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是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一門主要的專業課。學生通過學習本門課程,了解長距離輸油管道的設計、施工、投產及生產運行的基本管理過程,進一步掌握長距離輸油管道設計、施工、運行及管理的原理、方法,為從事長距離輸油管道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工作奠定理論技術基礎。為了深入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了總結,闡述了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合,達成了較好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關鍵詞:油氣儲運 輸油管道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F061.3;TE972-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12-197-02
引言
石油、石化、天然氣產業是廣東省的重要產業之一。廣東省擁有許多的石油石化類、天然氣類國企及私企,這些單位離不開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方面人才。從整體發展規劃來看,廣東省石油、石化、天然氣產業有很大的發展前景。針對蓬勃發展的新局面,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人才十分短缺,增加對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力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對廣東省石油、石化、天然氣等重要產業的穩定發展十分重要[1-4]。
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是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一門主要的專業課。學生通過學習本門課程,了解長距離輸油管道的設計、施工、投產及生產運行的基本管理過程,進一步掌握長距離輸油管道設計、施工、運行及管理的原理、方法,為從事長距離輸油管道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工作奠定理論技術基礎[5,6]。本文深入挖掘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教必蘊育,育必鑄靈”的教育理念引入課堂,植入學生心中。對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了系統總結,闡述了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合,達成了較好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一、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思政建設目標
(一)專業培養目標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緊抓石油、化工行業的快速發展機遇,充分依托四方共建平臺(即廣東省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共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實施“創新發展、協調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戰略,走差異化發展路徑,努力建設石化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學。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把學校的發展方向作為基本指導思想,以國家及廣東省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以及石油、石化及天然氣行業對油氣儲運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為導向,結合油氣儲運工程專業辦學情況、專業特色和教學條件,制定了符合實際的培養計劃及目標。具體如下:立足廣東,輻射華南,面向全國,培養符合石油、石化及燃氣行業和區域社會經濟建設需求,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極強的團隊意識;擁有國際化視野;具有解決油氣儲運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學生畢業后,可以選擇在石油、石化及燃氣行業就業,或在相關學科領域深造。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畢業生,經過5年左右在工作崗位上的學習與實踐,能夠從事油氣儲運相關領域的規劃、設計管理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技術咨詢等方面工作,并通過自主學習與工程實踐,成為滿足石油、石化及燃氣行業崗位需求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二)課程思政建設目標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構建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為目標,推動全體授課教師深入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內涵,實現課程思政教育全覆蓋,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育人水平的效果。
教師在課堂知識傳授過程中,要注重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深入挖掘所教課程包含的各類思政要素,并將他們有機融入到各個教學環節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要時刻體現思想政治元素的育人功能,在撰寫課程教學大綱、教案等相關教學文件時,明確課程目標、教學思路、教學方法、評價手段等。從而達到思政育人的顯著效果,形成可推廣、復制的教學改革經驗。
二、課程思政建設
(一)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
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包括:
1.我國輸油管道行業的鐵人精神及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的西遷精神(以下簡稱“廣油西遷精神”)。蘊含了廣泛的愛國主義精神、忘我拼搏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及艱苦奮斗精神。
2.我國能源戰略布局。蘊含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構建了我國的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保障我國的能源供給安全,充分體現了我國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3.我國管道工程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蘊含了我國大力建設的重大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天然氣管道工程情況,講述這些核心的管道基礎設施為我國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意義,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和積極投身建設祖國的熱情。
4.我國長距離輸油管道使用的先進技術。蘊含了我國自主創新、處于世界前列的各項輸油管道先進技術的應用情況,展現了我國的技術創新實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勵學生努力奮斗,為我國的先進技術突破貢獻力量。
5.我國長距離輸油管道領域取得的卓越科研成果。蘊含了近年來我國圍繞長距離輸油管道的建設、投產、運行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展現了通過科研成果促進管道事業發展的蓬勃景象,提升學生對我國科研工作者的崇敬,增強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專業自豪感。
(二)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合
1.我國輸油管道行業的鐵人精神、廣油西遷精神融入教學環節:該思政元素主要融入“第一章 輸油管道概況和勘察設計”進行講授。
1970年代,八三管道工程啟動,開啟了新中國長距離輸油管道建設的序幕。當時,管道的安裝基本以人拉肩扛為主,管道的焊接全部為手工焊接。老一輩的石油人憑著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打造了我國的東北管網,為我國的管道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廣油西遷精神”是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老一輩教育工作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及政策,將學校從廣州搬遷至茂名(早期頁巖油產地),開啟艱苦卓絕辦學事業的歷程。老一輩教育工作者的西遷奉獻,為我國能源供應保障做出了巨不可磨滅的貢獻。通過對我國輸油管道行業的鐵人精神、廣油的西遷精神的講述,讓學生深入理解老一輩石油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忘我拼搏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及艱苦奮斗精神。
