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銅陵市水產養殖空間日益受限,漁業基礎設施薄弱,加之產業結構不合理,漁業整體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均偏弱。銅陵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突出抓好特色產業、經營主體、新型業態、產銷銜接等工作,助推銅陵市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文章緊密結合銅陵市現代漁業產業發展基本情況,分析了銅陵市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了銅陵市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促進銅陵市現代漁業產業發展。
關鍵詞:銅陵市;現代漁業產業;產業鏈建設;綠色養殖;漁業品牌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6-0113-04"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6.4" " " 文章標識碼:A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食物觀的重要論述,深入實施“兩強一增”行動,持續抓好水產品穩產保供,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銅陵市緊緊圍繞“強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勁、強競爭能力”等任務,全力推進特色漁業發展。
1" "銅陵市現代漁業產業基本情況
1.1" "穩產保供,夯實發展基礎
為保障養殖者權益和水產養殖發展空間,銅陵市秉持應發盡發原則,推進養殖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銅陵市先后制訂并發布《銅陵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銅陵市現代漁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銅陵市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規劃(2021-2030年)》等,優化水產養殖業布局,引領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以實現水產品穩產保供。2022年,銅陵市市水產養殖182.67km2,總產量11.06萬t,總產值47.8億元。
1.2" "依托“五大行動”,加快推進水產種業質量提升
為加快推進現代水產種業振興,持續做好漁業發展“大文章”,銅陵市大力開展“五大行動”,一是推廣水產養殖尾水治理行動。以集中連片面積13.33hm2以上的養殖池塘為治理重點,全面推進水產養殖尾水生態化治理。二是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行動。依托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或其它有條件的養殖企業,開展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示范。三是開展水產養殖規范用藥行動。嚴格落實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制度和養殖業執法檢查,重點查驗苗種生產單位的《水域灘涂養殖證》《水產養殖生產記錄》等資料,全面檢查飼料、用水、疾病防治、消毒用藥、疫苗和衛生管理等情況。四是開展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行動。提高配合飼料替代率,減少幼雜魚使用量。五是開展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支持白蕩湖省級水產良種場基礎設施改造升級,省級水產良種場資格的復查驗收并順利通過,擬創建國家級水產 良種場;張林漁業公司國家級水產良種場“皖鱸一號”新品種認定正在申報中。
1.3" "錨定三個領域,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1.3.1" "池塘標準化改造領域
大力推進集中連片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凈化系統建設,示范推廣新技術、新模式,銅陵市在安徽省內率先建成池塘循環流水養魚系統。鼓勵實施主體在確保主體建設工程各項指標達標的基礎上,積極拓展生態化、機械化、數字化等建設內容,進一步提升池塘養殖綜合生產能力和健康養殖水平。2023年,銅陵市已完成池塘標準化改造超13.33km2,建設池塘養殖尾水凈化處理系統16套,建成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系統7套(45條槽5 170m2),池塘養殖環境條件不斷改善。
1.3.2" "稻漁綜合種養領域
堅決糾正耕地“非糧化”“純漁化”“非農化”傾向,規范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嚴格落實稻漁綜合種養“溝坑占比不超過稻田面積10%”的要求。著力加強稻漁共生技術提升和模式創新集成,基本解決小龍蝦秋繁苗種的關鍵技術環節。通過漁農融合發展,在確保水稻產量的前提下,總結推廣更加成熟的稻魚(蝦、蟹、鰍、鱉)共作(輪作)模式,不斷提高稻田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2023年,銅陵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30.67km2,增稻面積23.33km2,實現水稻產量500kg/666.67m2,增收1 000元/666.67m2以上主要種養模式為稻田養殖小龍蝦(占90%以上),效益總體可觀,收益比水稻單作高出1 000元/666.67m2。
1.3.3" "工程化設施養殖領域
隨著環保監管的日趨嚴格、“十年禁漁”的實施以及光伏發電占用養殖水面,銅陵市實際養殖水面日趨減少。為實現穩產保供,銅陵市努力拓展養殖空間,結合地域條件和養殖技術水平,助推裝備工程化、技術現代化、生產工廠化和管理工業化于一體的現代工業化水產養殖基地建設,大力推廣集裝箱、圈養桶、封閉式循環水等設施漁業發展和工廠化設施養殖。2023年,銅陵市建成智能溫控大棚12.1萬m2,工廠化養殖水體已近10萬m3,產量2 220t,養殖品種有大口黑鱸、美洲鰣魚、中華鱉、水蛭等。
1.4" "水產品牌培育顯著提升
重點打造“銅陵鱸魚”區域公用品牌。一是開展鱸魚養殖規模倍增行動,做大一產。巧用金融信貸、政策引導等措施全面推廣鱸魚養殖,2023年,銅陵市鱸魚池塘養殖面積已接近333.33hm2,工廠化養殖水體1萬m3,并聯合省農擔公司完成2千余萬元的鱸魚養殖專項貸款。二是發展鱸魚高端產品精深加工,做強二產。重點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建設鱸魚深加工基地,以預制菜、休閑食品等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為引領,打造加工產業集群。三是開發多樣化鱸魚經營銷售模式,做優三產。充分發揮銅陵市位居長三角、可輻射全國的地域綜合優勢,借助互聯網平臺、發達物流等優勢,打造銷售集散地。四是繼續壯大鱸魚苗種產業,提供保障。繼續發揮國家級良種場的綜合優勢,堅持苗種的生產規模和品質同步提升,同步支持其它有實力的主體建設大規格優質魚種培育基地。
