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市場環境瞬息萬變,企業只有積極適應新時期的變化趨勢,才能在市場中占據優勢,從而實現長足發展。文章結合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展開研究,指出新時期的企業創新模式正在不斷變化,企業若想提高創新績效,就需要增強對新環境的適應性,提高技術創新動態能力。
關鍵詞:企業 技術創新 創新績效 策略 影響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12-009-03
引言
在經濟時代中,創新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目前,世界范圍內的科技競爭趨勢越來越激烈,企業若想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發展優勢,就需不斷提高自身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從而保證創新績效得到提高。本文基于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展開研究,希望能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參考建議,從而保障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能更加有活力,通過較強的科技創新活力,實現企業創新驅動戰略目標,為企業未來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一、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過程演化
在演化機制中,企業技術創新過程是在尋找“新事物”“新技術”基礎上進行,在發現新技術創新要素存在于企業內外環境中時,企業自發地進入到尋找、學習和適應的過程中,并將其轉化為新技術創新能力。如圖1所示,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演化模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技術更新速度有所加快,為在市場中取得良好競爭力,企業需注重提升技術創新動態能力。
如今,市場環境具有動態性特點,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更新并非是單一的進化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的能力提升過程。如果現有的技術創新能力不能滿足未來市場發展需求,企業就會失去市場優勢。企業固有技術創新能力的更新,取決于其技術研發團隊的研發能力,經過企業內部的適應性學習和自我吸收消化的過程,最終保留下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新技術創新能力或技術創新能力新組合。如上所述的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演化過程是技術創新能力的升級過程,其過程包括企業技術創新資源投入、內部研發團隊開發能力和組織學習能力,該模型反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動態能力”實質,為后續發展奠定一定理論基礎[1]。
二、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發展現狀
(一)企業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如今,企業科技水平已有明顯提升,其技術創新能力仍處于較低水平,信息閉塞,企業缺少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活動。企業科技創新行為僅是為順應市場需求而實施的被動行為,并非主動行為。從企業的生產現狀來看,大多數企業仍處于半機械化密集勞動狀態,由于對科技創新的忽視,企業投入到新技術開發的資金所占的比例也比較小。只有很少一部分企業成立研究開發機構,而這些企業中大多只將少量年銷售額用于研究開發。同時,許多企業因缺少激勵而忽視自身技術和專利產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匱乏,其在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技術創新人才投入缺失
在現代企業中,科技人才是最有價值的資源。如今,諸多企業的科技人才短缺非常普遍,由于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僅有一小部分在企業中。因此,真正在企業中從事技術創新的人才極少,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十分缺乏。技術創新人才收入水平較低,人才激勵機制不成熟,晉升與發展空間較小,導致技術創新崗位難以吸引到技術創新人才,造成了人才難求、人才難留的局面,影響技術創新動態能力的提升。
三、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優化建議
(一)加強企業自主創新意識
企業控制創新要素最優配置,是提高其技術創新能力的先決條件。同時,加強企業創新的主體作用,是促進我國科技型企業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銜接的重要戰略措施。國內外實踐表明,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確立是逐步演進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實現,并且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前提。為此,要把重點放在推動企業成長的戰略鏈上[2]。如今,市場主體數量相對較少,企業需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不斷降低制度性交易費用,注重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加速市場主體培育,推動民營企業加速成長,規范運營,從而實現科技創新。除此之外,企業要推動創新要素在企業間有效聚集,從而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當然,企業還需加速創新組織模式轉型與升級,推進從“自上而下”的創新組織模式,從“外源性”到“內源性”集聚,讓市場機制對創新要素配置起到決定性作用,逐漸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組織模式,加強企業在創新要素配置中的主導地位,保障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得到提高。
(二)實現產學研高效整合
關鍵核心技術多為綜合性技術,其研發的突破絕非由創新主體來完成,而建立創新聯盟是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是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目標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創新聯合體主要在共性技術協同攻關、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鞏固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大多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已取得明顯進步,但也面臨創新成本過高、成果轉化效率偏低、效益不明顯、創新鏈與產業鏈相脫節的問題。若要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則需進一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成立創新聯合體,從而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在具體實踐中,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在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進程中,應充分發揮企業在其中的主導地位。因此,必須從制度上進行創新,以提高技術創新的質量和效率。鼓勵骨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結成產學研合作關系,組建新研究與開發機構。二是,通過健全科研成果評價機制,搭建信息共享平臺,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人員根據企業需求開展技術研發、咨詢和服務的橫向協作,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3]。