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大量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具有集散、調節、加工、物流配送、信息服務等功能,可提升貨物進出口的效率。與傳統貨站不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具有一定規模的內陸集裝箱運輸樞紐,功能較為完善,有助于促進多式聯運的發展。現階段,我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過程中依舊面臨一些問題,比如:管理比較混亂,建設缺乏整體發展規劃,缺乏信息技術融入。對此,應針對相關問題做好策略部署,并加強信息化建設,以此發揮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功能與作用,助力區域經濟更好的發展。本文就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展開論述,分析了新發展格局下其建設現狀、運用信息化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重要性及方法,旨在解決目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希望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關鍵詞:陸港型;物流樞紐;建設;信息化
DOI:10.12433/zgkjtz.20233506
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相較于傳統貨運樞紐,其具有集散、調節、加工、物流配送、信息服務等功能。長久以來,我國資源配置存在不均衡的情況,東部地區經濟比較發達,設施比較完善,而中、西部地區雖然資源相對豐富,但交通運輸建設不足。對此,應加強對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的重視,并重視信息化建設,以此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運輸效率。對此,政府部門應做好戰略部署,并加強信息化建設,以此發揮出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功能與作用,助力區域經濟更好的發展。
一、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概述
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是依托鐵路、公路等陸路交通運輸大通道和場站、物流基地等,銜接內陸地區干支線運輸,是為保障區域的生產生活,優化產業布局,提升區域的經濟競爭力,提供暢通國內、聯通國際的物流組織和區域分撥服務,是一種集約化、大規模的物流設施,具有集散、調節、加工、物流配送、信息服務等功能的物流中心。采用直通式的通過模式可以提升物流進出過程的時間與通過效率。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運作模式是一種新的物流組織方式,可以為區域提供完善、便捷的服務,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合理布局,助力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與一般貨運站的不同點在于:其一,具有一定規模的內陸集裝箱運輸樞紐;其二,功能較為完善,可以將部分業務向內陸推進;其三,它是集裝箱多式聯運通道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大量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在國民經濟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有助于提升我國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我國經濟更好的發展。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主要包括國際港口服務、貨物集散、貨物中轉、物流配送、加工增值、商貿流通、物流信息服務、商品展示交流等功能。
二、我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現狀
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在我國起步較晚,從1973年試運行后,才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整體運營效果不佳。首先,對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投資是長期性的,且回報周期長。由于前期的投入規模較大,但回報較低,無法及時得到豐厚的經濟。如果缺乏資金支持,僅靠港口企業的資金投入,會影響其作用的發揮,不利于企業發展。其次,內陸地區的經濟推動力與貨源量不足。當前,大部分腹地地區的外向型經濟不夠活躍,存在貨源短缺的情況。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運營需要大量的貨源支持,如果出現“有港無貨”的情況,就會出現虧損。再次,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模式是一種新型模式,需要宣傳普及,如果普及程度不足,就會使貨主依舊選擇傳統的方式。同時,目前大部分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還未實現信息服務功能和口岸功能,只能起到簡單的貨站樞紐作用,降低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作用與價值,不利于發揮其優勢。
(二)我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發展過程中依舊面臨一些問題:
第一,管理比較混亂。一般情況下,沿海港口會在經濟腹地建設多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這可以提升貨物出海口的選擇范圍,但也會導致港口貨物被吸引到周邊城市的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很容易造成重復建設,同時還會發生爭奪資源、同質競爭等情況,擾亂市場秩序,從而降低經濟效益。
第二,規劃管理不足。目前,一般是由港口所在城市的政府和內陸經濟腹地的地區政府共同管理,而且,規劃建設涉及很多內容,如鐵路、海關、檢驗局、銀行、貨主等,如何對參與部門和機構進行協調,是當前需要考慮的問題。
第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缺乏整體發展規劃,導致其建設缺乏科學依據,出現了盲目建設、各自為戰等問題。
第四,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需要融入信息技術,這提出更高的需求。現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應用,有助于促進貨物流通效率,實現物流快速、可靠、低成本運行。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對相關數據信息進行采集、傳輸,以此為機構、政府、貨主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目前,物流信息化建設較弱,無法做到全面普及,會對物流產業的服務手段、組織形式等產生影響,不利于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可持續發展。
三、新發展格局下運用信息化手段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重要性
政府部門應加強信息化建設,以此發揮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功能與作用,助力區域經濟更好的發展。首先,運用信息化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可以提高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信息技術與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相融合,可以緩解區域貨物積壓和交通堵塞的情況,不僅可以減少物流成本,還能實時跟蹤貨物狀態。其次,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通關的效率。傳統的通過模式一般要進行兩次申報、檢驗與放行,而通過運用信息化技術,則可以實現實行“一站式通關”,使通關效率大大提高,綜合物流成本大幅下降。
