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文章通過分析國際投資與跨國企業對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其作用,探討了它們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與實踐,并提出了強化國際投資與跨國企業對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發現,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有助于經濟增長、就業和人力資源的發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以及貿易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同時,創新驅動和可持續發展也是必要的。
關鍵詞:國際投資 跨國企業 經濟發展 影響 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12-024-02
引言
國際投資與跨國企業的興起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領域的重要話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在這個背景下,深入探討國際投資與跨國企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對于理解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和為各國制定有效的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在國際投資與跨國企業的現狀方面可以看到,隨著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國際投資的規模和數量不斷增加。各國紛紛制定鼓勵投資政策,吸引外資流入,同時也積極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開展海外投資。跨國企業作為國際投資的主體,通過在不同國家的投資活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升級,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發展。
一、國際投資與跨國企業對經濟發展的現狀
當前,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發展迅猛,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從現狀來看,國際投資額不斷增加,跨國企業數量逐步增多。這一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
國際投資對經濟發展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國際投資額穩步增長。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和貿易自由化的加快,各國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國際投資額逐年攀升。其次,跨國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據統計,全球范圍內,跨國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它們在各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生產、銷售和服務網絡,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最后,投資領域不斷拓展。國際投資的領域已從傳統的制造業拓展到更具活力和潛力的高新技術、綠色能源、生物科技等領域,有效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升級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國際投資與跨國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影響
(一)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為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1.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的到來為中國提供了海外資本和技術支持,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國際投資的流入可以增加投資總量,擴大生產規模,提升勞動生產率,從而推動經濟發展。跨國企業的技術引進和創新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中國的科技水平,推動產業升級。
2.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的進入為中國創造了就業機會,促進了人力資源的發展。跨國企業通常會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或辦事處,通過雇傭當地員工為企業運營提供支持。這不僅為中國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也為他們提供了學習和發展的平臺。此外,跨國企業的進入還會帶來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培訓,提升中國勞動力的素質和競爭力。
3.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的進入有助于推動中國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跨國企業通常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與中國本土企業展開合作,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跨國企業的技術引進和研發投入能夠幫助中國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4.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的進入有助于強化中國的貿易和國際競爭力。跨國企業的進入帶來了更多的貿易機會和資源整合,促進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國際合作。通過與跨國企業開展合作,中國企業能夠獲得更多國際市場資源和渠道,提升競爭力并拓展海外市場。
(二)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為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
1.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帶來的資金和技術進入會對國內產業結構產生一定的沖擊。由于跨國企業通常具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其進入可能會給國內企業帶來競爭壓力,尤其是那些技術和資金相對較弱的企業。導致一部分企業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甚至面臨倒閉的危險。
2.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的引入也可能加劇了資源的不均衡分配。由于跨國企業通常在資源配置方面擁有更多優勢,一些本土企業和地區可能會因此而遭受到較大的經濟壓力。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資方面可能會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導致資源的集中流入,進而加劇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甚至可能導致一些地區的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污染。
3.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還可能帶來金融風險和不穩定。由于跨國企業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其風險傳遞的效應也更加復雜。當國際經濟形勢不穩定或國際資金流動緊縮時,跨國企業可能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對經濟的影響也將不可忽視。
4.國際投資和跨國企業還可能帶來一些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挑戰。跨國企業的進入可能引發一些文化沖突,國內的消費習慣和價值觀可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同時,跨國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與政府和當地居民等各方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也可能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三、強化國際投資與跨國企業對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優化國際投資環境和政策
1.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通過修訂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能夠提升國際投資者的信心。此外,建立快速有效的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機制,加強執法力度,有效打擊侵權行為,也是優化國際投資環境的重要舉措。
