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鄉村振興的宏觀視角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關鍵所在。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鄉村振興的實現,需要以經濟振興作為基礎。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存在關聯。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對提高農業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也是保證農民收入和正常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充分動力。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紹了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接著重點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優化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經濟 產業結構 優化策略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12-115-03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行,各個地區提出一系列鄉村振興計劃,為建設新農村做好充分準備。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扎實有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增效,用于滿足鄉村經濟發展實際需求。因此,以鄉村振興戰略為重點,應該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從廣大農民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做好經濟結構優化工作,縮小城鄉差距,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一、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性
(一)推進鄉村生態化建設
鄉村生態環境的發展,是對農村居民生活條件進行完善和優化,避免環境污染,為其提供更為安全、便捷的活動環境。或者是通過高效的生態、生產模式,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保證農產品安全質量。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既要滿足于市場發展需求,還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完善和穩定生態環境,實現對現代化的發展需求,向著生態化的方向發展,進而符合鄉村振興的實施理念。
(二)保證農民生活富裕
資金、勞動力和技術等關鍵因素進行緊密結合,并在一定環境下,將不同的農村經濟產業結構進行有效整合。尤其是農業結構的升級,某種程度上對農村經濟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農戶的耕地面積開始向著規模化的方向發展,農業機械的運用范圍也在擴大,讓投入成本不斷下降。隨著農村經濟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將勞動力資源轉變為其他產業,這是被動局面,為確保農民獲得更好的受益,讓農村家庭中的勞動力獲得更高收入,試著轉向其他產業,這樣能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收入,實現共同富裕。
(三)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從現階段農村發展情況而言,對于農業經濟發展中的農民而言,他們以中老年人為主,并未接受高等教育,其農業生產方式一般是依靠祖輩實踐所遺留下的產物,鮮少是農民主動探究的技術。所以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不會重視對市場的研究和分析,生產和銷售的也不是高額產品,不知道如何預測市場發展需求。這種生產形式導致農民經濟的來源非常不穩定,如若銷售不好,收入會下降,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憑借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依靠現代化技術進行合理分析,及時向農民做好相應的知識普及工作,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實現對市場的合理預測,實現鄉村振興的目的。
二、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實現鄉村振興的機制分析
(一)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
現階段,農村地區仍是憑借天然優勢,從中獲得農產品,這一過程應該主動適應自然環境的發展需求,開展有效的規劃活動。如種植業、林業等依靠土壤,畜牧業依靠草原等,按照自然資源的優勢,因地制宜進行農村生產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自然資源作為農業生產的關鍵所在,按照不同區域內自然資源的多元化特點,分析農產品的形成要點,形成最基本的農村產業結構。
社會經濟條件會按照社會經濟制度的要求,如農業政策、消費水平等,這些重要因素和農村各個生產部門的投入緊密聯系。基于一定的社會發展環境下,只要盈利可觀,相關產業就能獲得一定的發展,反之會受到負面影響。農村產業結構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最為重要的原因是由生產力所決定的,這也是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在動力。
(二)產業融合的影響
相比較于其他產業,農村經濟產業發展過程和動植物生長緊密聯系,為符合農村經濟需求,要求按照季節性變化進行適當調整。再者,為避免出現勞動力季節過剩的情況,通過產業融合的形式,吸收其余的剩余勞動力,逐漸改變傳統且單一的家庭收入結構,改變傳統的農村生產模式,用于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農產品需求和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
人類發展需求極為多元化,按照活動理念,人類在不同社會發展模式下的發展要求存在不同,進一步導致人們對產品的主要需求不同。所以對農產品的要求不僅是基本的生存,還要包含消費,這些都是由不同的農業部門所決定。人類的需求在不斷變化,這需要引起農業產業結構的轉換。所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量也在提升,整個過程應該對農村經濟產業結構進行合理分析,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農業技術進步會依靠合適的生產工具,農業生產活動中,按照農業部門的基本情況,為實現自然資源的有效應用,往往會按照農業技術要點進行合理分析,避免其活動要素受到影響。由此可見,農業技術的進步情況也是衡量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因素。
三、推動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舉措
優化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對于實現鄉村振興意義重大。這就需要通過多方面措施,推動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
