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陜西箏派歷史悠久并汲取陜西民間音樂的養分而不斷壯大,本文以陜西箏派的代表作品——《黃陵隨想》為分析對象,曲目中對傳統陜西箏曲技法進行了顛覆與創新。通過分析箏曲中,西方技法與傳統音樂的結合,總結作品的演奏技巧與情感的運用。
關鍵詞:《黃陵隨想》;陜西箏派;演奏探析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7-00-03
在《黃陵隨想》中作曲家運用“九音作曲法”為古箏傳統定弦開辟了新道路,并在陜西箏派創作結合陜西聲腔“熱”時,另辟蹊徑與西安鼓樂完美結合,推陳出新一系列技法,獲得學界中眾多學者的認可。
一、作曲家生平與作品簡介
《黃陵隨想》由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饒余燕先生所作。他作為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開拓者之一是最早開始民族器樂創作的專業作曲家,創作的古箏作品中大量使用西安鼓樂作為主要元素,在作曲技術上充分運用了卡農式的復調多聲部寫法,創造了眾多中西交融的曲目,為中國作曲家創作器樂曲目提供了范式[1]。20世紀80年代后饒余燕先生將目光轉向了民族器樂的創作。他作為客家人,卻為陜西音樂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為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1982年創作管弦樂音詩《驪山吟》將中國傳統民族管弦樂隊帶入一個轉折點,豐富的復調技法與中國民間音樂的結合賦予了民族管弦樂隊不一般的韻味。
《黃陵隨想》是作曲家為黃帝陵祭祀音樂會而創作的,本曲圍繞黃帝這一人物進行創作上的無限遐想。在司馬遷修《史記》開篇《五帝本紀》中將黃帝置于五帝之首,黃帝統一諸侯立家建國,站在中華文明歷史的坐標系上來看,家國一體的產生是黃帝的功績。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此構建。時至今日來看黃帝千秋偉業,司馬遷將其作為人文初祖實乃勞苦功高。2015年國家領導人在陜西考察時曾說“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志”。中華文化延綿不絕、歷久彌新,每年清明時節,全國各民族共同相聚在這里祭奠黃帝。這部作品正體現出黃翔鵬先生所說的“傳統是一條河流”,我們有極其久遠的歷史,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物質與非物質經過世代相傳,盡管在某些時期有所中斷但仍然保持著歷史沿革,時至今日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仍然將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繼續延續。而題目中“隨想”即表示本曲區別于多段體的結構與樂曲,充分發揮演奏者的發散性思維。標題明確指定了樂曲的表現對象及地域、時空環境,但樂曲各個段落并不要求相應,給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和音樂表現的發揮余地。要想深入剖析作品就必然要結合其背后的音樂流派,這種分析方式在我國民族音樂中尤為重要。而《黃陵隨想》這部作品所代表的音樂流派正是具有豐富歷史底蘊的陜西箏派。
二、陜西箏派
在古時稱箏為秦箏,在秦地(今西北地區)曾極為流行。我國對于傳統音樂的分類歸納方式一般稱為流派,與西方普遍按照風格進行劃分不同。古箏流派按照地域色彩去劃分,每一流派都有其各自的特點,這一種劃分方式也是將其放在中國特定的地理條件下進行劃分的。
