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節前夕,新聞戰線“新春走基層”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啟動,王一彪副總編輯率領采訪組深入貴州大山里的畢節市赫章縣海雀村蹲點調研。那些日子,采訪組同志時時被那里的斗貧戰貧故事所打動。然而,一個現實課題也擺在面前:海雀故事很精彩,但早已被廣泛報道,珠玉在前,如何發掘深意和新意?
出發之前策劃會上,王一彪副總編輯就明確提出,《人民日報》的報道,必須有大視野、大格局,善于從全局、從大局觀察和思考問題、采寫報道,充分展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脫貧攻堅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刻揭示取得這些歷史性成就的主要原因、寶貴經驗。
遵循這個報道思路,這次采訪關注的焦點,不再是其他同人已描繪過的海雀涅槃之變,而是拉長歷史鏡頭,將其放到中國扶貧開發的大歷史中考量和審視。引入歷史視野看海雀,一個大國治貧慨然行進的道道履痕,赫然入目。
1985年5月底,新華社貴州分社記者劉子富翻山越嶺到海雀,被這里的極度貧困現象震驚了,連夜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成內參,發到北京。以海雀村為代表的畢節極貧現象,立即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習仲勛同志作出批示:“有這樣好的各族人民,又過著這樣貧困的生活,不僅不埋怨黨和國家,反倒責備自己‘不爭氣’,這是對我們這些官僚主義者一個嚴重警告!!!請省委對這類地區,規定個時限,有個可行措施,有計劃、有步驟扎扎實實地多做工作,改變這種面貌。”
自1986年起,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在海雀、在赫章、在畢節、在貴州、在全國展開。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建立,開啟了一場前無古人的反貧困試驗。
打開更廣闊更深邃的背景視野,就有了更多關于“脫貧密碼”的思考。比如,一個烏蒙山深處的邊遠山寨,為何能驚動中南海,開啟一場目光長遠的扶貧開發試驗?海雀“蝴蝶之翅”的那一下扇動,掀起巨瀾,純屬偶然嗎?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新時期脫貧攻堅的目標,集中到一點,就是到2020年實現‘兩個確保’: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黨中央在這個問題上是下了決心的”……帶著思考,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重溫扶貧開發歷史,我們更加深切體悟到,從20世紀80年代大規模扶貧開發大幕初啟,到現在舉全黨全國之力推進脫貧攻堅,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一脈相承,一以貫之。把握貫穿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歷史邏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站在中央的高度看問題,站在全局和大局看問題,心頭之問就有了清晰答案:海雀“蝴蝶之翅”,扇動的“那一下”充滿偶然性,但掀起巨瀾當屬必然。
正是把“天安門的視野”和“田埂上的感覺”結合起來,研究問題,回答問題,采訪組著力發掘海雀故事背后的故事,揭示“脫貧密碼”: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的強烈政治意愿與政治擔當、貧困地區人民群眾艱苦奮斗改變命運的斗志和力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實施。
學者認為,構成事物的諸因素和各個側面,都是新聞報道可以選擇的角度。哪些因素、哪些側面會給人以新的感覺、新的啟示、新的指導,選擇哪一個側面更鮮明、更能叩響讀者的心弦,就應該選擇哪個側面作為新聞報道的角度。《脫貧攻堅看海雀》這篇報道,就是以獨特的觀察角度、思想角度,深入開掘海雀的深刻蘊含,凸顯海雀故事的新聞價值,跳出了同題報道同質化的窠臼,收獲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以大格局、大視野看問題,新聞報道才能立得穩、站得高、想得透、看得準。但具體到實際采寫中,必須注意的是:這個“大”,是展現大時代、大主題,而非刻意拔高渲染,高高在上、大而無當。為此,王一彪副總編輯明確提出“以小見大”的采寫思路,特別強調用大量豐厚的小事例呈現好一個村莊里的大國治貧主題,要求我們堅持“三個結合”講好故事,讓宏大主題落細落小。
一是大格局與小切口的結合。既有政治高度、思想高度,又有小切口敘事、故事化說理,是我們著力追求的效果。稿件的謀篇布局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一追求。這是稿件的三個小標題:“一個烏蒙山深處的邊遠山寨,為何能驚動北京,開啟一場目光長遠的扶貧開發改革試驗——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與使命”“一群衣衫襤褸的農民,何以把上萬畝風沙四起的荒山禿嶺變成莽莽林海——艱苦奮斗,立下愚公移山志,讓許多不可能成為可能”“一個蘋果,何以種出冰火兩重天——精準扶貧,關鍵在精準,形成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的成果”。每一個小標題,都是問答式,設問具體生動,貼近讀者關切;解答權威準確,體現中央精神,既有體現高度的“大話”,也有接地氣的“小話”,找準受眾關注點、共鳴點、興趣點,傳遞主流價值。
在行文上,采取由微入宏、從小到大的手法,堅持將思想性融于事實的敘述之中,力戒流于空泛,甚至說教。比如,文章開頭沒有高舉高打、大筆勾勒,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辭,而是寫實,從海雀的今與昔落筆,平實中讓宏大主題落到實處。