三是,充分發揮政府職能,讓政府在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中扮演參與者、服務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同時,要以“揭榜掛帥”為紐帶,以產學研結合為平臺,突破一批前沿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在對利益分配和風險控制機制進行引導時,要對創新主體的貢獻率進行考量,尊重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利益和需求,從根源上切實強化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四是,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如今越來越多的創新出現在學科、業務交叉的領域,這就要求企業圍繞產業發展和顧客需求對整個產業鏈進行深入研究。單靠一家企業難以實現創新,許多技術企業在實施協同創新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創新主體作用,積極推進協同創新,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同時,橫向引入技術優勢企業、高校、外部專家參與進來,縱向引入行業上下游企業、客戶、技術供應商,共同展開聯合創新,逐漸構建起與政產學研用之間優勢相長、風險共擔、要素靈活流動的合作模式,最終形成優勢互補的協同創新格局。具體做法如下:首先,以企業優勢技術能力和專業業務領域為基礎,將行業內的上下游企業和客戶進行整合,圍繞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等行業關注的問題,共同建立一批以未來為導向的平臺級產品聯合實驗室,構建共建的聯合創新基地,推進創新成果在行業中的示范應用,促進全行業和全產業鏈的戰略協同和成果共享。其次,主動與國內科技領軍企業進行深度交流與合作,重點關注基礎設施、應用軟件、高性能計算等方面的技術難題,共同建立信息基礎設施聯合創新基地,促進相關領域技術的研發應用與共同創新,形成技術“引進—融合—創新”的良性循環。
(三)創建技術創新學習型組織
企業學習力與企業創新績效、企業經濟績效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技術學習型組織學習可以推動新知識生成,從而為組織內部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可能。企業學習力并非個體學習力范疇上的簡單擴展,亦非個體學習力的簡單疊加。若想有效地提升企業的學習能力,就需創建學習型組織,創造濃厚的企業學習環境。學習型組織指企業可以熟練而高效地完成知識創造、獲取和傳遞目標,并可以使其內部員工可以自主地學習、思考和創新的組織[4]。同時,通過建構學習型組織可進一步提高企業績效,而且可以為企業注入新的活力。為建立企業學習型組織,企業可建立產學研結合的科研機構,并在其中進行技術研究與開發。其中產學研機制指企業與外部科研機構、高校之間建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可以促進企業學習、思考和創新,加強研發團隊自主性,為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藉由建構學習型組織,持續地將新知識輸入到企業,進而提高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與創新績效。
(四)增強企業研發及創新能力
企業研發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有明顯的正向影響,并且在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各個維度中,企業研發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路徑系數最大,即企業通過提升自身研發能力可以助力企業提升創新績效。研發能力以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洞察為基礎,通過學習能力持續了解新知識,并利用企業技術創新資源,實現將企業己擁有的技術知識轉化為實物成果的目標。
(五)增加企業科技研發投入
企業技術創新具有周期長、投入大、風險大等特征,要求政府對其公共屬性的創新進行鼓勵與扶持。一是對高新技術企業研究與開發成本加計扣除、所得稅優惠政策進行充分實施,建立以項目績效為基礎的科技投資后補貼體系。同時,利用政府采購政策,對重大創新產品、服務和核心、關鍵技術進行首購[5]。二是要加大技術融資力度,提高技術融資質量。同時,構建科技融資服務體系,以解決科技創新所需的融資難題,為企業創新提供全方位的科技融資服務。同時,支持銀行發展“科技貸”“科技保”股票質押等項目,通過投貸聯動試點和貼息貸款,加大對高技術研發投資的力度。三是要進一步健全國企績效考評制度,將研發經費投入作為國企領導與各級政府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激勵國企技術創新,增強國企創新活力與動力。四是要以“放管服”為重點,以創新為主要動力,并以科技公共服務為主體,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對科技創新評價體系進行進一步優化,在科技獎勵評審過程中,更加關注科技型領軍企業,并將技術成果的產業化率、創新產品國內外銷售收入和利潤等作為評獎的重要指標[6]。
(六)創建專業技術研發體系
在實踐中,企業需構建布局合理、專業高效的技術研發系統,這是企業提高自身創新能力的重要依據,能讓創新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研發中心是企業的核心研發力量,遵循“管理中樞+能力引領中心”的定位,充分發揮出研發體系管理功能,對研發體系建設與發展進行統籌。同時,以優化管理為導向,在研發中心定位“管理中樞”,將研發總部定位為“能力領導中心”,降低基礎產能,集中精力于關鍵、核心、共性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此外,企業需承接企業研發工作的主要任務,遵循“專向資源中心+特色能力中心”的定位,將所處區域資源供給的比較優勢和歷史技術積累結合起來,對每一區域中心的專業定位進行清晰定義,并對其進行培育。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具有較強的行業特點,企業所屬行業差異會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影響。在分析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及創新績效過程中,要以“創造性”為控制變量,考察企業技術創新差異,深化對企業技術創新動態能力與創新績效之間關系的理解,基于產業特征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從而全面推動企業提升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實現長足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賴紅波,郭振方.動態創新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調節作用[J/OL].科學與管理,2023(08):11.
[2] 周雄勇,許志端.可追溯實踐、動態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制造企業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40(09):65-73.
[3] 趙真真.動態知識管理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D].鄭州大學,2022.
[4] 彭華.動態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提升的影響機制[J].人才資源開發,2021(19):77-78.
[5] 徐宇暉.技術動態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D].南京大學,2021.
[6] 李淑悅.動態能力理論基礎下技術創新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J].商展經濟,2021(04):80-82.
(作者單位:韓國國立釜慶大學技術經營專門大學院 韓國釜山廣域市 612022)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王靈康(1996—),男,漢族,湖南岳陽人,在讀博士,工程師,研究方向:技術經濟與管理、企業績效管理;第二作者:Dongphil Chun(千東畢)(1985—),男,韓國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可持續管理與ESG、創新與戰略管理。]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