2.需要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推進外商投資便利化。簡化投資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間,減少行政審批環節,為投資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投資環境。同時,加強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更多的外國投資者進入市場,促進投資者之間的競爭,推動經濟發展。
3.需要加強國際合作,促進跨國企業的合作與發展。通過與外國政府和企業展開合作,加強信息交流和政策協調,為跨國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同時,鼓勵國內企業與跨國企業開展合作,通過技術引進和技術合作,提升國內企業的創新能力,加快產業升級。
1.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現已經覆蓋10.53億人,其中,職工養老保險50355萬人(職工36711萬人、離退休人員13644萬人);居民養老保險54952萬人(參保38488萬人、領取待遇16464萬人)。我國已經連續18年提高退休養老金待遇,截至2022年底,職工養老金達到全國平均3606元/月、居民養老金全國平均205元/月。
2.二支柱:企業年金與職業年金。截至2022年末,全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3010萬人,90.82萬個單位參加職業年金、建立職業年金個人賬戶數4607.87萬個,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職工的19.6%;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人中,近3億人沒有參與二支柱;一支柱參保人中,超過6.8億人沒有參與二支柱。
3.三支柱:個人養老金。1991年,國家出臺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2009年,上海初步試點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天津、海南也出臺試點方案。2018年5月1日,上海、蘇州、福建啟動試點。2022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采用賬戶制,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基金、證券等養老金融產品都納入第三支柱。2023年9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關于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與個人養老金銜接有關事項的通知。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國個人養老金賬戶開立數超過4000萬。目前全市場已經推出745個個人養老金產品,其中:存款產品465只、基金產品162只、保險產品99只、理財產品19款。
二、廣東省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現狀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把社會保障作為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礎民生工程,把養老保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點,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模式,確立了多層次發展的體系框架,穩步推進各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作為養老保險改革先行地,廣東已逐步建立起以“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以“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為補充的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這“第三支柱”也正加快發展、成效顯著。截至2022年,第一支柱覆蓋了廣東省76.24%的1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醫療保險覆蓋了88.98%的常住人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152萬人,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742萬人;第二支柱覆蓋率接近10%,位居全國前列,有7490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制度,職工參保人數165.55萬人,企業年金基金規模達到1088億元;全省符合條件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均已建立職業年金制度,職業年金規模超過2000億元。
(一)國內最發達的廣州、深圳兩地才剛剛起步
以個人養老金、個人儲蓄性養老和商業養老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在廣東省尚處試點階段。2021年12月6日,深圳市成為我國首批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發行地區。2022年2月11日,新增廣州市參與養老理財產品試點;7月,工、農、中、建四大行在廣州開展特定養老儲蓄試點。
(二)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以養老理財產品為主
個人養老金方面,廣東省有22家商業銀行、19家保險公司、2家理財公司、12家基金公司、6家證券公司和2家獨立的基金銷售機構獲得個人養老金業務試點資格,機構種類和數量均居全國前列。產品數量從試點初期的4款儲蓄產品、6款保險已增加到273款儲蓄、43款保險、18款理財;每家銀行平均上線77款基金。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方面,目前10家保險公司上線了11款產品,累計為2.1萬人次積累2.3億元養老資金。特定養老儲蓄方面,累計銷售2.9萬筆,共計79.6億元,筆均定存27.4萬元。養老理財方面,目前有49款養老理財產品上線,累計向3.7萬名消費者銷售62.8億元,筆均銷售17萬元。商業養老金方面,累計為1.1萬余名消費者開立商業養老金賬戶,積累1.1億元養老資金。
(三)個人養老金試點尚未形成規模
截至2023年9月底,廣東省先行地區(省直、廣州、深圳)已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570.35萬戶,其中有繳存的187.60萬戶,占總開戶數的32.89%,累計繳存資金39.10億元,人均繳存金額2084元。但同時發現,全省資金平均繳存率僅為33%、資金繳存金額平均僅為2065元,銀行、保險、基金信息系統未實現互聯互通。目前,廣東省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在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中占比不到3%,還難以為第一二支柱提供“補位”。
三、廣東省發展完善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難點和問題
(一)居民購買第三支柱養老產品的主觀意愿還不夠強
從我們調研的受訪者對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產品的認知程度來看:很了解、占比為27.5%,不了解、占比26.4%,38.1%的受訪者表示僅了解一些。在沒有參加或者不愿意參加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有41.7%的人因為對這項政策不了解,9.7%的人對養老保險產品有偏見或誤解。同時,廣東省居民資產配置以住房和存款為主,家庭養老、養兒防老、以房養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其中79.1%未退休者的養老準備方式是基本養老保險,很難認可個人需要承擔大部分養老責任的現實,而且在觀念上接受了“退休金”已經足夠保障。個人參加商業養老的,在購買養老產品時更關注投資收益。
(二)養老金融產品名稱各異、紛繁復雜,民眾難以“貨比三家”“去偽存真”
一是養老金融產品是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實現保值增值的重要載體,現有養老產品設計考慮了長短期養老需求的結合,涉及到居民未來幾十年的養老保障,產品周期長,品種相對繁多,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因保險、銀行、基金、理財公司產品設計不同,居民不能在同一平臺上對多種類型的產品直接進行比較和購買。二是商業養老理財產品與其他一般金融理財產品存在較大的同質化競爭,資管領域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和養老資金的長期管理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在與其他金融產品的競爭中,保險公司無論是在獲客能力、產品收益和服務能力方面都難以建立優勢。三是健全客戶權益保護機制須不斷完善,過去一些非金融機構及不法分子,打著“養老理財”的名義,進行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嚴重損害了民眾特別是中老年群體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