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無論何時何地,中華文化都是國人共鳴溝通的精神紐帶。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由之路,更是繼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蓬勃發展、獲得旺盛生機活力的必然選擇?!暗诙€結合”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和重大的意義,為此,筆者采訪了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與輿情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郭萬超。
筆者:請您談一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
郭萬超:“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是我們黨理論的重大創新,在我們黨理論發展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睅资陙?,這句話成為我們黨最重要的基本理論觀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不斷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逐漸凸顯出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我們黨在歷史上首次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命題,并將其與“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并列起來。

“第一個結合”與“第二個結合”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補充、相互支撐的關系,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觀點?!暗谝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下中國國情的結合,包括經濟的國情、政治的國情、社會的國情等,也是與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的結合,所以“第一個結合”具有很強的現實導向性。
那么“第二個結合”的主要依據和基本內涵是什么?中國的發展道路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最大的不同是,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度。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獨特的標識,更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偉大歷史成就、創造“兩個奇跡”的重要根源。“中國式社會主義”不妨理解為中華文化諸層次所構成的土壤上創造的某種使經濟得以發展的社會主義制度。
深厚的文化積淀是我們中國很獨特的地方,是中華民族的最大底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因為中國歷史從近代以來也就一二百年,改革開放也就40多年,相對于中國漫長的文明來說,是一個很短的歷史階段。中國五千年積淀的文明力量,是一個巨大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實踐經驗,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種內蘊的力量,提出了“第二個結合”。
“第二個結合”是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的新的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筆者:您怎樣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之間的關系?
郭萬超:今天是昨天的延續,現代從傳統中走來。傳統和現代有區別但不能割裂,現代文明建設需要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忘本來、面向未來、吸收外來,建設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現代文明是我們應當遵守的重要原則。

文化的生命和價值在于不斷地創新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對待傳統文化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因此,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路徑。推進“兩創”,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加強文明交流互鑒。
我國文化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系列挑戰,需要妥善應對。與經濟發展相比,文化發展還相對滯后。中國是文化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文化發展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了把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獨特價值轉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把無比豐厚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有效的產業動能,就必須按照新時代的要求,遵循文化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運用現代理念和現代方法,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讓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