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對機體各系統都會產生很大影響。但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以及治療途徑單一,容易引發患者的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加強肝硬化病理學發生機制和預防措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什么是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各種原因形成的一類肝損傷病變現象,包括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血吸蟲性肝硬化。在病理組織學上,表現為肝細胞大面積壞死、壞死肝細胞結節再生、結締組織增生和纖維隔形成等,損害了肝的小葉結構或假性形成,導致肝變形、硬化,最后發展為肝硬化。
肝硬化病因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有很多,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病毒性肝炎
由乙、丙和丁型肝炎病毒引起,大部分由慢性肝炎轉化而成。但急性或亞急性肝炎導致大量干細胞壞死和纖維化,很可能直接演變成肝硬化。此外,以上幾種肝炎病毒還可以交叉感染,加速肝硬化的發展。
慢性酒精中毒
多是國外肝硬化的誘發原因,而近年來我國該類肝硬化發病率也呈上升態勢,主要是因為長期大量攝入酒精所引起。因為酒精經代謝后形成的乙醛可誘發酒精性肝炎,而長此以往可演變成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隨著飲食結構和習慣發生改變,致使肥胖人群增多。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多發生在肥胖人群中。據相關研究表明,少部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會惡化成肝硬化。
膽汁沉積
肝內膽汁沉積或肝外膽管受到阻塞,膽酸和膽紅素沉積過多可引發肝硬化。
工業毒物或藥物
直接接觸四氯化碳、磷、砷等物質,或是內服某些傷害性較大的藥物時,會導致中毒性肝炎,并逐步演變為肝硬化。
此外,還有靜脈血液回流困難、代謝性遺傳疾病及先天性的酶類缺陷、自身免疫性肝炎等都會加大肝硬化的發病率。
肝硬化的癥狀
在疾病早期,肝臟代償功能還比較強,患者無明顯癥狀。但發展到后期,會出現肝功能受損和門脈高壓等情況,同時伴有其他器官系統受到連累,還經常會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感染以及肝腹水等并發癥。
全身癥狀
多出現在營養匱乏患者身上,有明顯消瘦與乏力、面色皮膚干枯、精神狀態不佳,嚴重者需臥床療養,同時伴有口角炎、神經炎等相關癥狀。此外,會出現不規則低熱狀態,多數是因肝細胞壞死所致,或是因肝臟解毒功能下降無法排解毒素而被腸道吸收引發感染等。
消化道癥狀
若明顯感覺食欲減退或進食后上腹飽脹惡心,甚至嘔吐,則是因為肝功能受影響,引發對脂肪和蛋白質耐受性降低;若食用大量油脂還會出現腹瀉。腹水和脹氣會帶來明顯的腹痛感,若不加以控制會出現中毒性鼓腸,這與胃腸道功能出現障礙和相關菌群失調有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肝細胞出現大面積壞死。
出血傾向及貧血
表現為牙齦出血、皮膚淤青、淤血、腸胃黏膜糜爛等。主要原因是凝血因子減少,致使血小板數量相應減少,同時也與部分血管壁變脆有關。此類癥狀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虧情況。除了胃腸道失血原因外,營養缺乏與腸道吸收功能降低也會引起出血及血虧的病癥出現。
內分泌失調
由雌激素增多引起,因為肝功能失調減少了對雌激素的滅活,導致雌激素在體內積攢過多引發垂體前葉的機能失控,使垂體的性腺軸及垂體的腎上腺皮質軸機能出現紊亂,最終導致內分泌失調。
肝硬化的檢查及治療方式
肝硬化的檢查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即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前者主要通過血常規、肝功能病原學以及免疫學檢查,抑或是對肝組織做纖維化檢查、對腹腔積液化驗等。后者是通過X線、B超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波檢查、CT檢查等來確定肝硬化的發病情況。
肝硬化早期患者會出現盲目用藥等病急亂投醫情況,不僅無法根治肝硬化,還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肝臟負荷。故肝硬化早期患者要遵醫囑進行診療。
病因治療
通過對肝硬化產生的病因給予正確的治療。如由血吸蟲所導致的肝硬化患者,在早期可應用吡喹酮殺蟲療法。該技術在對動物實驗中已經進行了反復驗證,能夠在早期的肝硬化患者中有效阻止吸血蟲病所導致的肝纖維化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變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與藥物性肝硬化患者,則可通過停止攝入酒精和藥物達到減輕癥狀的目的。
藥物治療
根據患者身體和病情發展情況對癥下藥,如補充體內所需的維生素,或一些對肝臟起保護作用的藥物,如肌苷為細胞激活劑,在體內能提高ATP水平,轉變為多種核苷酸參與能量代謝和蛋白質合成。也可用丹參、黃芪等中藥進行治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但需提醒,患者應嚴格遵醫囑服藥。
飲食治療
除藥物與病因上的直接治療方式,患者要通過合理飲食對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進行混合食用,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1)有肝性腦病的患者或出現黃疸時,應減少蛋白質的攝入,同時控制進食量,切勿過多,以免出現餐后腹脹等癥狀。(2)對癥飲食。多食用易消化食物,以免誘發膽囊炎、黃疸等肝病的出現。(3)減少空腹狀態。雖然肝硬化患者需要補充維生素,但不能空腹進食水果。飯后加餐水果應保證新鮮干凈,以免因肝硬化引起的免疫力降低帶來腹瀉等腸胃感染病癥。
為了不斷提升肝硬化的臨床治療效果,患者還要保證充足的休息,保證睡眠質量,減少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