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通過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民法典時代”。在此背景下,筆者對邯鄲市的鄉村普法現狀進行了調研,發現了村民存在用法意識不強、《民法典》知曉度不高、法律知識儲備不足、宣傳形式單一的問題。針對邯鄲市的鄉村普法現狀,文章提出了提高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豐富法律宣傳形式,增強村民用法意識、加強普法隊伍建設,提高鄉村普法工作水平、優化司法效率,提高法律服務水平的具體措施,以期為法治鄉村建設提供路徑選擇和實踐助力。
關鍵詞:《民法典》;法治鄉村;建設路徑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6-0023-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923" " " 文章標識碼:A
基金項目:邯鄲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民法典》實施背景下邯鄲市法治鄉村建設路徑研究”(2022109);邯鄲學院2022年度校級項目“《民法典》實施助推邯鄲市法治鄉村建設研究”(XS2022202)。
作者簡介:劉穎輝(1982-),女,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
楊清(200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在讀本科,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鄉村建設”[1]。但長久以來,我國農民法律意識比較淡薄,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通過人情關系等非法律方式去解決。相關部門應以《民法典》頒布實施為背景,通過接地氣的語言,用貼近群眾的案例以案釋法,引導廣大村民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讓《民法典》真正融入到人民的生活當中。
1" "《民法典》的歷史沿革及意義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用“法典”來命名的法律[2]。從1954年首次起草民法典草案,到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國的民法典編纂之路已走過66個春秋。2019年12月,完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全文公布,共84章,1 260個條文,總計10萬余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編纂與出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里程碑,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2],尤其是在我國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儲備比較薄弱的農村,《民法典》的頒布與普及,對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和保障。
2" "邯鄲市鄉村普法現狀分析
為了保證文章數據來源的準確性,筆者針對邯鄲市鄉村普法現存問題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問卷的內容包括民法典知曉度、村民法律意識、村民法律知識儲備,村民用法情況等,向邯鄲市內的村民發放450份調查問卷,回收445份,回收率98.8%。筆者針對問卷得出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出邯鄲市鄉村普法現狀,具體分析如下所示。
2.1" "村民用法意識不強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445名村民中有361名未借助過法律解決問題,有64名村民通過借助法律并且解決了問題,還有20名村民借助過法律,但是問題并未得到解決。由此可知,超過80%的村民并未借助過法律解決問題,村民的用法意識不強。這一現狀和邯鄲市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關系。邯鄲市農村地區的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整體上偏低,存在盲、半文盲人口。由于學校數量少、學制短、學費貴等原因,邯鄲市部分村民在初中之前便輟學。盡管剛剛入學的學生有很大比例來自邯鄲市,但在當地居住的中長期的村民中,中學以上學歷人口比例并不高。同時,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大量青壯年遠離家鄉工作,許多鄉村常住人口以文化程度較低、法律認知能力不強的老人與兒童為主,這一現狀不利于鄉村普法工作的展開,大大阻礙了鄉村法治建設工作的推進[3]。
