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事碰面,話題自然而然轉到教育上。小升初的,眼看著自家孩子的成績只能讀地段初中,將來很大的可能是繼續讀普通高中,將來的將來更是前景黯淡。三四年級的,眼看著別人的小孩報了一大堆興趣班,坐不住了,生怕下學期可能成績就被甩下來。有的孩子報兩個奧數,外加語文英語特長等,時間表從周一至周日,都是滿滿當當的。
幼兒園按說沒壓力吧,其實不然。有個孩子,兩歲時已經“博覽”全書,現在才五六歲,已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幅神童的樣子。跟這孩子一比,心理陰影可想而知。有心理陰影的是家長,孩子倒還是開開心心懵懵懂懂。
據說那些私立的重點初中,不少學生患有抑郁癥。作業寫到半夜十二點是常事,有的學校每個月都要根據成績重新分班,每個人都“朝不保夕”。不說孩子,換了我也得抑郁。有的孩子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實在受不了了,真想跳樓。”這樣的重點,不上也罷。
我也經常收到各種培訓機構的電話。我的回答千篇一律:“孩子學習已經夠緊張了,周末和假期我希望他能徹底放松,不考慮報任何課外班。”不明白為什么把孩子的時間填的滿滿的,不怕孩子累著或者抑郁嗎?短期成績拼的是智力,長期成績拼的是身體,長期人生拼的是對生活的興趣。普通中學又怎么樣?985高校又怎么樣?如果感覺不到幸福,一切都白費。我寧愿要一個健康快樂的平凡孩子,也不要一個抑郁的高材生。這幾年還流行一些新詞,比如內卷和躺平,雞娃和佛系。
社會內卷相當嚴重,各行各業都在做著大量的無用功,耗費著驚人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又不能提升幸福感。而又以教育行業的內卷更為突出。從家長角度,不論城鄉,都把教育看得空前重要,砸多少錢都在所不惜。農村的人拼盡全力在城里買房,想方設法讓孩子去城里上學;城市的孩子就拼課外班,報三個算正常,報五個不算多。大家都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或者把孩子往上推一個階層。從學校角度,各種評比、各種競賽、職稱評定、績效管理……花樣翻新,老師們都累的人仰馬翻,還有多少精力可用于正規的課堂授課?
回想我這一代的求學經歷,從小自由自在,家長從不管作業,老師也不會盯著我們,唯一的壓力來自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有理想,有動力,那就努力學習改變命運;沒有遠大理想,也沒關系,打工種地做生意,只要足夠勤快,一樣可以養活自己。可是現在,所有的人都往一條道上奔,那就是:重點高中,然后985、211,然后找份好工作。曾經的條條道路通羅馬,今天變成了獨木橋。
基于自身的經歷以及以上的認識,我選擇了躺平。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別人拼,那就不拼。做好本職工作,其余的算了吧!避開內卷,同時也就繞開了名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也沒理由雞娃自己的孩子,老大成績在中游和上游之間跳躍,我覺得可以了。老二上幼兒園,已經在老師那里學會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二等于三,一加七等于八,我覺得也很可以了。老大不近視、不厭學、愛勞動、愛繪畫,總之是熱愛生活,挺好;老二能吃能睡能跑能玩,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