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改革背景下,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發展成為教師的關注點,作為創新型教學手段之一,自然角主題活動主要是以自然環境、生物為背景,引導幼兒在觀察、探索和參與學習過程中親身接觸和參與自然,進一步加深幼兒的生命認知。學前階段是幼兒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可以借助自然角主題活動讓幼兒自主觀察和探索自然界中的生物,加深對生命相關知識和概念的理解。本文以烏龜養殖為例,闡明自然角主題活動促進幼兒生命認知的實踐路徑。
一、自然角主題活動的概念和目標
得益于幼兒教育事業的深入改革與創新,自然角活動成為幼兒園教學主要手段之一。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自然角主題活動強調幼兒的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并在與自然界互動溝通過程中促進生命認知發展。要想充分發揮出自然角活動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我們需以活動目標的合理設置為前提,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感知能力。即在活動期間引導幼兒自主觀察自然生物的特征、行為和變化,進一步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感知力。
(2)加深對生態系統的了解。以自然角主題活動的有效開展為前提,讓幼兒學習、了解不同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幫助幼兒加深對生態系統的理解和尊重。
(3)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感。通過對自然角主題活動的合理創設,能夠讓幼兒親身體驗自然環境的美麗和脆弱,并在活動參與期間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讓幼兒在保護、尊重自然理念下付諸實際行動。
(4)提升科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以自然角主題活動的實施為前提,在教師合理指導下,讓幼兒掌握科學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并為其提供科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空間。
二、自然角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一)確定活動的主題和目標
自然角主題活動能否順利實施,受到活動主題、目標設定的直接影響。鑒于此,教師需在考慮與幼兒生命認知相關內容的前提下確定主題,并強調主題設置能夠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為保證主題設置能助力幼兒加深對生命的認知,我們應考慮以下因素:
一是考慮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即在活動實施前,教師可以采取問卷調查、觀察和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二是關注幼兒的發展階段特征。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對生命認知的需求和理解程度存在一定差異。鑒于此,教師需依據幼兒發展特點,選擇合適主題為幼兒提供針對性的學習體驗。
在確定自然角活動主題后,教師還需重視對活動目標的合理設置。以烏龜養殖活動為例,目標設置如下:
(1)自主觀察烏龜的生長過程,包括孵化、成長和變化等方面的觀察。
(2)積極探索烏龜的生活習性,深入了解烏龜的飲食、行為和棲息地等。
(3)掌握并了解烏龜的生態環境,正確認知烏龜與其他生物的相互關系和依存關系。
(4)加強對幼兒責任感和關愛生命意識的培養,并在烏龜養殖活動讓幼兒樹立環保意識與愛護動物觀念。
只有做到對活動主題和目標的有效設定,才能為幼兒創設具有針對性的觀察空間和探索空間,進一步加深幼兒對生命的認知和理解。
(二)選擇合適的自然環境和材料
自然角主題活動的高效開展與自然環境和材料的合理選擇密切相關。在活動開展過程中,不同的環境會讓幼兒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其中,室內環境可以為幼兒提供安全和舒適的學習環境,便于幼兒進行觀察、實驗和創造性活動。教師可以視情況在室內設置觀察烏龜的水族箱或棲息地模型,引導幼兒自主觀察烏龜的行為和生活習性。戶外環境可為幼兒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可以讓幼兒在探索、觀察和實踐活動中加深對生命的認知。教師可以在戶外環境自主觀察烏龜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或者要求幼兒親自參與植物的種植和飼料的準備。對于自然角活動中相關材料的選擇,教師應考慮以下幾點:
(1)觀察工具。為促進觀察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需選擇合適觀察工具來幫助幼兒觀察和認知生命。如,結合幼兒的觀察需求,提前準備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工具,讓幼兒能夠觀察細微的生物結構和動物行為。
(2)實物模型。基于對實物模型的準備,教師可以幫助幼兒直觀地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態系統的結構。如,依托于烏龜塑料模型,讓幼兒觸摸和比較不同種類烏龜的外觀特征和生活習性。
(3)圖書和圖片。教師需結合自然角活動實施需求,利用生動的插圖、內容簡明的圖書等,讓幼兒直觀地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生態環境。教師可以通過對自然環境與材料的合理選擇來促使自然角主題活動發揮出應有的育人價值。
(三)制定活動計劃和時間表
要想讓幼兒順利參與自然角主題活動,并保障活動開展符合規范化、科學化要求,離不開教師對活動計劃與時間表的有效制定。鑒于此,教師需明確活動計劃涉及的活動步驟和時間安排,做到步驟具體明確、時間合理安排,進而為自然角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以在實施過程中進行有效組織和引導。以“觀察烏龜生長過程”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發展需求、教學目標,合理制定活動計劃表,具體如表1所示。
(四)組織和引導幼兒參與活動
要想在幼兒園教育中充分發揮出自然角主題活動的育人價值,離不開組織與引導方法的有效應用。鑒于此,教師需充當引導者和支持者角色,在適當指導和支持下,幫助幼兒參與活動并獲得學習成果。在活動實施期間,教師需耐心傾聽幼兒的想法和觀點,鼓勵幼兒勇于表達和深入思考,并通過挑戰和引導的合理設置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只有讓幼兒在自然角主題活動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究,才能助力幼兒觀察與思考能力的培養,幫助其樹立學習自信,在自主探究中獲取更為理想的學習效果。鑒于此,教師應為幼兒創設充分的參與空間和機會,鼓勵幼兒在探究中發表意見、提出問題。
同時,要想讓幼兒深度參與到主題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幼兒進行觀察記錄,在活動發現和觀察結果記錄的過程中幫助幼兒整理思維,使其加深對自然環境和材料的理解。教師還需引導幼兒結合提供的觀察記錄表格或日記本,記錄他們的觀察和思考。