四、新發展格局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及信息化發展研究
(一)科學規劃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發展
政府部門應科學規劃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區的發展。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有利于擴大貨物的吞吐量,對地區經濟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物流中心,與沿海港口緊密聯系,能夠起到貨物疏散的作用。因此,應加強對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重視。首先,借鑒國外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發展經驗,并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制訂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整體規劃。要求相關部門著眼全局,進行規劃與布局,避免盲目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其次,應制訂相應的法律法規,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出臺完整的法律法規,并根據市場確定功能區的面積,預留發展空間。再次,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通對外主要的運輸通道,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另外,應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打造經貿大數據平臺,建立監測預警和服務應用場景,同時,加強數據采集獲取、存儲匯集、加工處理、信息安全等能力建設,依靠大數據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最后,還應完善國際運輸線路,有序開展各項建設工作,引導建立港站間的競合關系,避免低效的同質競爭,以實現各港站的共贏。
(二)加強人才建設
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第一,健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秉持以人為本的培育理念,創新培養方式,營造適合員工成長的工作環境,鼓勵員工自主學習,多進行創新思考。第二,應通過人力資源管理的優勢,加強員工的培訓教育工作,鼓勵員工積極學習,增強其知識與能力。第三,建立激勵性薪酬制度,實現工資的合理分配。同時,運用績效數據激勵員工的上進心,多從員工的角度思考問題。第四,應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標準,明確績效考核目的,減少崗位薪酬差異化對員工產生的消極影響,并加強績效考核結果的運用。
(三)協調各個部門
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離不開各部門的協調配合。首先,應加強與檢驗檢疫局、貨代、鐵路等方面的合作,可以共同研究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與運營方案,并綜合各方意見,實現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功能。其次,應加強港區周圍物流園區、城市道路等方面的規劃,以此提升物流流通效率。再次,做好市場調查分析,以提升對貨源企業的吸引力。最后,應加強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與綜合保稅區的結合,以提升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吸引力,助力區域經濟更好的發展。
(四)推進信息化布局
新發展格局下,應加強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信息化布局。通過將信息技術引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有助于彌補存在的不足,實現多方在線業務信息化流轉,從而緩解區域貨物積壓和交通堵塞的情況,還可拓展服務網絡體系,實現資源的科學調配。目前,我國已經成為航運和貿易大國,引入信息技術、加強信息化布局勢在必行。
第一,應重視初始資金的投入,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電子信息平臺,都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因此,應基于實際情況做好資金投入規劃,以保障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健康發展。
第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信息化建設過程涉及多個部門,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為此,地區政府或監管機構都需要重視信息化建設中遇到的難題,及時排除其中的危險因素,保障正常運營。
第三,應加強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其引入運輸的整個過程,實現相關工作的自動化、智能化,以此提升工作效率。此外,還應引入大數據技術,建立內外聯動的網絡平臺,以此提升物流的水平。同時,應做好與電子商務的融合,根據實際情況制訂有效措施,提升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內大數據的運用能力,重點推進跨境電商等行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地區的經濟發展。
五、結束語
由此可知,信息化建設對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發展尤為重要。對此,應做好規劃,加強信息技術的引入力度。首先,應科學規劃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發展。比如:借鑒國外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發展經驗,并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制訂整體規劃和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功能規劃;加強周邊的基礎設施建設,明確戰略定位;強化通道建設,完善高速公路網絡體系;提速對外開放大通關效率;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其次,應加強人才建設。比如: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培育機制;健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加強員工的培訓教育工作。再次,應加強各個部門的配合。比如:加強檢驗檢疫局、貨代、鐵路等方面合作;加強港區周圍物流園區、城市道路等方面的規劃;加強與綜合保稅區的結合。另外,應該推進信息化布局。比如:重視初始資金的投入;推進“大數據+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融合;利用互聯網實現物流信息和供需信息的互通共享等。通過以上措施,有效提升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信息化建設水平,進而促進地區經濟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范勤.廣州港無水港競爭戰略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20(02):70.
[2]陳勇基.無水港建設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中小企業,2019(08):96-97.
[3]陳雨,冀功賢.中國無水港現狀及信息化發展研究[J].電子商務,2017(03):54-55.
[4]張雁行,李振福,姚麗麗,史硯磊.無水港建設發展的金融需求分析及對策[J].港口經濟,2013(09):5-8.
[5]陳英.無水港地區國際物流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物流技術,2013,32(07):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