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一個清晨,羅民主任像往常一樣出現在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徑直走向疼痛科門診。
醫生迎上來道:“羅主任,今晨交班,住院患者31人,新入院9人。”“流程表呢?”羅民說。
每天的忙碌從一張張交接表開始,通常是之前安排的常規手術,有時還有臨時安排的加急手術和一些疑難雜癥會診……盡管工作很累,但是看到患者康復的信息,羅民有一種“風和日麗”的幸福感。
“疼痛科的工作,是一種跨學科的治療,于無聲中見治療。”近日,本刊記者專訪羅民主任,聽他講述如何開展學科融合,實現高水平的臨床服務。
記者:今年7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關于推動臨床專科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省域內基本建成系統連續、特色鮮明、學科融合、優質高效的高水平臨床專科群,保證大病不出省基本實現。您對此怎么看?
羅民: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關于推動臨床專科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最大程度優化流程,打破壁壘,學科融合,是治病救人的新思路。
近年來,無論是衛生行政管理還是臨床醫學,都實現了巨大的飛躍,跨學科模塊正在形成,多學科理論大融合,為未來臨床醫學的破局發展指明方向,更加優化醫療服務體系。
記者:您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創建跨學科醫師聯盟,豐富了現代診療新理念。40年前,您就讀于白求恩醫科大學,那時的學習對于您今天的跨學科疾病研究是否有影響?

羅民:以心腦病為主線,神經調控治療疾病,是我始終不變的初心。
1987年,我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醫學系,畢業后,跟隨我國著名心血管內科專家胡大一教授學習,研修于骨科、神經科、普外科、麻醉科、心腦血管科及重癥醫學科,加之臨床會診30余年的經驗,把臨床醫學的癥狀治療深化為病因治療。正是因為這樣從基礎到臨床,再從臨床返回基礎的循環往復的求索、論證,創造出一整套符合臨床實踐的跨學科理論體系。
目前我采用微創技術治療腦血栓患者5000余例,微創技術治療心臟病患者6000余例,臨床采集了許多疑難疾病的成功案例及影像材料。
記者:一個好醫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也必須接觸大量的臨床案例,您以神經調控角度微創治療心腦疾病,在臨床上有許多成功案例,請和我們分享一下。
羅民:上個月在我們醫院的心血管內科病房,患者段大爺的老伴見到我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握住我的手,第一句話就是“感謝”。
一年前,段大爺第一次安裝了4枚心臟支架,后來病情惡化,又做了3枚心臟搭橋,再后來又做了3枚心臟支架,出現了心肌缺血、心衰嚴重等癥狀……我們接診病人后,經過系統檢查,發現病人的胸椎段脊柱有嚴重損害,引起了內臟神經病變,導致冠脈血管長期、廣泛的痙攣狹窄,造成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在確定最終的病因后,我們進行了脊柱微創神經調控治療,現在病患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記者:疼痛科治療的范圍很廣,我們看到您這里的住院病人有腰椎間盤突出的,有肩關節疼痛的,還有頸椎術后肩頸疼痛,胸椎術后胸背部疼痛的……您能給我們講一下這方面的治療案例嗎?
羅民:疼痛科的工作,就是跨學科的治療。比如疑難心臟病、疑難胸痛、頑固性心衰、腦梗塞偏癱……通常專科治療不了的這些疑難病癥,我們會接手治療。
去年,內蒙古通遼縣的腦梗塞偏癱患者曹先生,來我這里看病時,已經偏癱了3年,通過神經調控治療終于站起來了。昨天,他發來微信:“這次神經調控手術的成功,難以言表,為你們祈禱,好人一生平安。”
2021年12月30日,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代表,與我共同圍繞主題“心腦血管疾病神經調控治療手段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交流。該項新技術的優勢在于從神經電生理的角度以及精神層面來補充說明心臟病發病的原理,建立了一個三維的、立體的冠心病發病理論體系,有助于心臟病治療。
記者:您開發的12項國家級微創新技術,經過了怎樣的研發階段?運用在臨床中有著怎樣的效果?
羅民:在2011年到2023年期間,我們進行了覆蓋中國北方的1000余場大型義診,為患者解決了很多疑難病痛。我們得到了著名醫學專家楊關林教授、胡大一教授、周方鈞教授和管恩福教授的親切指導,以及從醫學理論到臨床實踐的言傳身教。正是因為這些醫學巨匠無私的栽培,才使得我們實現了醫學理論方面的突破,為未來臨床醫學的迭代發展奠定了基礎。
首先,應用跨學科疾病理論,可以針對各種健康人群,進行前期疾病預測,可以早期預測到一個人會不會在未來發生心腦疾病等,還可以針對高危人群,進行前期干預,消除潛在的致病因子。對于已經形成的潛伏期尚未發作的疾病,可以早期治療,中止疾病的進程;對于已經患病的群體,可以進行跨學科的病因學治療,從病因學的角度徹底消除疾病,達到真正治愈疾病的效果;對于已經臨床治愈的病人,可以在病因學層面進行保健、管控,防止疾病再次發生。
未來,希望建立跨學科專業委員會,實現醫務人員的再教育,確定行業標準,確立多學科融合診療規范。進行醫療新模式的推廣,推動醫療學科深度融合改變。同時通過跨學科醫學體系建立疾病預警機制,能夠早期預測出潛在的冠心病、腦梗塞、心肌梗死、尿毒癥等嚴重疾病;及早干預,阻斷疾病的發展,實現大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