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提出了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部署,為鄉村建設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鄉村振興的階段性目標,是物質與精神相協調發展的成果,是“物”與“人”都實現現代化的階段。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必須圍繞民生需求展開,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拓寬鄉村建設的渠道,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在物質財富增加之余,還必須同樣注重精神生活的建設,推動鄉村精神文明邁向新的高度。
關鍵詞:和美鄉村 宜居宜業 鄉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12-120-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拓展,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對農村現代化道路的偉大探索。為我國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鄉村建設工作明確了發展道路。
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內涵
總的來說,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其目標任務是全方面、多層次的,涉及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各個方面,涵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各個領域,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2]。內涵非常豐富,要達到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從總體上看,需要在如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補齊民生短板
從現階段農民最迫切需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入手,加快補齊農村改廁、生活污水與垃圾治理、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等存在的民生短板。國家加大農村水、路、氣、電建設的投入力度,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地區全覆蓋。破解區域之間發展不協調的現狀,滿足群眾對高質量醫療、教育、養老的多元需求。農村住房建設質量穩步提高,生產生活便利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二)增加當地和周邊地區的就業機會,使更多農民在縣域內就地就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從挖掘農業農村的功能價值出發,依托各地農業農村資源,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建立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推動傳統農業產業升級,數字、網絡、物流、能源等新業態創新發展。強化產業鏈與就業縣域統籌,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開展多種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就業和參與生產經營能力,全面落實相關政策和服務保障,讓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就業。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暢通資金、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通、平等交換。農民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進退有據,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斷縮小。
(三)保持鄉村社會和諧有序、穩定安寧
鄉村建設要把“和文化”的理念貫穿始終,實現從物質豐富到精神富足的重大轉換。通過加強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其中,持續改進鄉村治理方式。全面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認識。農村公共文化陣地建設取得扎實推進,面向廣大農民群眾推出更多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內容積極向上的文化產品供給,使優秀的傳統文化更繁榮、更活躍。
二、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價值意蘊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正當其時。作為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升級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重點體現在和諧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處,以及鄉風鄉韻等“和美”的文化內核和精神風貌上[3]。順應了數億農民的根本需求,要深刻認識到蘊含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村地區生產技術落后,過量施用農藥化肥,導致水源被污染,過度開墾,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生產生活垃圾處理不及時,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建設美麗中國首要的是開展和美鄉村建設,推進生態空間一體化修復和利用,對鄉村環境質量進行綜合治理。全要素推進鄉村有機更新,形成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的綠色發展體系。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只有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了,家園變美了,農民才能安居樂業。
(二)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主要任務
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黨中央作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5]。鄉村聚集人口眾多,是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農村地區的水電供應、衛生設施、公路運輸和其他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科教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功能單一的居住空間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村民的生活需求。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短板要加快補上[6]。營造舒適便利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繁榮富強。
(三)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全面建設農業強國的必要條件
我們黨始終注重解決好“三農”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使得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為我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還要看到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還較為突出。農村在公共設施、文化教育、醫療養老、社會治理水平等方面存在滯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7]。因此,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應立足我國國情,開展好鄉村建設行動,讓農民逐步過上與時代同步的高品質生活。
三、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路徑
(一)關切鄉村民生需求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最終落腳點是農民,農民最大的需求是民生,和美鄉村離不開幸福的農民。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邁上了新臺階,但是在鄉村教育、醫療、養老和數字化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處,有較大的投資空間,仍然是現階段城鄉差距大的最直觀表現。黨的二十大強調,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8]。近年來,我國現代化步伐加快,農村青壯勞動力進入城市,農村人口減少和老齡化趨勢加劇,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需要關注鄉村村民民生需求,營造人才集聚、產業興旺、治理有序的優良發展環境,不斷創造新的發展成果。補齊農村地區的弱項和短板,采用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為基層群眾提供便捷化、優質的服務,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二)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