作為在秦地興盛起來的樂器歷經社會變遷后在如今的“秦地”竟看不到箏的身影,對此現象,我國古箏的一代宗師曹正先生于1957年提出讓“秦箏歸秦”的理念,即要讓秦箏回到秦地人民生活中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文藝工作者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引下,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被極大激發,在全社會積極高漲的氛圍下,文藝工作者也展現了極大的創作熱情,造就不少傳世佳作。中國第一代小提琴音樂作曲家與演奏家、音樂教育家馬思聰在《文匯報》中說道:“解放后八年,我已寫了近二十個作品了。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我是不能搞出這許多創作的。”[2]正因為擁有富足穩定的生活及其社會環境,能夠讓他全身心投入作曲中,因此創作了大量作品。這些曲目的創作離不開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汲取凝練,也離不開對西方創作技法的不斷學習。至此在作曲家群體的內部引起了一個新話題: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技法如何更加巧妙結合。從而這時期的音樂審美已悄然發生改變。陜西箏派領軍人周延甲先生作為曹正先生的學生,對“秦箏歸秦”的理念深有體會,其作為第一踐行者便深刻認識到:要想讓“秦箏歸秦”,那就要演奏秦地人民喜歡且理解的曲調,方能流傳,這不僅僅是音樂作品的創作更是一種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
在周延甲先生的帶動下,一批批作曲家紛紛投入陜西箏派的創作中,運用陜西獨特的民間音調作為創作素材,如碗碗腔、秦腔、迷胡戲等。結合古箏樂器自身的形制特點,創作出一系列獨具陜西韻味的古箏曲目。巧妙運用區域特征音樂為元素與現代技法交織,這便是陜西箏派能夠“深入人心”的根基。
三、作品《黃陵隨想》之音樂分析
(一)定弦
箏曲《黃陵隨想》中定弦是由D角(?B宮)與 D徴(G宮)兩組不同宮的傳統五聲音階組成,也就構成了本曲的特點:“九音作曲法”。中國傳統音樂音階并不局限于五聲調式。出土于河南省舞陽縣的賈湖骨笛,距今已有7800-9000年,作為中國考古發現最古老的樂器,采用鶴類尺骨管制成,有七孔能吹奏出六聲和七聲音階。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加入“三度間音”便出現了七聲音階,如雅樂(正聲)、清樂、燕樂(清商)。因此,在我國采用七聲音階的歷史久遠。
在箏曲中我們傳統做法是運用左手進行“以韻作聲”,充分運用左手的“揉、摁、滑”等一系列技法填補音樂的動態美。正因為如此,左手的技能沒有被全面運用,單線性的旋律美也因此延綿數年。饒余燕先生“解放”傳統意義上的“左手”,打開了古箏作為樂器的局限性,給古箏技法帶來更加廣闊的發揮空間。作為在1993年較早采用此種做法的作曲家,饒余燕先生為古箏器樂曲的創作向前邁了一大步。時至今日不少的樂曲都是采用人工定弦,定弦調式層出不窮,《黃陵隨想》創新性的定弦方式以及作曲家極具前瞻性的眼光作為堅實的根基為后來的作曲家樹立了標桿。
(二)作品曲式結構
箏曲《黃陵隨想》從整體上看為再現單三部曲式,由A、B、A’三個部分構成。
A部分由引子和慢板組成。自11小節開始調式調性逐漸清晰,出現了D徴調式的旋律。慢板13-19小節為本段第一個樂句,復調技法從此處開始運用“模仿復調”。31-32小節調式由D角向D徴逐漸轉換。
