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興,則國家興。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村重要的組織資源,對于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應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農戶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鄉村振興的主體,文章從阿瑪蒂亞·森的可行能力觀出發,聚焦經濟發展能力、政治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文化延續能力提升,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 鄉村振興 農戶可行能力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12-108-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突出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方面,都將發揮積極的獨特作用和承擔更多的功能,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文章從阿瑪蒂亞·森的可行能力觀出發,提出農戶可行能力這一概念,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達到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高度耦合,其基礎必須是農戶可行能力的提升。
一、農戶可行能力:農民專業合作社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分析框架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將單個農戶獲取不到的技術信息、市場信息、政策信息等匯集起來,并通過業務培訓等多種方式提高農戶的素質技能。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提高農戶的可行能力至關重要。
(一)可行能力內涵及外延
阿瑪蒂亞·森以人際相異為邏輯起點,從可行能力視角探討貧困問題。人與生俱來存在差異,真正意義上的全方面平等很難完成{1},擺脫貧困應立足于主體的內在本質——可行能力。阿瑪蒂亞·森評估實質自由是基于個體可獲得各種功能性活動組合的“能力”,將人們注視的焦點從物品域、收入域和效用域等轉向主體本身{2}。因此,本文將援引森的經典定義作為分析的起點。如果將可行能力看作“潛能”,功能性活動則是這些“潛能”的實現,既包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包括比如幸福、快樂等更復雜的成就。
可將阿瑪蒂亞·森的可行能力理論作為本文的分析框架,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實現合作社規模化和產業化,促進我國廣大農戶進行聯合與合作。農戶的可行能力內涵豐富,可以將農戶的可行能力分為經濟發展能力、政治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文化延續能力。
經濟發展能力是農戶可行能力的內核,直接關系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帶動農戶增收。政治表達能力是農戶可行能力的引擎,有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有效治理,能夠促進農民與政府、社會的良性互動。社會交往能力是農戶可行能力的依托,是強化社會關系網絡、擴展可利用社會資源的能力,有利于農民專業合作創新合作模式和機制,以市場需求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文化延續能力是農戶可行能力的內在機制,包括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中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工作方式等方面。文化延續能力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讓文化資源匯聚、文化品牌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
(二)增進農戶可行能力: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鄉村振興耦合機制
增進農戶的可行能力,從根本上激發農民的勞動熱情,最終不斷彰顯農戶主體性與實現勞動能力發展。
1.農民專業合作社之發展:農戶可行能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前提是農戶的發展,關鍵在于可行能力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同外部環境互動過程中,逐步實現其可行能力的發展。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來逐漸提升農戶整體的經濟收入,屬于可行能力的范疇,是一種工具理性。
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壯大合作組織,引導農戶合作經營。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作為經濟提速、農戶致富的重要途徑,依托特色主導產業,引導農業特色產業逐步向組織化、規?;l展。
二是適應市場消費需求,拓展農業多功能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生產型聯合模式、營銷型聯合模式、產業鏈型聯合模式、綜合型聯合模式等,促進了產品的營銷、質量等方面的提高,提高了農戶的科技水平。
2.鄉村振興之實現:農戶可行能力自由。“森”認為自由是一個人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的可行能力,是將其作為一種價值追求。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農戶的可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是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層面的復合型能力系統。
(1)提高農戶經濟發展能力,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弱者的聯合”,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凝聚功能,逐步提高合作社的發展規模。進一步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能力,提高組織鏈的高效整合能力。夯實自身實力,提高農戶經濟發展能力,一方面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拉長產業鏈條;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完善信息管理機制和信息獲取平臺,通過構建網上購銷平臺進行產品銷售與購買。
(2)提升農戶政治表達能力,實現多元治理格局。構建有效治理機制,離不開完善的政治表達能力,以確保農戶參與決策的機會與權利。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鄉村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有利于形成基層治理多元協同共治格局,有利于提高農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提高農戶政治表達能力,一是通過村干部與致富能人帶頭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起到示范引領作用。二是多元力量共同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構建權力制衡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3)培養農戶社會交往能力,實現社會創新。農戶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體,應具有較強的組織感召力,共謀鄉村發展。農戶的社會交往結構呈現出以人際信任為主導的圈狀,主要依賴農戶之間的血緣、情緣以及地緣關系。由于農戶異質性特征及資源稟賦特質不同,一方面要大力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制度信任建設,另一方面要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橫向發展,培養農戶社會交往能力,健全內部機制,創新合作內容。
(4)挖掘農戶文化延續能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加強內部組織建設,挖掘農戶文化延續能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注重依托和傳承當地優良文化特色,增進廣大農戶的獲得感與認同感。
挖掘農戶文化延續能力,首先,要助力農民專業合作社文化嵌入農村文化,發掘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涵,助力鄉村鄉風文明。其次,促進鄉村誠信文化建設,使農戶信守合同,誠信經營。最后,將鄉村文化設施建設融于生產經營活動之中,使鄉村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
二、農戶可行能力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助力鄉村振興的癥結
農戶作為主體,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需要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以及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這一定位,是破解農戶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實現中主體參與意識不強的重要方向。當前,農戶可行能力受個人素質、觀念、學識等方面影響,仍需進一步優化。
(一)農戶經濟發展能力受阻
作為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聯合成立的互助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因其獨特的生成機理、運行機制和制度安排,農戶經濟發展能力是其核心。當前,農戶經濟發展能力受阻,深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維度。
1.農民專業合作社益貧功能發揮不足。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異質性的社員結構,導致益貧功能發揮不足。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面臨市場競爭機制,其運營必然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較高的市場風險。2020年“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具有天然益貧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仍將作為解決相對貧困的重要長效機制之一。