1.5" "加強漁政管理工作,構筑銅陵市漁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新格局
著力打造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示范區。銅陵市堅決扛牢長江十年禁漁重大政治責任,圍繞“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強基礎、頂得住,十年練內功、穩得住”的總體思路,落實漁政、公安、市場監管、海事、水利等多部門聯合協作制度,形成“水上打、岸上堵、市場查”。強化漁政執法隊伍和護魚員隊伍建設,加快信息化智能化等執法監管裝備建設,鞏固專班運行機制、確保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加強船網規范管理、完善群防群控機制和宣傳引導等,確保各項工作責任落實到位,堅決打贏打好長江“十年禁漁”攻堅戰、持久戰。
2020年以來,銅陵市共分類處置建檔立卡捕撈漁船592艘,注銷捕撈證553本(39艘事實漁船無證),銷毀網具200余t。清理取締“三無”船舶2 144艘。共開展漁政執法巡查15 422次,其中,聯合執法6 333次,漁政部門查辦行政案件250起(其中違規垂釣案件96起),公安部門查辦刑事案件127起,市場監管部門查辦案件154起,形成強大震懾。落實各級財政資金1.8億元,已支出1.21億元,其中,直接補助漁民6 599萬元、養老保險2 066萬元。全市退捕漁民1 737人,有就業意愿且有勞動能力的1 209人全部轉產就業,符合參保條件的1 679人全部參保,轉產就業率、參保率動態實現100%。
2" "銅陵市漁業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剛性約束越來越強,傳統水產養殖空間日益受限
一是資源環境剛性約束突出。銅陵市水產養殖面積的46%為湖泊、水庫等大水面水體,按照環保等相關政策要求,均為限制養殖區,只能采取人放天養、不投喂的增殖漁業模式,平均產量只有55kg/666.67m2。而菜子湖、楓沙湖與陳瑤湖的濕地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白蕩湖翹嘴紅鲌種質資源保護區等湖泊區域均為禁止養殖區,不可從事任何漁業生產活動,對全市水產品產量影響較大[1]。二是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近兩年全市有超6km2的養殖水面(大部分為連片精養池塘)架設光伏發電板實施“漁光互補”項目,而且還在繼續發展,架設發電板的精養池塘平均減產250kg/666.67m2左右,且無法集中捕撈,嚴重影響了水產品的穩產保供。三是養殖經營者積極性銳減。生產成本持續上漲,尤其是飼料和人工費用居高不下,漁業比較效益不斷下降,嚴重影響養殖者生產積極性。
2.2" "漁業基礎設施薄弱,制約著現代漁業發展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銅陵市建設的精養魚塘已坍塌淤塞嚴重;水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處于初步性、片段性、分散性階段;2023年,銅陵市老舊池塘占全市池塘總面積的70%左右,漁業基礎設施仍較薄弱,尤其是部分水產養殖區域處于零散狀態,缺少處置養殖尾水、廢棄物的設施設備,道路一般借用農田機耕路連接主干道,有的借用池塘壩體,抵御災害和防范風險的能力較弱,已嚴重制約著現代漁業發展。
2.3" "高品質水產品供給比重偏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高品質水產品供給比重低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部分水產苗種尤其是名特優苗種自給不足,完全依賴從省外或境外進口。二是科技和設施裝備水平低,市場銷售等支撐體系相對薄弱。漁業產業上下游技術、設施化程度低,水產品冷藏保鮮和加工流通設施建設滯后。三是水產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專業技術人員長期缺乏,科技咨詢、技術推廣、信息服務等質量不高,漁業從業人員年齡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少等問題突出。
2.4" "產業結構不合理,漁業整體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偏弱
銅陵市漁業產業以銷售鮮活水產品和少量苗種的一產為主,二產幾乎空白,三產業比例偏低,特色不強,漁業產業鏈短小不全,漁業整體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偏弱。
2.5" "投入不足,現代漁業發展緩慢
一是財政投入少。漁業發展財政投入僅僅依靠中央油補資金,地方幾乎沒有配套資金。二是養殖經營主體自身積累不足,大部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有一部分是投入意愿不強。三是漁業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因為缺乏投入,導致銅陵市漁業基礎設施、技術裝備和發展理念等都遠遠落后于江浙等發達地區,現代漁業發展緩慢。
2.6" "品牌不強,產業化程度不高
銅陵市缺乏“叫得響”的漁業品牌,品牌影響力、號召力不強。漁業產業化水平不高,漁業龍頭企業規模不大、數量較少,發展帶動能力不強。且水產品加工多處于初級加工,位于價值鏈的底端,技術水平不高及創新能力不強,對銅陵市水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制約逐漸凸顯[2]。
3" "銅陵市漁業產業提升路徑研究
3.1" "發展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有關決策部署,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工作定位,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深化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碳達峰、碳中和、漁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為內在要求,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全面落實“兩強一增”行動,持續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示范推廣,統籌長江“十年禁漁”和漁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著力提升質量、效益與競爭力,為銅陵市漁業現代化發展奠定更加堅實基礎。
3.2" "重點任務
3.2.1" "穩定水產養殖面積