B部分由快板與急板組成。快板共五個樂句,53-57小節即第四個樂句左手旋律聲部回到D角,右手伴奏聲部仍然保持D徴;58-61小節為第五個樂句由D徴過渡到D角。在快板中均為同主音調式的轉調,在D徴與D角間的轉換。快板中的主旋律圍繞著A段慢板的第一樂句進行了延展。至急板中主題旋律發生了變化,利用三和弦進行鋪墊,速度逐漸加快,之后出現了大篇幅的三連音結構,通過速度上的變化起到連接的作用。82小節由D角旋律弱起到左手三和弦作為展開性過渡段,音樂上一氣呵成,為90小節激情且氣勢宏大的搖指段落做準備。
A’由再現和尾聲構成,再現部為不完全再現,僅僅有5個小節在主題旋律基礎上進行發展,尾聲運用2小節泛音作為本曲的結束,泛音空靈的音色效果正與主題“隨想”一詞相對應,縹緲的意境隨之呈現,留給聽眾無限的遐想。
(三)演奏技法分析
1.琴碼左側刮奏
琴碼左側刮奏分別出現在引子與尾聲中,引子部分1-13小節音樂情緒是古樸、悠遠的,帶著追溯歷史的肅穆、深沉感。琴碼左側的非樂音刮奏做出細微變化,表現出幽怨、蒼涼的音響效果,仿佛將聽眾帶入秋風蕭瑟、朦朧混沌的遠古時代。左側琴弦無旋律的音色特點,配合幾個抑揚頓挫的小撮技法將凝重、沉穩、懷古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樂曲尾聲再次出現琴碼左側的非樂音刮奏,形成首尾呼應的效果。琴碼刮奏起始過渡至右側刮奏時,需做出強弱區分,由音頭過渡到弱再強的變化,指間力量需要集中繃緊,在進行雙手交替刮奏時則避免音頭的出現,將其視為一個整體完成。
2.復調式演奏
復調音樂是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各具相對獨立意義的旋律同時進行,在本樂曲中大量使用了“模仿復調”。本曲首次呈現的復調音樂出現在13小節,右手彈奏主題旋律,左手低八度在第二拍時跟隨右手重復演奏主題旋律,這是十分典型的模仿復調,左右手分別演奏附點節奏做出音色輕盈、通透的效果。從樂譜中可知,左手的音符并不密集,音符主要集中在右手。這一創新做法打開了左手功能的可能性,為之后作曲家大膽開創左手的技法提供范式。例如,《層層水瀾》《海之波瀾》中的左手輪指技法、三連音節奏等都提高了技術的難度并豐富了樂曲的發展。《云嶺音畫》中的雙手搖指、左手輪指等現代曲目的左手技法,都是在逐漸創新左手技能,豐富音樂層次,增加樂曲內涵。饒余燕先生曾在1953年創作的鋼琴曲中就將復調技法運用其中,《黃陵隨想》這首古箏獨奏曲創作于1993年,也是作曲家四十余年復調技法民族化探索成果的體現。
本曲106小節是全曲主要的音樂主題,是真正的再現,與初次呈示部不同的是模仿復調手法的運用豐富了音樂主題與形象,這是一段完整的二聲部復調,演奏時保持聲部均衡和主旋律走向。
3.左手快速指序技法
饒余燕先生使用九音作曲法定弦的目的就是要重新定義演奏中左手的功能,《黃陵隨想》開創性地使用左手快速指序的技法,對演奏者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由于古箏樂器的形制特殊,琴碼左側的作用一般用來輔助右側,這也就造成了演奏者一般左手的靈活度與力量不及右手的弊病。快板中第一個樂句左手快速指序作為伴奏功能,右手單音將主題旋律再度重復,共經過三次雙手指序的變換,且作為伴奏背景的十六分音符要均勻流暢、靈動而細密,突出旋律線條,彈奏時需要手指瞬間發力,才可使音色干凈、清澈透明。
四、演奏情感分析
(一)引子
引子是演奏者醞釀情緒,吸引聽眾進行聯想的重要環節。在這首曲子中,由低音F的上滑音作為起始,低音琴弦的震動較大,音色深沉不由自主地將聽眾帶入一個幽靜的環境中,琴碼左側刮奏前的小撮技法需彈出音頭后再進行刮奏,運用一種反力的作用使音色帶動更加飽滿。第7小節中小撮技法在低音與倍低音聲部時,采用貼弦彈奏,有效避免倍低音聲部琴弦較軟而造成的強烈震動的問題。引子結尾時旋律游走在較高音域,音色變得活潑輕盈,演奏者在彈奏這兩個小節的力度時可以適當輕柔一些,手臂逐漸放松突出高音D即可。這部分的速度沒有特定的要求較為隨性,以演奏者自己的理解進行速度劃分。
(二)慢板
