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近年復雜多變的氣候環境使水災害愈發頻繁,暴雨、城市洪澇等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如何治水,變水患為水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四屆水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國際高端論壇在江蘇省常州市舉行。論壇匯聚40余位中外院士,圍繞流域綜合管理、氣候變化與風險管理、長江與黃河保護及高質量發展等六大主題展開深度交流。如何高質量保護長江母親河、實現沿岸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論壇關注的焦點。就此,河海大學原副校長、河海大學生態文明建設與流域保護研究院院長張兵接受了采訪。
“長江大保護”理念提出以來,沿岸各省市經過不懈努力,流域內生態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一個時期以來水生態遭到破壞的趨勢得到了根本遏制,水環境明顯改善,有水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晴雨表”之稱的江豚也躍然水上。

同時,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依然面臨水環境改善不協調、水生態系統失衡、環境風險高發等問題。“長江的問題,表現在水里,實質在岸上。科技手段可以解決水污染,區域調度可以解決水資源不平衡,但岸上的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暢,主要表現在長江上下游治理主體不統一,從上游到下游涉及省市多,依然存在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的問題;用水地的水資源分配機制、核算機制、定價機制不完善,導致人水矛盾未能解決,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現象依舊存在。”張兵說,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進一步完善協同治理機制,誰污染誰治理,加強斷面考核;其次要堅持從保護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運用市場、行政、法律等多種手段解決用水地管理缺陷;再次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長江生態協同治理機制。“水治理既需要工程、環境、水利、灌溉等技術專家,也需要法治、經濟、管理、社會安全等社會科學專家共同參與。多角度入手,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生態環境表面是環境問題,實際是社會問題,二者是對立統一體。保護與發展是不矛盾的,保護好長江母親河可以有力地促進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在張兵看來,實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高質量發展五大理念是長江高水平保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專家們對高水平保護提出過很多有價值的建議,包括污水口排查、水利大數據監控等。但發展與保護并行,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越是高水平保護,越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同理,越是高質量發展,越能達到高水平保護。這就要求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反之就會像英國泰晤士河,一年投入16億英鎊以減少污水排放,消耗大量財力物力,但效果并不明顯。”
從實踐來看,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各省市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特別是推動制造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實現綠色轉型,曾經一度嚴重的化工圍江問題一一破解,長江經濟帶正在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產業升級助推長江沿岸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很好地兼顧了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促進長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進一步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流域生態得到進一步修復,百姓環保意識顯著提升,越來越多地感受到長江生態環境之美,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大大增強。
生態環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創新型、科技型綠色企業安家落戶。青山綠水、美麗風景成為各地招商引資的靚麗名片,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各地呈現蓬勃發展局面。
長江大保護離不開科技的支持,科技的基礎在人才,人才的搖籃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為本屆水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國際高端論壇的主辦方和舉辦地,被譽為“高層次水利人才的搖籃”的河海大學在治水興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學校不斷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打造高層次科研創新平臺,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長江大保護事業添磚加瓦。

二是加強平臺載體建設,打造高端智庫品牌。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加強產學研用結合,成立由院士牽頭的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江蘇長江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究基地、生態文明建設與流域保護研究院等,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質量人才隊伍。研究院和基地等智庫平臺連續三年編撰出版《長江大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系列智庫叢書,對長江大保護中的經濟、社會、生態、法治、文化以及流域管理綜合問題進行跟蹤和深度研究,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入選教育部主題出版選題、江蘇省委宣傳部“書寫新時代,獻禮二十大”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三是加強團隊建設引領,打造高效創新團隊。河海大學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大保護的關鍵制約問題,開展系統研究、跟蹤研究、持續研究,為國家及長江沿線各省市政府提供戰略分析、政策咨詢、方案設計論證等智力支撐,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建議,為政府和社會提供了高質量的智庫報告。
張兵自豪地說:“河海大學為長江大保護做了‘三個一’的貢獻——一支隊伍、一批成果、一定的社會影響。在未來,將繼續深耕長江流域治理工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更好地保護長江、沿岸經濟帶更加可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