此外,在活動期間,教師應落實小組合作觀察活動,在提前合理劃分小組的前提下,要求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自然角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幼兒興趣和能力進行角色和任務的合理分工,例如,一個幼兒負責觀察,一個幼兒負責記錄,一個幼兒負責總結等。提供科學的指導和支持,能在合作探究中幫助幼兒加深對生命的認知,培養其合作能力與團隊意識。
三、自然角主題活動對幼兒生命認知的影響
(一)觀察自然生物的特征和行為
教師通過對觀察活動的有效開展,可以幫助幼兒加深對生命的認知和理解。在實際活動開展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烏龜的外形特征,如堅硬的龜殼、四肢和尾巴的形狀等。全面觀察烏龜的頭部特征,如短而粗壯的頸部、尖嘴和小眼睛,以幫助幼兒了解到不同動物有不同的外貌特征,加深對生物多樣性和個體差異的認知。同時,教師可以要求幼兒觀察烏龜的行為,如爬行、進食、休息和游泳等,發現雖然烏龜爬行速度慢但穩定有力這一特點。為促進觀察活動的深入開展,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深入觀察烏龜的進食習慣,如吃草、蔬菜和昆蟲等。通過對烏龜行為特征的全面觀察,可以加深幼兒對生命的認知和理解,并讓幼兒認識到動物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有效培養其情感價值和生命觀。
(二)學習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和相互關系
讓幼兒在自然角活動中學習自然界的生態系統與相互關系,可以加深幼兒對不同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了解。基于對烏龜養殖活動的有效開展,幼兒可以親身體驗和觀察生態系統的運作過程,明確認知烏龜作為一種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依存關系。如,觀察到烏龜需要適宜的水質和溫度來生存,需要食物來獲得能量和營養,并了解到烏龜對水質和水生植物的影響。如,烏龜可以吃掉水中的浮游生物,有助于優化、控制水體生物的數量。
(三)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通過對自然角主題活動的高質量開展,能夠在加深幼兒生命認知的前提下,進一步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與責任感。
一是了解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基于對烏龜養殖活動的順利實施,可以讓幼兒明確認知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并且,在觀察烏龜生活習性和食物鏈關系的過程中,了解烏龜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和作用;二是參與環境保護行動。通過對烏龜養殖活動的有效開展,可以為幼兒創設參與環境保護行動的契機,使其在活動中親身參與保護烏龜的棲息地、減少塑料污染等活動,幫助幼兒掌握正確喂養和照顧烏龜的技巧,并深刻認識到環境對烏龜生存的重要性;三是培養可持續發展意識。以烏龜養殖活動的實施為切入點,可以讓幼兒理解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性,并在活動中養成耐心和細心等良好品質,培養其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四)提升幼兒的科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在幼兒園教育創新背景下,自然角主題活動可以作為幼兒培養能力、參與實踐的良好契機。在開展烏龜養殖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深入思考,學會如何發掘、思考并解決問題。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幼兒觀察烏龜的行為、食物攝入量和生長情況等,然后自主根據觀察結果提出問題、大膽假設,并進行實驗和驗證。如,幼兒在明確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烏龜行為差異的前提下,合理提出問題:“烏龜在不同溫度下會有什么變化?”基于對觀察和實驗活動的有效開展,促進幼兒科學思維和實驗設計的能力的有效培養和發展。
此外,教師可以在活動參與期間幫助幼兒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如,要求幼兒提供適宜的水質和食物來滿足烏龜生存需求,同時需要控制烏龜的生長速度和健康狀況。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有效解決問題,包括水質要求、飼料種類和適量等,以加強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四、實踐中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一)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求
大部分幼兒對生命充滿好奇,喜歡觀察和探索生物的特征、行為和環境適應能力,并通過感知和親身經驗來認知生命,在親近和接觸生物過程中,利用觸摸、聽覺、視覺等感官來認知生命。但因幼兒認知、思維能力尚未發展成熟,使自然角活動實施難度增大。鑒于此,教師需在明確掌握幼兒特點和需求的前提下設計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活動。如,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和親身接觸生物來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感知能力;對于年齡稍大的幼兒,則可以依托于語言描述和角色扮演來幫助其加深對生命概念的理解;對于年齡較大的幼兒,教師應為其創設探究性學習機會和實踐活動空間,如觀察和記錄生物的生長變化等。只有保證自然角活動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才能在培養幼兒綜合能力、加深生命認知中發揮最大效用。
(二)資源和時間的限制
為避免因資源、時間問題影響到自然角活動育人價值的發揮,幼兒園可以充分借助周邊環境、自然資源來提高活動成效,如公園、花園、校園內的植物和動物等資源,為幼兒提供觀察和探索生命的機會。或者帶領幼兒在校園內觀察不同季節的植物變化,觀察校園中的鳥類和昆蟲等,依托于周邊環境資源為幼兒帶來更為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
另外,以時間有限為前提,教師可以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在保證活動質量和效果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依據幼兒特點將其劃分為多個小組,并要求各組在不同時間段開展活動。通過對活動時間的最大化利用,為各小組提供充足的觀察和實踐的時間。幼兒園還可以結合幼兒的發展需求,在日常課程中融入自然角主題的活動,幫助幼兒在日常學習中加深對生命的認知。
五、結語
綜上所述,自然角主題活動的有效實施,不僅可以為促進幼兒生命認知提供良好契機,亦可助力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創新、優化開展。鑒于此,教師需在明確自然角活動開展價值的前提下,依據幼兒特點與需求對自然角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加以嚴控,并借助科學措施來解決時間資源限制、幼兒年齡小等問題,繼而為自然角主題活動的高質、高效實施提供保障,并以自然角活動為媒介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生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