慢板一開始13小節便是主題第一個樂句的呈現,出現了模仿復調。在23小節時音樂旋律具有一定的展開性,演奏時需要注意力度剛柔并濟,使音樂更加靈動。兩次音樂主題呈示,都伴有襯托聲部的呼應,除了處理好左右手音色對比外,也要注意呼應對答聲部旋律線條的連貫性。在慢板中出現了很多次對答聲部的設計,音域對比十分強烈。除了樂譜本身要求的滑音外,演奏者可以適當地加用一些左手按滑音以進行適當的點綴,可使音樂更具形象,也更能將陜西民間音樂的風格特色表現出來。
(三)快板
快板旋律悠長,呈現出變化過后的音樂主題,以十六分音符流動的音型背景襯托主題旋律。46小節左手演奏旋律時,音色要豐滿,這段音樂兩聲部織體疏密相應,簡繁相濟,在雙手交替地彈奏時應體現出與伴奏相呼應的關系,使主題旋律流暢、自然、充滿歌唱性。第五個樂句由61小節開始以流動音型引導至65小節速度逐漸加快,使用活躍音型織體,右手三和弦運用小撮的技法,使音樂充滿活力與展開性,逐層漸強。演奏時抓住運動律動感,使演奏充滿內驅力量,音樂情緒層層推動,將挺拔向上的氣勢貫穿整個段落。
75小節三連音節奏是本曲的一個亮點,突如其來的三連音節奏容易給人一種“錯位”的感覺,在演奏時需要突出大指音,左右手演奏八度音程并配合三連音的音型結構。也正因為三連音的節奏特點,給本段帶來了不同的情緒體驗,并為之后快板突弱引向全曲高潮做了十分充足的準備。85-93小節演奏快速而強烈,這一部分是引向全曲高潮的引導,作為展開型過渡段一氣呵成。93小節放慢拉寬至94小節,本曲第一次出現的搖指部分,呈現出激情氣勢宏大之意,也是樂曲華彩所在,主題移位變奏再現,運用大幅度刮奏,以江流直瀉般突出氣勢,歌頌華夏文明的輝煌及作曲家對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震古爍今的感慨。
(四)尾聲
105小節激昂情緒逐漸隱退,再現段過渡到莊嚴平靜的尾聲,至107小節力度逐漸平緩,情緒平靜而悠遠,泛音及琴碼左側輕柔的刮奏,富于隨想縹緲的詩意,將人的思緒帶回到先帝的緬懷中。
陜西箏派的興起,得益于一批演奏家、作曲家創作了一系列具有陜西風格的箏曲,并且有明確學術主張的帶領。《黃陵隨想》距今已有二十年,仍然作為古箏專業學習者與愛好者必彈的經典曲目,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首先,這部作品中開辟了左手技法的可能性,打破了循規蹈矩的創作技法,重新定義了左手的意義;其次,運用人工定弦豐富了樂曲調性色彩,將潤和變宮作為獨立音進行使用;最后,曲子運用了西安鼓樂的風格為基礎,根據西安鼓樂《別子》“鬼判”中的十六分音符、四度音程關系等進行展開。西安鼓樂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時期的發展脈絡,擁有扎實的文化基礎,也在秦地人民心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陜西箏派的作曲家運用區域特征音樂進行創作,真正做到了讓“秦箏歸秦”。筆者經過學習實踐認為,要想對某一箏派曲目完整地演奏,對作曲家與樂曲創作背景的了解必不可少,根據箏派所具有的風格特點準確把握演奏方式、了解曲目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對樂曲進行全方面剖析后再精進個人技術,這樣演奏者才能夠準確將樂曲表達完整。
參考文獻:
[1]褚歷.西安鼓樂的曲目積累與發展創新[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9,38(02):30-37.
[2]項陽.考古發現與秦箏說[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3(04):58-64.
作者簡介:李亞晶(2000-),女,河北張家口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音樂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