2.2" "村民對《民法典》知曉度不高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445名村民中有214名只是聽過、對《民法典》有印象,有185名村民表示基本了解《民法典》,27名村民表示很了解民法典,還有19名村民表示對《民法典》沒有任何的了解,村民《民法典》知曉度不高。這可能是鄉村普法沒有充分地宣傳《民法典》和其它法律法規,或者宣傳方法不當導致群眾缺乏對法律的具體了解和應用。有19人表示沒有了解過,這可能與他們的教育水平、地域或人口流動性等有關。這意味著鄉村普法還需要加強對不同群體的普法宣傳和教育,特別是對受教育水平不高和居住地較偏遠的人群。有185人表示基本了解,這說明一部分人對《民法典》和法律法規有一定的了解,但還沒有積極的法律意識,不夠重視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了解法律對個人生活的影響,或者是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2.3" " 村民的法律知識儲備不足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一方面,在憲法、民法典、刑法、行政法、土地法中,村民了解程度最高的是憲法,程度最低的是土地法。但是大部分人對法律的了解只停留在聽說過的層次,只有少數人對法律知識非常了解,還有一部分人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一半的人根本沒讀過法律相關的書籍,很少有村民讀過兩本以上的法律書籍。另一方面,邯鄲市的一些農村地區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地域特色,一些村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比較保守,導致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識的難度較高。農村地區缺乏法律援助機構和服務,導致部分村民在法律問題上無人可咨詢。邯鄲市的一些農村地區缺乏法律宣傳和普及,導致許多村民缺乏了解法律的機會和渠道。
2.4" "宣傳形式單一
在筆者實地調研考察中發現:農村的普法活動大多采用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宣傳,沒有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法律宣傳體系,沒有營造出濃厚的法治氛圍。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很多村民對于法律的印象只停留在法律的名字而不知道其內容,盡管發放了一些內容詳盡的宣傳資料,但多數群眾難以看懂,且其內容枯燥,難以激發農民群眾的學法興趣[4]。司法部門向村委會定期發放法律知識宣傳手冊,然后再由村委會向村民發放。像這種法律知識手冊,往往內容都比較枯燥,大部分村民都不在意,甚至連翻都沒有翻過。并且對于那些不識字的村民來說,更是對他們毫無作用,這就導致讓村民不能夠有效的掌握法律知識。
3" "法治鄉村建設新路徑
3.1" "提高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
3.1.1" "提高教育資金支持力度
對于邯鄲市教育資源匱乏的農村地區,政府應優先投入教育資源,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資金支持力度,增加對農村教育投入的比重,從根本上改善農村地區教育發展中的資金短缺問題。政府可以制定相應的財稅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辦學,實現公辦和民辦教育的結合。同時,政府還可以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教育事業。
3.1.2" "改善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和教育資源
一方面,完善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修建新校舍、改善教室設施、提高圖書館資料配備、增加教學用具設備等措施改善校園基礎設施。通過推廣信息技術在農村學校中的應用,增加電子教室的建設和設備更新,提高信息化水平,降低教育資源不充分的問題。另一方面,豐富農村學校教育資源。通過加大對農村地區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同時優化教師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改善學校教學質量等措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3.2" "豐富法律宣傳形式,增強村民用法意識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超過90%的村民表示通過網絡獲取法律知識,也有很多村民是通過普法宣傳學習到法律知識的,一半以上的村民表示會聽周圍的人講一些法律事件來獲取法律知識,少部分人會通過報紙和其它途徑獲取法律知識。因此,相關部門要注重線上網絡的法律宣傳教育,同時要增加線下的普法宣傳活動,可以多和村民講述一些法律糾紛事件,進而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識。
3.2.1" "普及網絡教育,增強鄉村普法工作的時效性
當線上普法提供足量的普法短視頻,且在評論欄做好釋法工作時,鄉村普法工作可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人力成本去取得更好的效果。打造普法宣傳APP,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法律知識,招商引資收取廣告費用來維持APP的發展和運行。APP主要可分為四個界面,分別是主界面 、提問界面、游戲界面和積分獎勵界面。主界面每天會更新學習視頻,用戶也可在評論區可與其他同學討論,既可以鞏固自己學到的法律知識也可以獲得新的感悟。上方的搜索欄可以快速找到所需內容,用戶也可以關注自己喜歡的作者,APP會及時向你推送關注作者的動態。在提問界面里用戶可以向入駐法律老師進行提問,法律老師進行專業解。游戲界面里包含很多種游戲。例如,在我是大法官中,用戶通過扮演大法官的角色,解決民眾糾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情況中。各種各樣的游戲讓用戶不僅體驗到玩游戲的快樂還鞏固了知識。在積分獎勵界面,可以用自己的積分來兌換獎勵,獎品有線上購物優惠券、紅色書籍或者法律專家講座的入場券。
