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從三個方面研究農地經營權融資的制約因素,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需求上升但抵押品對金融機構吸引力不夠;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供給有所增加但金融產品針對性不夠;農地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不充分、不均衡,農村金融市場不健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以下對策建議:建立健全農地經營權融資市場,政府“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全面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場競爭力;農村金融機構要改革要合作,提高金融服務力度;涉農金融產品要創新要精準,提升金融產品針對性,以拓寬農地經營權融資渠道,提升農村土地的金融價值,提高農村金融的效率。
關鍵詞:“三權分置”;農地經營權;新型農業經營者;融資;機制;路徑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6-0072-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1;F832.43" " " "文章標識碼:A
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農村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進行分設后,農村土地改革又迎來一次重大創新,即推廣實施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所謂“三權分置”是指在原有改革基礎上進一步將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在農村土地所有權歸集體所有的基礎上,農戶承包土地后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并可以將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即農戶可以保留土地承包權的情況下將土地經營權進行流轉。土地經營權流轉從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強化鄉村生態宜居、推動鄉村精神和物質文明建設、助力鄉村制度建設和踐行鄉村生活富裕五個方面推動了鄉村振興[1]。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一個關鍵性舉措,就是通過對承包權和經營權的物權化與平等性保護,將農地金融權進行擔保融資,以農地要素撬動市場資本、盤活農村金融,實現農村土地的財產權利,提升農業農村的金融價值[2]。文章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研究農地經營權融資制約因素、探索農地經營權融資模式路徑,從而為提升農村土地的金融價值、提高農村金融的效率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議。
1" "現階段農村金融情況分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隨著越來越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三農”領域,我國對農村金融信貸投入穩定增長,但增幅有所放緩。2014年3月至2023年3月,金融機構本外幣(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持續穩定增長,達到44.2萬億元;同比增長先下降,在2018年末達到最低點6%后持續上升,2023年3月達到15.9%(見圖1)。2014年3月至2023年3月,金融機構本外幣企業貸款余額(農戶貸款)穩定增長,達到15.9萬億;同比增長持續下降,2022年末達到最低值11.2%,2023年3月回升到13.1%(見圖2)。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一直存在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即農村金融市場的供給盡管逐年穩定增長,但仍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金融市場需求[3]。一方面體現在農村金融供給總量上無法滿足農村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在結構上農村金融產品也無法滿足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的多樣化需求。而“三權分置”改革后農村金融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大:一方面土地流轉加速促進了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從而提高了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率,而規模化經營意味著農地經營者對資本的需求也適度增加;另一方面農村金融供給增長放緩。農村金融供給缺口的增大加大了農業經營者融資難的問題,而融資難又反過來制約了土地流轉,從而弱化了“三權分置“的總體政策目標,形成一個反向制約的邏輯閉環。
2" "農地經營權融資制約因素分析
2.1" "農地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不充分、不均衡,農地經營權融資市場不健全
首先,農地經營權要作為貸款抵押品必須進行流轉,但現階段我國農地產權交易市場仍不夠健全。目前,我國尚且沒有統一的全國性的農地經營權流轉市場[4]。各地農地經營權流轉市場信息渠道不夠暢通,供求雙發信息不夠對稱,發展不充分、不均衡。農地經營權的流轉也沒有規范的合同范本、健全的服務和制度支持等,因此,農地流轉合同一般以短期合同為主,這使得農地經營權的抵押價值難以實現。其次,農地經營權的融資評估體系也不夠系統。現有的農地經營權評估結構影響力和公信力不夠,也沒有統一的農地經營權評估標準。農地經營權的價值無法進行準確有效地評估,嚴重影響農地經營權的抵押價值。最后,農村金融市場信用體系不夠健全。由于農村信息技術不夠發達、農村地廣人稀人員不夠集中等原因,無法對農戶、新型農業經營者建立全方面的信用體系。
2.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需求上升,但抵押品對金融機構吸引力不夠
所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指在“三權分置”改革過程中作為農地經營權的購買者而具有大規模經營、較高集約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經營組織者。他們一般被認為是有文化、會技術、懂經營的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現階段農村金融市場主要資金需求者,具有資金需求量大、抵押品對金融機構吸引力不夠、經營風險較大等特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為農產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以及其他經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由于其經營產品主要為涉農產品,具有空間位置無法變動、前期投入大、生產周期長和收益見效慢等特點,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近年,由于自然災害頻發,涉農產品經營風險加大。由于涉農企業自身特點以及現階段我國農地經營權流轉市場還不夠發達,相對于現代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的企業具有規模還不夠大、現代化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管理者知識文化特別是金融知識相對匱乏、市場化程度不高、競爭力不夠強、人才吸引力不強等特點。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的抵押品為農地經營權,而農地經營權作為金融抵押品具有價值不高、財產權力界限模糊、風險較高等特點,對金融機構吸引力不夠。