2.我國能源戰略布局融入教學環節:該思政元素主要融入“第二章 等溫輸油管道的工藝計算”“第三章 加熱輸送管道的工藝計算”進行講授。
2022年,我國原油進口5.08億噸,對外依存度約為71.2%;天然氣進口1520.7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約為40.2%。我國油氣供應較嚴重地依賴于進口,這也使得我國的油氣供應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國家安全問題。目前,我國資源進口形成四大戰略通道。(1)西北方向:中哈原油管道、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2)東北方向:中俄原油管道、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3)西南方向:中緬原油、天然氣管道;(4)沿海地區:原油碼頭設計能力滿足進口接卸需要,建成大型LNG接收站22座,在建10座。中國能源安全戰略。(1)短期戰略:擴大石油戰略儲備庫的建設;(2)中期戰略:加強與產油產氣國之間的合作,拓展建設海外油氣供應鏈,穩定外部油氣供應渠道,要強化海權,加強對南海等海洋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3)長期戰略:加強氫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逐步替換傳統能源。通過講解我國的能源戰略布局,讓學生增強憂患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堅定我國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3.我國管道工程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融入教學環節:該思政元素主要融入“第一章 輸油管道概況和勘察設計”、“第三章 加熱輸送管道的工藝計算”和“第六章 順序輸送”進行講授。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同時油氣管道建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注入了龐大動力。一些重要的管道工程如下:蘭成渝成品油管道全長1250公里,年設計輸量580萬噸,2002年投產運行;西部管道全長1838公里,年設計輸量2000萬噸,2007年投產運行;中俄原油管道漠大線全長1000公里,年設計輸量1500萬噸,2010年投產運行;中緬油氣管道全長2400公里,年設計輸量2200萬噸,2013年投產運行;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全長941公里,年設計輸量1500萬噸,2018年投產運行。力爭到2025年,使全國油氣管網總里程達到24萬公里,油氣管網的覆蓋面進一步延伸到更廣泛的基層,結構更加優化。通過介紹我國管道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學生了解國家在管道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情況,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和積極投身建設祖國的熱情。
4.我國長距離輸油管道使用的先進技術融入教學環節:該思政元素主要融入“第五章 熱油管道的運行管理”、“第七章 輸油站”進行講授。長距離輸油管道在新時期的發展趨勢方向包括:建設高壓力、大口徑、輸量大的輸油管道系統;利用高韌性、高強度、可焊性好的管材;不斷將新技術引入管道系統,推進智能管道建設;不斷完善管道完整性管理體系,持續實現管道的安全運行。
我國在現代化長距離輸油管道中使用的先進技術:(1)密閉輸送技術。隨著我國不斷將智能技術應用到管道建設中,我國的輸油管道工藝運行水平及密閉輸送控制技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充分保證了輸油管道的安全、平穩運行。(2)大落差管道的輸送技術。我國具有大落差的管道較多,如庫鄯原油管道的最大落差段高差達到1665m,蘭成渝成品油管道在山區里程達到500多公里,全線最大高程差達2268m。我國積累了豐富的大落差管道運行技術,領先于世界。(3)成品油優化運行與智能調度技術。我國成品油管道里程高達3.3萬公里,管網系統龐大,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我國擁有了具有國際領先的優化運行及智能調度技術。(4)易凝高黏原油輸送技術。我國所產原油中,約有80%以上為易凝高黏原油,易凝高黏原油特點為高含蠟、高凝點、高黏度。我國在易凝高黏原油流變性、原油加劑改性輸送、原油低溫流動機理等技術領域均處于國際領先地位。通過講解我國長距離輸油管道使用的先進技術,讓學生了解管道行業的最新科技現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工作,為我國的先進技術突破貢獻力量。
5.我國長距離輸油管道領域取得的卓越科研成果融入教學環節:該思政元素主要融入“第四章易凝高黏原油的輸送工藝”進行講授。西部管道是我國西部地區的一條能源戰略通道,主要采用順序輸送的方式輸送塔里木原油、吐哈原油、北疆原油、哈薩克斯坦原油等四種原油。自2007年投產運行至今,為我國的原油輸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管道運行期間,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如熱處理技術、加劑改性輸送技術、含蠟原油間歇性輸送技術、多品種原油順序輸送等。通過講解我國長距離輸油管道領域取得的卓越科研成果,提升學生對我國科研工作者的崇敬,增強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專業自豪感。
三、結束語
通過對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課程的學習,在專業知識方面,使學生具備了以下能力:一是能夠熟練運用數學知識對輸油管道設計這門課程涉及到的公式進行理論推導;二是能夠熟練運用熱力學、工程流體力學知識對輸油管道設計進行熱力計算、水力計算;綜合考慮經濟、安全、法規以及環境等因素,根據給定的條件,能夠對輸油管道進行初步的工藝計算、方案設計及初步設計;三是能夠對輸油管道系統進行工況分析,熟悉輸油管道運行的動態過程、管道投產過程、停輸再啟動過程,具備對長輸油管道各種工藝設備設施進行日常維護的能力;四是針對油品管道輸送技術問題,能夠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交流,同時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五是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
在思政教育方面:一是使學生能夠理解國家的能源戰略布局;二是能夠了解我國管道工程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三是能夠了解我國長距離管道輸油領域取得的先進技術和卓越科研成果;四是將“鐵人精神”“廣油西遷精神”與我國輸油管道發展歷程融合,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基金項目: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Y202011)。]
參考文獻:
[1] 王麗,陳宏,吳世逵等.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國際認證的實踐與思考[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7,27(02):55-57.
[2] 文江波,龍志勤,羅海軍.油氣儲運工程專業雙體系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379(19):51-53.
[3] 文江波,龍志勤,羅海軍等.油氣儲運工程專業雙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建設進展[J].科教導刊(下旬)2020,399(03):51-52+71.
[4] 文江波,龍志勤,羅海軍.基于廣東省特色的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實踐[J].大學教育,2021(03):170-173.
[5] 史慶智,陳叔平,趙嫚.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油氣儲運工程本科人才培養[J].廣東化工,2016,43(22):175-176.
[6] 文江波,羅海軍,龍志勤.基于復雜工程問題的輸油管道綜合課程設計改革研究[J].山東化工,2020,49(11):181-182.
(作者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石油工程學院 廣東茂名 525000)
[作者簡介:文江波,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油氣儲運工程教學與管理;通訊作者:羅海軍,女,在讀博士,實驗師,研究方向為油氣儲運工程實驗教學與管理。]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