加快推動養殖水域灘涂規劃修訂,明確養殖水面的主導功能,重點穩定全市養殖池塘面積。力爭2025年,銅陵市水產品年總產量達11.5萬t,一產產值達28億元。按標生產,以規?;a基地和優質水產品為依托,努力發展中華鱉、大口黑鱸的“一條魚”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3]。
3.2.2" "提升支撐保障水平
一是加強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推進水產苗種產地檢疫,提升水生動物疫病綜合防控水平。二是加強漁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政產學研推合作,推進漁業公益性技術服務,實現漁業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三是加強漁業新型主體培育,大力開展各級漁技推廣人員、漁業從業人員及新型職業漁民技術培訓,培養新型漁民,提升從業者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
3.2.3" "推進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發展池塘生態養殖。大力推進百畝以上連片養殖池塘標準化、生態化、信息化、宜機化建設改造,推廣應用池塘低碳高效生態養殖模式。二是規范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在確保水稻產量的前提下,提高稻田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4]。三是發展工廠化設施養殖,推廣綠色健康養殖方式。四是發展特色水產養殖,科學發展生態增殖漁業。五是深入實施“五大行動”,積極引導生產經營主體爭創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骨干基地,持續推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規模不斷擴大。
3.2.4" "加強漁業科技和技術推廣創新
強化以基層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體系,充分發揮地方養殖品種特色和資源優勢,推廣加州鱸優質引進品種,提高養殖效益。鼓勵龍頭企業等開展大銀魚、刀鱭等長江流域野生魚類人工繁育馴化攻關,繼續擴大地方特色品種養殖面積,建設一批布局合理、裝備先進、 技術領先、產業化水平高的區域優勢特色水產品養殖產業帶。
3.2.5" "著力發展新業態新產業
一是促進休閑漁業發展。依托養殖基地,推動傳統水產養殖場休閑化改造,拓展漁業功能,推進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綠色發展[5]。二是加快發展水產品流通體系。積極構建水產品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從源頭解決水產品冷鏈物流“最初一公里”問題。三是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入駐電商平臺。鼓勵漁業企業及商貿企業建立自主電商平臺,加大短視頻、手機直播、微商等各類新型模式推廣,增加體驗感、參與感與互動性。
3.3" "保障措施
3.3.1" "強化組織領導
市縣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統籌協調推動重大工程實施,引導各項扶持政策、資金和項目配合產業集聚,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保障建設任務和目標高質量完成。
3.3.2" "完善扶持政策
市縣區要將漁業納入農業用水、用電、用地等方面優惠政策范圍,在漁業創新創業、人才支撐、金融保險等方面也要出臺相關政策。健全完善財政資金支持機制,統籌成品油價格調整補助、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等,加大財政資金在推進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引導和扶持作用。探索養殖權證抵押質押及流轉方式。強化政府投資引導作用,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向漁業,形成政府引導、企業投入、吸納民資外資等多元化投資格局。
3.3.3" "推進改革創新
進一步完善養殖水域灘涂規劃,構建更加完善的重要養殖水域灘涂保護制度,嚴格執行漁業水域占用賠償制度,穩定水產養殖面積。加強養殖水域灘涂經營權的保護,合理引導養殖水域灘涂經營權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發展漁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漁民專業合作社、家庭漁場,培育壯大漁業龍頭企業,健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引導鼓勵支持水產行業協會發展。持續推進漁政、推廣等管理體制改革。
3.3.4" "加強宣傳交流
市縣區要采取話題互動、圖文報道、短視頻、客戶端、微博、 微信、直播等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傳漁業,吸引社會各階層參與和從事漁業生產活動。加大對漁業社會組織的引導、支持和培育力度。加強對外交流,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 加強與其它兄弟省份特別是滬蘇浙漁業部門的緊密聯系,學習借鑒先進思路、技術、措施,加快推動安徽省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4" "結束語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銅陵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銅陵市漁業新發展格局,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著力推進銅陵市漁業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偉,盧秀容.海洋漁業資源過度利用的原因分析[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5(05):1-6.
[2]駱樂,楊德山.關于實施水產品品牌戰略的思考[J].中國漁業經濟,2007(01):38-40.
[3]李季芳.基于核心企業的水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8.
[4]高強.資源與環境雙重約束下漁業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01):29-33+79.
[5]高強,王苧萱.漁港經濟區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10,28(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