2.3" "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供給有所增加,但金融產品創新欠佳、針對性不夠
如前所述,近年來,由于一系列金融政策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引導,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逐年穩定增長,但其增速放緩,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金融需求。相對于城市金融,農村金融創新明顯動力不足:一方面農村金融存在工作環境較差、員工薪資待遇較低、企業制度不夠健全、高科技人才吸引力不夠等問題,因此,農村金融創新內生動力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農村金融創新制約因素較多,如金融成本較高、風險大、收益低、技術落后、資產流動性較差等。大多數金融機構主體金融產品都服務于非農行業,農村金融機構亦如此。金融機構涉農金融產品數量不多、創新欠佳、針對性不夠。例如,截至2023年,中國農業銀行三農服務中的三農產品只有惠農e貸、金穗惠農卡、惠農信用卡、農戶小額貸款、農村個人生產經營貸款和富民貸六種。
3" "農地經營權融資機制與路徑探析
3.1" "建立健全農地經營權融資市場,政府“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在農地經營權融資市場中的重要作用,在市場法律法規機制建設、金融基礎設施完善、穩定健康良好的政策環境創設、農村金融信息體系完善和金融結構合作等方面政府應當積極主動,“有所為”。而在市場應該發揮主導作用的地方,政府要學會放手,做到“有所不為”。其次,市場要在農地經營權融資市場中起主導作用。要建立全國性統一的農地經營權交易和融資評估平臺,完善交易制度、統一融資評估標準、標準化交易合同范本、建立健全流轉融資中介機構、降低交易成本。同時要建立健全相關配套制度,整體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大力推廣農村金融服務數字化,基于大數據技術,通過線上線下資源整合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可獲得性。最后,積極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立健全。進一步提升提升農村基礎信息采集,組織開發手機端信息采集小程序,積極做好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采集,建立健全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檔案。主動研發農村金融評分模型,全力助推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和農戶獲得融資。
3.2" "全面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場競爭力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論是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還是企業經營,要想提升市場競爭力,就需要提高經營管理效率。適度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加大對專業管理技術人才的激勵力度,提高企業市場化程度,尋求企業最佳規模等都是提升其市場競爭力的必由之路。盡管新型農業經營者被認為是懂文化、技術、經營的現代職業農民,但實踐中發現多數新型農業經營者專業文化素養還比較匱乏,特別是對專業的金融知識知之甚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線上線下全方位對新型農業經營者進行專業知識與技術培訓,全面提升農村金融市場需求者文化素養。只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競爭力的提升才能帶來金融機構放貸水平的提升。
3.3" "農村金融機構要改革要合作,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一是加大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力度,大力提高農村金融市場供給,滿足農村金融多樣化需求[5]。合作性金融機構是適應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要求的組織模式。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下將合作性金融機構參與各方所承擔的職責作為依據,詳細劃分其職能,從而為保證所有的參與方主體都能積極主動發揮其作用,達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二是農村金融機構需要不斷改革與創新,通過現代企業制度化、規?;⒓夹g升級、創新驅動等方式提升自身競爭力。農村金融機構只有更加規范化,才能為農村金融需求者提供精準金融服務。三是相對于城市金融,農村金融機構對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明顯不夠。因此,農村金融機構需要采取一系列人才引進措施,吸引高技術金融人才加入,從而為農村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3.4" "涉農金融產品要創新、要精準,提升金融產品針對性
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已遠遠滿足不了我國農村金融需求者的多樣化需要。涉農金融產品必須要創新、要精準。首先,依據經營主體和土地經營狀況對普通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細化和分類管理。其次,進一步調研其真實需要,全面了解我國農村金融市場需求者的多樣化需求。對調研數據進行專業化整理與分析后進行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專業化創新設計。金融產品創新設計不僅要做到形式創新,更需要內容創新。
4" "結束語
“三權分置”下農地經營權的流轉激活了農村土地的財產權利,盤活了農村土地金融資產,但農地經營權的流轉也帶來新型農業經營者對農村金融需求的上升。在農村金融供給增長速度放緩的情況下,“三權分置”后我國農村金融供需缺口進一步加大。而通過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加大農村金融機構金融產品供給力度、提升農村金融需求者自身吸引力和建立健全農村金融市場等方式可以拓寬我國農地經營權融資模式。
參考文獻:
[1]黃源,謝冬梅.“三權分置”背景下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難點和破解思路[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4(02):51-56.
[2]王天驕.農地經營權融資模式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0.
[3]李停.“三權分置”視域下中國農地金融創新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21(05):127-132.
[4]楊宏偉.“三權分置”背景下新疆農戶農地經營權抵押融資困境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22.
[5]仇宏光.三權分置制度下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化解農地抵押融資困境[J].農業與技術,2022,42(18):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