才有意愿主動探究數學知識,發現數學知識的魅力所在。為此,教師應當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更好地探究數學知識,并獲得自身抽象思維意識的形成,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小學生普遍存在好奇心強的特征,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探究式教學創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獲得數學學習動力的提高。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融入數學教學中,以營造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六章“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為例,本章節主要是帶領學生結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概念進行深入探究學習,從而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式,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展示房間的平面圖,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衛生間與儲物間的面積哪個更大。學生會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直觀觀察做回答。緊接著,教師需要引出本節課的教學主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探究分析中,從而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獲得自身數學思維品質以及綜合探索能力的提升。在趣味教學情境中,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問題的探究分析中。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生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實際問題的分析,從而更好地理解面積的含義,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新課改的影響下,教師開始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其扎實地掌握所學知識,實現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為此,教師將探究式教學方式引入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生可以親身參與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遷移及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相較于傳統的以“師講生聽”為主的教學模式來說,學生在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時,可以獲得學習興趣的顯著提高,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以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四章“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教學為例,學生需要通過相關課程內容的學習對條形統計圖的應用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了解統計表與數據表達之間的關聯,實現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處于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初步數據處理、資源整合以及探究分析的能力,教師應當減少教學干預,留給學生充分自主探究學習的空間,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過程,使其更好地理解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實際應用意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運動興趣”開展統計探究學習,讓學生自主完成整個數據統計的教學活動。具體而言,教師要求學生調查班級所有學生的運動興趣,并以運動種類作為劃分數據統計的依據將數據內容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教師應當選取適當的探究主題,讓學生對“單式條形統計圖”與“復式條形統計圖”進行探究學習,分析兩者之間的異同點,對其產生更加明確的認識,獲得數學核心素養的顯著提升。
(三)注重生活實踐運用,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要想發揮探究式教學方式的教學優勢,教師需要注重生活實踐要素的運用,讓學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進行探究學習,對數學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進行具體教學方案設計時,教師應當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要素的有效融合,提高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和動力,使其獲得思維品質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
以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二章“時、分、秒”教學為例,本章節旨在教會學生認識時間單位,養成珍惜時間、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在正式課程開始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會看教室中的鐘表并回答現在是幾時幾分幾秒,檢驗學生對時間的掌握情況。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一分鐘是多久,帶領學生觀察不同的鐘表,感受一分鐘的長短,增強學生對時間的感受。本節時、分、秒時間單位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密切的關聯,學生在進行探究學習時可以獲得熟悉感,從而更愿意投入學習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去完成一件事,使其更為直觀地感受到一分鐘的具象概念,實現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完成探索教學后,教師應當強調,雖然一分鐘很短暫,但是可以做很多事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使其獲得數學核心素養的顯著提升。在完成各項實踐探索活動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時間單位換算,思考一分鐘等于多少秒,一個小時等于多少分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
(四)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降低數學知識探索難度
小學生還未形成抽象思維意識,無法對理論性教學的數學知識形成更加透徹的理解。教師應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具體教學方案的設計,降低數學知識的探索難度,使得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感,實現自身數學核心素養的顯著提升。通過信息技術的優化改進,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會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探索以及深度思考的興趣,使探究式教學順利開展。
以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二章“千克和克”教學為例,本節課程主要是帶領學生認識與掌握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增強學生的數感與量感,使其可以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學習,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鉛筆與數學課本的質量關系,并引導學生思考將鉛筆與課本放在天平上會出現怎樣的現象,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素養。為了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教師應當利用多媒體進行實驗教學示范,教會學生正確使用天平與砝碼進行物品重量的稱量,指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實踐探究,降低知識的探索難度,使得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感。此外,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有關于“千克和克”的數學視頻,提高學生對千克和克相關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五)巧妙設計問題教學,增強學生數學思維意識
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才可以使學生獲得數學思維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在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巧妙設計教學問題,增強學生的思維意識,使其可以在不斷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有效的教學提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還可以使得學生獲得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需要增加學生獨立提問的機會,為其創造自主提問的條件,使其獲得創新思維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
以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一章“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教學為例,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是三種常見的變換形式,在課程開始前,教師應當帶領學生自主觀察多媒體中呈現的各種圖形,并鼓勵學生根據圖形的變換運動進行提問,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觀察到的內容思考“圖形在平移、旋轉的過程中是否會存在大小、形狀變化的現象?”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思考與自主探究,實現整體教學質量與效率顯著提高的教學目標。教師應當在學生提問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認識水平進行教學拓展延伸,使其獲得全面發展。
(六)創新教學評價形式,助力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在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活動中開展教學評價,可以使課堂結構更加完善,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素養的提升。教師應當基于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態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圍繞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等開展,幫助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使其獲得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的提升。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當采用適宜的教學手段進行具體教學方案的設計,采用創新評價的方式助力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以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一章“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為例,本章節主要圍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學習。在課程開始前,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思考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有什么異同點,使其可以利用已掌握的與平面圖形相關的數學知識來學習立體圖形。教師可以將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等立體圖形放在一個黑色的箱子里,然后讓學生將手放在箱子里,根據立體圖形的輪廓來進行判斷,加深學生對立體圖形特征的了解。在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參與態度、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學習成果等進行綜合評價,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索分析中,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學生之間也應當根據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互相評價,實現共同進步、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將探究式教學方法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中,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實現自身綜合能力以及思維品質的提升。但是,教師應當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前,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充分了解。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積極采用趣味教學引導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問題探究的主人,在不斷探究學習中積累豐富的知識,掌握學習技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自身知識技能以及情感態度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