二是歷史與現實的結合。要展現大歷史,就不能不回望歷史。海雀戰貧,時間跨度大,過多追憶,影響時效性、新鮮感;而少了廣闊的歷史背景呈現,又難以寫出縱深感。我們努力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尋找平衡點,以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穿針引線,勾連歷史和現實。
敘述上力求以新帶舊。比如,稿件第一部分這樣開頭:“96歲的安美珍老人走了,就在兩個多月前。……老人的家,陳設簡單,最搶眼的,是屋梁下懸掛著的一排排臘肉。……海雀絕對貧困的親歷者走了,但辛酸往事并沒有隨風飄逝。”
立意上力求老故事新闡釋。比如,稿件第二部分講述老支書文朝榮的故事。文朝榮是老典型,幾十年如一日地帶領群眾戰荒山、廣種樹、斗貧困、謀發展,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對這個老故事,我們從艱苦奮斗這個角度作出新敘述、新闡釋,想要傳遞給讀者的,正如文中一句話:“栽樹,不僅栽出了一片林,更栽出了‘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精氣神。”眾所周知,激發內生動力,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正是當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大課題、大話題。對過去的人和事,重新探訪和梳理,文中多處出現,但都是以今天的視角觀照歷史,為老故事賦予新表達,讓歷史照進現實。
三是敘事與議論的結合。《人民日報》的報道,承載的是思想,表達的是價值。我們孜孜以求的,是在事例平實客觀、準確生動的敘述中,輔以凝練的議論,使報道更知情、更見勢、更明理。
講述力求平實而富有真情實感。比如,講述海雀曾經的極貧之痛,只還原、不渲染:“‘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撐著腦袋。她家4口人,丈夫、兩個兒子和她,全家終年不見食油,一年累計缺3個月的鹽,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海雀村展覽室里,一份題為《赫章縣有一萬二千多戶農民斷糧,少數民族十分困難卻無一人埋怨國家》的內參影印件,34年后讀來仍令人沉重。”
議論力求言約而意豐。把對事實的客觀報道和記者的主觀感受結合起來,是我們表達上求新的又一嘗試。“沒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下笨功夫治山治水,是治不了窮的”“現代農業需要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必須來一場生產經營方式的大變革,舍此別無出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成為新時代中國扶貧脫貧的主旋律。能否打得贏?不僅考驗著黨員干部的決心、意志,更考驗基層組織的組織力、行動力”……這些有感而發,有根有據、入情入理,增強了文章的張力、活力。
把有意思的新聞故事說得有意義,保持“內容定力”不容易;把有意義的新聞報道做得有意思,提升“內容魅力”同樣不容易。采寫《脫貧攻堅看海雀》,途徑無他,就是在深度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上下苦功夫。
海雀之行,案頭工作先行。從黨和政府扶貧開發的決策部署、政策舉措,到各類媒體對海雀的報道,檢索、閱讀的背景資料足有幾十萬字,力求做到心中有數。因而,看到初擬的采訪對象名單,王一彪副總編輯當即指出,名單缺少了當年跟老支書一起植樹、仍健在的幾位老農民。后來的采寫,因有了這些親歷者講述的加持,“老鼠跪著啃苞谷”“餓著肚子去種樹”等大量素材增強了信度、活化了場景。工夫在詩外,是每一次成功新聞采寫的共同經驗。案頭工作更扎實到位一分,資料占有更翔實可靠一分,采訪調研方能更深入精準一分,策劃立意方能更新穎敏銳一分,新聞報道方能更出新出彩一分。
寫稿要盡可能占有材料,但絕不能照搬材料。坐在辦公室里看屏幕,是欣賞不到最美風景的。只有沉下去、融進去,新聞報道才會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輕車簡從,一頭扎進海雀。走訪、座談,連軸轉,第一天就深采細挖到深夜12點。鮮活的素材、生動的細節,一個個被“淘”出來。
“畢節師范學校畢業的詹以香,赴任海雀村支書的當晚,一個人心神不寧躺在簡陋的村委會辦公室里,風聲狗叫聲格外刺耳,一夜未眠……”這樣的報道細節,不與采訪對象“火塘夜話”,沒有感同身受,難以挖到、呈現。
“蘋果苗長成大樹,結的蘋果卻只有雞蛋大。頭幾年,分給各家各戶吃,后來大家都不愿意吃了,因為難吃。”“2017年栽的矮化蘋果,2018年試掛果,文正友迫不及待嘗了一個,‘脆甜脆甜的,好吃!’”“過去上級扶貧,多是大水漫灌,往往買來樹苗一分,組織農戶一栽,幾個月后一驗收,項目就基本告成。兩眼一抹黑的貧困戶,面對護苗、疏花、疏果、銷售等技術、市場問題,一籌莫展,直撓頭。”不帶著問題、帶著感情蹲下去、融進去,不與當地干部群眾交心、貼心,也挖不到“一個蘋果兩重天”的新鮮故事。
采寫中,不知經歷了多少次集思廣益、頭腦風暴,多少次推敲、打磨、錘煉。還記得畢節市委宣傳部負責同志的一句話:“見過這么多記者,沒見過你們這樣較真的!”起因是稿件寫成后,送畢節有關部門核實數據、細節等。稿件中說海雀是一個苗族、彝族、漢族共居村寨。畢節有關部門反饋:這個表述有誤——海雀只有苗族、彝族。王一彪副總編輯要求再核,他回憶說,在海雀村支書文正友家圍爐座談時,聽文正友說起自己剛進門的兒媳是漢族。再核,果真如此。
精彩的扶貧故事,同樣需要下好繡花功夫精彩講述。
《脫貧攻堅看海雀》刊出后,不少讀者反映,這篇深度報道從一個小山村的“涅槃”之路,洞察大國治貧之道,小角度大視野,小切口大格局,站位高遠又接地氣,將一個老典型寫出了新意境,是對脫貧攻堅報道創新的一次成功嘗試。
回顧這篇報道的采寫過程,我們的一個深切體會是,全媒體時代,紙媒講好脫貧攻堅故事,關鍵是“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走到田間地頭找感覺”,深度踐行“四力”,寫出縱深感、風云氣,增強思想性、可讀性。
(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人民日報這樣講故事》;作者禹偉良現為人民日報社湖北分社社長,汪志球現為人民日報社吉林分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