1.重點抓好農村地區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設。聚焦防疫、養老、教育、醫療等農民群眾關心事項,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優先建設既利于農業生產又方便農民生活的設施,提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便利化程度。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技術和確立適宜的改造方式。推進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分類處理,定期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逐步優化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
2.堅持分類指導。我國地域遼闊,每個村子位于不同的地理區域,自然稟賦條件各異,依托的產業和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對應鄉村的功能分區及未來的發展模式亦不相同。因此,鄉村建設必須符合農民的實際需要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水平相適應。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要順應村莊發展規律,根據不同村莊的人口規模、區位條件、資源優勢等有針對性地配套建設有關基礎設施,不搞“一刀切”。
3.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健全推進機制。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9]。首先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建設成什么樣的鄉村,由農民說了算,著眼于農民的實際需要。引導農民參與整個過程,包括規劃設計、項目實施和后期監督,持續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政府提供基本服務、農民參與規劃和管理的有效運行機制。以宜居宜業和美為標準,打造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真正讓農民滿意。
(三)豐富鄉村建設內涵
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是鄉村美的重要特征。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具體實踐中,還要有“和而不同”的智慧。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城市做法,盲目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要注重保護和延續鄉村自然景觀,打造鄉村獨特的田園風光。依據各地區的自然資源、順應地理、氣候、人文條件進行科學規劃,充分考慮到村莊格局變化、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等情況,規劃先行,分期實施,讓農村真正望見青山綠水、鳥語花香、記住鄉愁。維護修繕農村古建筑、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等。挖掘和傳承好鄉村的文化基因,不斷豐富鄉村建設的內涵,把原生態鄉土特點彰顯出來、把人文風情融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去,留住鄉風鄉韻鄉愁。
(四)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只有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才能留住本土人才,農村才能重新煥發活力、有人氣、有奔頭,就有了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農村各地區要走適合自己的路,依托本地特色資源,做大做強現有的優勢產業。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要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樹立品牌效應,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與轉型升級,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以鄉村休閑旅游業為重點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業+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注重本土人才培育,按需引進外來人才,全方位進行培養,形成人才與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建立合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收益分享模式,把更多產業增值收益留給農民,讓農民增收致富。
(五)加強鄉村治理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鄉村既要美麗宜居又要和諧、融洽。和美鄉村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要富裕,更要體現新時代新農村新風貌。一是弘揚主旋律,倡導正能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讓每個村民在理解和接受的同時,都能自愿成為它的宣傳者和踐行者。二是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家風好才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10]。只有傳承優良的家風,才能形成文明的鄉風。三是樹立孝順典型、為家庭和睦的模范家庭頒發榮譽證書,用榜樣的力量號召其他農民學習與效仿,對孝老愛親、耕讀傳家、鄰里和睦等方面的文化加強宣傳,涵養睦鄰友好、守望相助、誠信重禮的鄉風民風。四是在農村開展科學知識宣傳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持續推動農村移風易俗,摒棄封建落后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不鋪張浪費、盲目攀比,崇尚科學、崇尚節儉。五是建設好農村文化禮堂、村落戲臺等基層文化陣地,加大資金扶持。組織富有鄉土特色的文娛活動,增加體現鄉村和諧文明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此外,要構建良好的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治理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關系到農民生活的和諧穩定[11]。鄉村之治,關鍵在黨。要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作用和領導地位,發揮群眾參與治理的主體作用,堅持鄉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以和諧有序為目標推進鄉村治理創新,激發鄉村活力。
結語
鄉村美不美,關乎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事關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一項意義深遠、任務艱巨的系統工程。絕不能追求一時之美、外在之美。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和黨的二十大的重要指示精神,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實現農民富裕富足、農村生態宜居。在團結奮斗、埋頭苦干、久久為功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必將取得重要突破,鄉村必將成為城鄉居民追求高品質和美生活的向往之所。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胡春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N].人民日報,2022-11-15(6)
[3] 張永江,周鴻,劉韻秋等.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科學內涵與建設策略[J].環境保護,2022,50(24):32-36.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1).
[6] 習近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J].求是,2022(07):4-17.
[7]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22:194.
[8] 胡敏華,王麗英.基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路徑探究[J].南方農機,2023,54(09):90-92.
[9]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2-02-23(001)
[10] 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6:(002)
[11] 張夏力.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3(03):14-15.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簡介:李向群(1998—),女,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通訊作者:張月梅(1976—),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