(一)優化種植業,實現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全新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戰略性思想,以發展農村經濟為重點,而現代種植業的形成,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環節。因此,應該聯系我國種植業的發展情況,選擇更為科學、有效的方式,積極落實和優化鄉村振興戰略,保證種植業發展水平。憑借綠色引領的形式,轉變發展模式,構建生產、生活等模式,重力在減、提、節和輪四個方面分析。
首先是“減”,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重點推進和優化結構模式,采用有機肥代替使用,通過新型的經營模式帶動其產業化發展。例如,通過果菜茶有機肥的形式代替化肥,選擇優秀的縣、鄉作為示范基地,實現對化肥的推廣。
其次是“提”,保證耕地質量,深度開展耕地保護工作,在全國糧食區域選擇重點場所,大力開展有機肥、綠化肥的種植使用工作,重點防治重金屬污染。
然后是“節”,做好節水農業,聯系發展情況,采用一體化技術,積極探索和優化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增強農民的節水意識。
最后是“輪”,推進耕地輪作模式,按照中央部署,完成休耕制度試點活動,加快形成一套系統的活動方案。由此可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穩定糧食順利生產和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種植產業,推進農村經濟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發展,最終憑借特色化農業產品,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二)完善勞動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通過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形式,優化鄉村經濟產業結構,助力鄉村振興。勞動力資源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鄉村戰略振興的關鍵所在。按照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實現對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市場需求的時候,積極引導勞動力資源向著鄉村產業振興的方向發展,優化勞動力資源結構,推動鄉村產業化發展。將鄉村振興的政策和資金向這方面聚集,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建合適的居住條件,讓其成為養老產業的首選。因此,根據區域的特點,試著挖掘和構建文化品牌,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聚集發展。讓當地居民親自參與鄉村振興,為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引導部分企業搬遷。為讓鄉村適合居住和就業,不僅要吸引在城市中的勞動力資源,還要讓閑散的勞動力資源及時忙碌起來,解決靈活再就業的問題,避免鄉村振興中出現勞動力不足的難題。
再者,構建合適的勞動力農村績效評估體系,以行政單位為基準,構建勞動力資源數據庫,制定完善的活動模式,作為農村績效考核評估的重要標準,引導績效評估低的務工人員走出農村。從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構建合適的發展模式,適當擴大適齡勞動力資源,為年輕勞動者擴寬就業渠道,讓閑置的勞動力有全新的發展渠道,農民能自主成就自己,從中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
(三)通過農業科技,實現鄉村產業發展
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和鄉村振興都需要依靠科學技術的支持。尤其是在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環境下,應該充分體現出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主動解決部門農產品供給不平衡的問題,通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使其和消費結構相符合。注重學習科學技術,依靠科技強化鄉村振興戰略,為其提供發展動力,而且從長遠的發展模式而言,通過科技的有效應用,能順應產業發展需求,實現農村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為此,鄉村地區可以聘請一些高校的學者來農村指導,借助高校的智力資源推動自身生態產業的智能化運營。與此同時,農村地區還可以和一些科技公司展開合作,可以和科技公司共同構建綠色經濟產業公司,利用科技公司的科技優勢,提高生態產業智能化運營水平,提升綠色經濟的發展實效。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為了推動鄉村綠色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地區還可以構建綠色經濟鏈條,加強綠色經濟上下經濟鏈條之間的聯系,構造統一完整的經濟鏈條,以此提升綠色經濟的整體效益,提高綠色經濟的發展質量。例如,農村地區可以打造綠色經濟循環鏈條,強化整個綠色經濟的內循環,做到變廢為寶,提升綠色經濟的發展實效。
(四)三產融合,增加農民收入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作為跨越式合作發展的重要準則,也是土地、資金、人才和技術實現良性循環的有效手段,對農村新業態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憑借合適的溝通渠道,實現三產融合發展,讓農村企業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為此,政府應該起到宏觀調控和引導的作用,實現政策和市場化引導,將分散、沉淀的資金進行合理轉換,促進信貸政策、產業化發展和財政政策之間的協調發展,設置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基金,積極探索財政金融模式,為三產融合貸款給予財政方面的支持。為體現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積極動員和激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各項產業,完善合作機制,解決融資渠道單一的問題。
產業融合以農業現代化發展為重點,憑借利益為主,基于產業聯合、技術總結等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讓農村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協調發展。按照融合發展方式的差異性,產業融合概括為縱橫發展模式,始終圍繞著產業功能的多樣化開展。例如,在橫向發展中,實現農業、旅游業的協調發展,通過生態農業、農田景觀和綜合性農業等形式,突破小農經濟思想,打破思維束縛,積極探索農產品的個性化發展模式。而在縱向發展模式中,采用三級推進的形式,加快農業向著生產環節發展,通過代耕代收的形式,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發展現代化生物農業,健全農產品的營銷模式,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置合適的營銷站點,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的營銷路線。
(五)發展農村旅游業