3.2.2" "組織法律普及講座,定期開展法律宣傳主題月或周
法律普及講座可以通過政府、學校、社區、企業等組織或場所進行,由法律工作者或學者向群眾普及相關法律知識。適當多增加一些法律糾紛的案例分析或者普法故事會等,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傳授法律知識,加強民眾自身的法治觀念。著重宣傳法律是用來維護自身權益的,引導村民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對于不同年齡、不同行業、不同群體、不同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的人群,需要制定相應的針對性的法律宣傳教育計劃和策略。根據不同的法律主題,每年開展各項法律宣傳主題月或周,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養水平。
3.2.3" "舉行法律知識競賽,激發村民學習動力
利用多種渠道宣傳法律知識競賽,如電話、短信、微信群、廣播、墻報等,提高民眾知曉率,促進民眾積極參與。應根據不同的群體,合理設置比賽難度,保證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村民都能夠參與,體現公平性。在一些比較大的村子中,可以設置不同的分組,比如男女組、年齡組,可以使更多的村民積極參與,也有利于發現更多的法律問題。通過設置明確的獎勵機制,獎勵獲勝的個人或團隊,如旅游獎、獎學金、榮譽證書、資格認證等獎品,鼓勵村民積極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同時對獲獎者進行公示,以及在村廣播中進行表揚,加大宣傳和影響,激發村民學習法律知識的動力。
3.2.4" "組織村民編排普法情景劇,提高村民鄉村普法參與度
針對村民對普法劇編排方面的需求和疑惑,村委會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確保他們能夠完成普法劇編排工作,同時也應該考慮他們對于演出和創作的需求。在普法劇編排中注重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創意來源于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能夠增加普法劇的吸引力,并且更容易調動村民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村民普法參與度。對于不同的情景和演出主題,可以采用不同形式與組合的方式,增加普法劇的表現形式和信息傳達效果,提高村民對普法情景劇的接受能力。在普法情景劇演出前充分宣傳,利用當地媒體、廣場、村委會等多種渠道,吸引更多的村民前來觀看。在演出結束后,參演村民可以和觀眾進行互動,分享這次經歷的體會,鼓勵更多村民參與。
3.3" "加強普法隊伍建設,提高鄉村普法工作水平
3.3.1" "培育農村普法骨干
很多鄉村的普法人員是由村干部兼任的,村干部的法律培訓時間較短,法律知識不夠完備,難以保證普法工作的高效性和權威性。各級司法行政部門應著力培育農村普法骨干,進一步建立健全區、鎮、村、組四級法制宣傳教育網絡[5],加強對農村普法人員的選拔使用,努力提高農村普法人員的綜合素質,把他們培養成熱心法制宣傳、熟悉業務、作風扎實、甘于奉獻的普法骨干。
3.3.2" "高校助力鄉村普法
我們可以增加高校法律專業學生投身鄉村普法的實踐活動,既可以讓大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到的知識,也可以促進基層干部的普法教育學習。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小程序等方式在鄉村推廣普法知識,讓更多的鄉村居民了解法律知識。學生可以制作一些圖文、視頻等普法宣傳材料,包括一些易于理解、易于記憶和實用的法律知識,讓鄉村居民能夠通過簡單的閱讀、觀看等方式接觸到法律知識。高校可以利用法律援助中心或學生法律團隊成員,定期到鄉村地區開展“法律服務包”活動,實現“送法進鄉村”。這些活動可以提供法律知識普及、法律咨詢、法律文書起草等服務。
4" "結束語
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法治的有力保障,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是加強農村法制建設的基礎環節。針對鄉村普法,我們可以通過普及網絡教育,定期開展法律宣傳主題周、舉行法律知識競賽、組織村民編排普法情景劇,培育農村普法骨干等多種形式要讓法律知識落地,加強新時代法治鄉村建設,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2-02-22)[2022-02-22].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2]中國人大網.“典”范丨民法典編纂,這六個字很重要[EB/OL].(2021-03-02)[2021-03-02].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03/52cd80f2c9bf4899be4526098ad4394d.shtml.
[3]孫憲忠.從《民法典》看鄉村治理中急需關注的十個法治問題[J].中州學刊,2021(02):41-48.
[4]陳榮文.法治鄉村建設的體系與路徑研究[J].團結,2021(05):49-52.
[5]劉雪婷.高校助力鄉村普法教育服務實證研究——以邵陽學院送“典”下鄉洞口縣試點實踐為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04):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