2.銷售渠道和品牌拓展功能發揮單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于市場信息獲取能力、市場甄別能力不足,導致銷售渠道單一、品牌拓展功能不足。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只發揮了產前組織化的功能,缺乏專業的品牌策劃和市場推廣。加之生產環節的標準化水平低下,科技支撐不足,行業準入資質不全等因素的制約,整體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能力較弱。
3.龍頭企業載體功能發揮不全。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產業化的組織載體,龍頭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龍頭企業規模越大,實力越強,利潤創造能力越強,則對農戶的帶動能力就越強。當前,一方面龍頭企業綜合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較弱,另一方面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的龍頭企業,會憑借信息優勢,對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識相對差的農民隱藏信息,造成農民的利益易受到損害。
(二)農戶政治表達能力失靈
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農戶的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有所提高,但農戶政治參與組織化程度較低,政治表達能力失靈。具體表現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異質性、農戶民主參與度相對不高、農戶政治監督能力不足。
1.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異質性。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范圍局限于本村、本組,跨鄉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相對較少。即便是成員都在本村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活動的過程中會形成差異化的任務分工。由于不同社員間資源稟賦的差異,進而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股權、惠顧與治理結構,社員間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2.農戶民主參與度相對不高。受傳統小農意識影響,普通社員認為自己沒有參與管理的必要,成員管理松散。農戶沒有充分行使這些權利,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營、管理由骨干成員“一言堂”式決定。核心成員以其財產所有權構建起對自身有利的治理結構,導致運作和管理的隨意性比較大。
3.農戶政治監督能力不足。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這些環節都存在著一些不足,缺乏完善的監督保障機制。首先,農戶政治監督手段的實現難度較大,單一手段往往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其次,農戶受自身素質技能的影響,缺乏對政治監督的全面理解和監督能力。
(三)農戶社會交往能力弱化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基本都依托農村能人主導,具有較強的排外功能,這制約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擴展與農民合作意識的塑造,由此帶來農戶社會交往能力弱化。
1.農民專業合作社信任危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任危機源自核心社員和普通成員在技術和信息不對稱上的差異,由此引發的地位上不平等。農民專業合作社核心成員往往是村里的大戶,有較多土地和資金,普通社員繳納的股金僅占很小比例。
2.過多地依靠“強關系”來實現合作,運用“弱關系”的能力有待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能人可以為其發展提供必要的初始社會資本,但是從農民專業合作社長期的發展來看,更應該積極主動地走出去。應立足于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整體素質,拓展服務功能,增強核心競爭力。
3.特有的社會關系網絡侵蝕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契約效力。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l展,對所有社員的契約治理都呈現出增強趨勢,基于信任、互惠及聲譽等的關系治理侵蝕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契約效力,網絡的維系和維護面臨著日益增加的成本。
(四)農戶文化延續能力不足
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新與發展,農戶的文化延續能力逐漸出現不足,主要體現于農戶文化主體性不足,精英文化與小農文化的沖突。
1.農戶文化主體性不足。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所積極倡導的合作社文化因市場經濟的沖擊,總體上難以形成合力。精神形態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文化,是其長期發展的根基。調動農戶參與文化建設的內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使文化建設保持源泉與活力。
2.精英文化與小農文化的沖突。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于精英文化影響市民文化后再逐步影響到小農文化,導致各種文化的沖突與對抗,不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其矛盾突出表現在思想意識的敏銳與遲鈍、超前與滯后。
三、增進農戶可行能力路徑選擇:農民專業合作社助力鄉村振興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主體是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載體。農民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便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結成利益共同體。農民只有具備了主體意識,才能主動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
(一)激發農戶內生發展動力,提高經濟發展能力
農戶既是直接受益者,也是政策的執行者,要激發其主人公的使命感。首先,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安排上,尊重農戶意愿,給農戶真正的實惠。在農戶自身素質技能提高的前提下,農戶自己就能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以主人翁熱情投入合作中。其次,設立獎勵機制,對于積極參加建設的農戶進行獎勵,鼓勵和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其他社員,最終集中所有農戶的力量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二)實施參與式發展,提升農戶政治表達能力
將“參與式”的理念貫徹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執行中去,激發農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在農戶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利用協商議事、教育培訓等方式循序漸進提高其政治表達能力,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重點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人才,根據各地農戶的知識水平,有選擇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社制宜”,培養出一批具有現代農業發展意識、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
(三)構建社會支持網絡,強化農戶社會交往能力
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各方力量,構建社會支持網絡,引導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強對農戶的服務帶動能力。通過熟人社會的非正式制度降低勞動監督成本,同時強化農民的制度信任。不斷擴大農戶的人際交往圈,才能建立與外部經濟主體相應的談判地位,形成可以維護的契約關系。
(四)擴大社會文化的影響,增進農戶文化延續能力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會文化具有一定的習俗性,應發揚其理性、互惠的特點,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聚集效應。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特色的農產品也是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根據其自身的特點,充分擴張農民專業合作社現存優勢,突出重點經營項目,精心打造具有特色文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注釋:
{1}[印度]阿瑪蒂亞·森:論經濟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224頁。
{2}[印度]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任賾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2-53頁。
參考文獻:
1.[印度]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任賾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印度]阿瑪蒂亞·森.論經濟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楊璐.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對策[J].鄉村科技,2019(18):42-44.
4.崔日明,韓淵源.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9(05):6-7.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 100000)
[作者簡介:包春慧(1998—),女,內蒙古通遼市人,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經濟。]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