為讓城市居民也能深入感受鄉村美景,更為發展鄉村經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實現鄉村振興。樹立特色化旅游產品的發展理念,豐富旅游內容,壯大旅游產業,實現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用于激發農業生產和優化,帶動農民就業,提高其收入水平。為樹立鄉村特色化資源模式,應該實現物產資源的有效應用,利用特色化的產業鏈,開始深加工,精加工,打造合適的產業鏈,及時對特色資源進行二次利用。以發達國家比較成熟的案例為主,比如日本是利用茶開發出以茶為主的食品、化妝品和洗漱用品。我國農村地區遵循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結合各個地區資源的應用情況,做到“一鄉一物”。
以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華僑第一村”后黃村為例,那里素有“南洋風情,夢里老家”的美譽,村落內的百年華僑民居眾多,其風格受多元化因素的影響,既洋溢著濃濃的當地莆仙風味,又充滿了南洋特色。依托現有山水自然景觀、古民居、特色民俗文化、鄉村生態風貌、傳統和現代農業等多種特色鄉村要素資源,科學規劃了“古屋、美景、自然、鄉情”的空間布局結構,保留原有的建筑風貌、戲臺、祠堂,以發展特色郊區農業為主,并與周邊的關圣廟、九牧祠等景點形成文化旅游區,整合村的僑鄉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讓后黃村成為一個文化濃郁、田園優美、功能完善的城市休閑鄉村平臺。通過有機融合民俗文化傳統、南洋風情特色,大力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致力打造田園觀光采摘、民間博物館、華僑民居欣賞、非遺傳統手工親子體驗、特色民宿體驗、民俗文化研學等多重旅游文化體驗項目,讓后黃村成為“中國傳統村落”“全國文明村鎮”“省級生態休閑鄉村”,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為樹立特色化的旅游產業理念,利用鄉村特色化資源打造更為新穎且多元化的旅游商品,用于滿足旅游者的自身需求,既能提高資源的銷售量,又能帶動當地鄉村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憑借旅游商品企業的發展,及時對其進行宣傳和優化,讓旅游者在鄉村旅游也能獲得全面感知和享受,及時將特色化的旅游商品帶到世界各地,成為大眾都非常喜歡的商品形式。為實現農村的旅游業發展,憑借當地最豐富、最具特色的產品,聯系當地產業化發展需求,憑借社會力量,展現特色產業要點。
(六)優化生態農業,完善鄉村生態保護機制
生態問題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也是重難點問題。為提高綠色產業的發展,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保證產品質量的時候,也要確保農村環境不會受到影響。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要求不斷完善農業產業結構,避免出現污染情況,實現農業結構的可持續化發展。為此,構建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體系,實現環境、資源和農業生產模式的良性循環。而在產業結構優化中,以自然環境為基準,實現對資源的保護和整合,成為當地各項資源的重要渠道,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產業,促進農業產業的高標準、高質量發展。
生態鄉村建設中,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發展的帶動優勢,以生態振興為重點,實現對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打造合適的運營平臺,實現對閑置資源的二次利用,主動激發起鄉村生態振興的新能量,提高對生態資源的精細化管理。按照區域環境的發展情況,以優質的生態環境為基準,采用集約化的發展模式,打造特色化的生態產業布局,切實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激發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發展潛力。所以,走好綠色道路,將美麗鄉村作為出發點,構建鄉村生態保護機制,彰顯出綠色惠民、生態利民的生態理念。
(七)引進專業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
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模式下,為實現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發展,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持,及時調整和優化住哪里發展方向,幫助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發展,采用先進化、現代化的發展模式,爭取通過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經濟收入。首先,加強對人才的引進工作,通過專業的管理為人才提供社會保障福利,主要是解決住房、薪酬等問題,為農村經濟管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使其更好投入工作中。再者,鼓勵有專業能力、有理想抱負的人才為經濟建設、新農村發展做貢獻。最后,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重視人才引進工作,加強對經濟管理人員的培訓,積極和當地的學校展開合作,吸引優秀的畢業生參與其中,以此提高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例如,積極和學校的電子商務專業構建合作關系,打造農村電商平臺,充分體現人才優勢,樹立良好的農產品品牌,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而在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發展中,必須擁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加強對返鄉人才的支持力度,強化農業經濟管理對人才的吸引力,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鄉村振興發展背景下,如何推動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是重點問題,這就要求相關部門構建完善的管理機制,實現三產融合,更新農村經濟設備,引進高素質人才等,用于提升農村經濟管理水平,促進農村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 楊嘉睿.以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9(12):1.
[2] 王建廷,韓林.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天津城鄉產業聯動發展路徑探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9(05):6.
[3] 李娜.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實現路徑[J].農村農業農民,2022(06):2.
[4] 馬婧.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農村產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22(29):3.
[5] 李青松.基于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經濟可持續性建設的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5):4.
(作者單位:中共莆田市荔城區委黨校 福建莆田 3511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