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導向的富民產業是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有力依托。具體實踐中,縣域富民產業仍面臨底子薄弱、產業不優、競爭力不強、知名度不高、人才匱乏等困境。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需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有機結合,科學布局、揚長避短、融合發展,切實將本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文章以福建省建寧縣為例,對山區縣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現狀、困境、路徑進行研究,以期為實現農業農村共同富裕的實踐提供有價值參考。
關鍵詞:富民產業;鄉村振興;實現路徑;現實困境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6-0057-03"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3;F326.13" " " 文章標識碼:A
2023年1月,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實施‘一縣一業’強縣富民工程”[1]。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縣域富民產業的研究呈現多元化趨勢。姜長云(2022)[2]提出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是夯實共同富裕的根基,通過拓寬產業發展思路、培育競爭優勢、提升創新發展能力等措施促進縣域富民產業高質量發展落地見效;杜志雄(2022)[3]提出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體兩翼”;劉守英(2020)[4]提出在中國式現代化大棋局中必須充分認識我國農業發展獨特性,推動以要素重組升級為核心的農業產業革命;沈萬紅(2022)[5]以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為例,通過比較優勢理論,提出把握政策機遇、聚焦區位特點、發揮比較優勢等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三明市建寧縣地處閩贛邊界、武夷山麓中段,全縣轄4個鎮5個鄉、92個建制村、7個社區,縣域面積1 716.34km2,總人口15.5萬人,素有“閩地之母、閩山之巔、閩水之源”之稱。作為典型山區縣、傳統農業縣,建寧縣通過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富民產業“五子登科”品牌,闖出了一條革命老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
1" "培育壯大山區縣域富民產業面臨現實困境
在全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各地發展富民產業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和做法,但對照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建寧縣為代表的山區縣在培育壯大富民產業上仍存在諸多障礙。
1.1" "地理區位制約富民產業發展空間
我國山區縣(市、區)有895個,占2 846個縣域總數的31.3%。受地形地貌條件制約,山區縣往往處于欠發達地區。福建省山區縣自然概貌約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甚至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其地勢復雜、道路狹窄崎嶇、鄉村物流基礎設施落后、冷鏈運輸覆蓋面低、生鮮農產品難以直達消費市場、果蔬產地損耗率超過30%、交通不便,這制約了富民產業的發展。
1.2" "產業鏈條偏短影響富民產業融合發展
山區縣一、二、三產業間沒有互為支撐、互相促進,缺乏聯動效應,造成經濟效益低下。農業主要以中小規模種(養)殖、農戶散種(養)殖為主;農產品銷售方式多數是統購統銷初級產品;工業生產技術水平低,管理粗放,資源利用率不高;三產薄弱,文旅產業多數停留于農戶自發經營的農家樂、休閑采摘、民宿等項目,附加值低。
1.3" "產業同質化降低富民產業競爭力
同一區域山區縣資源稟賦高度相似,富民產業容易復制效仿,致使同一產業種植規模盲目擴張,大量初級種植(養殖)農產品充斥市場。由于農產品自身市場溢價低、本地產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缺乏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導致農產品產量過剩、量增價降,優勢產業不優、特色產業不特、增產不增收等問題。
1.4" "宣傳意識缺乏造成富民產業品牌化程度低
山區縣富民產業的培育通常是“政府引導、群眾參與、市場運作”模式,普遍缺乏懂經營、善運作、會宣傳的人才,而現有的人才普遍缺乏宣傳意識,加之龍頭企業培育、品牌孕育能力較弱,農產品銷售多以簡單包裝、初級篩選加工為主,造成有品質無品牌、有產量無銷量,缺乏市場競爭力。同時,對自主創建區域公用品牌、地理標識產品等宣傳投入不足,品牌對農產品市場和農業產業的帶動作用不明顯。
1.5" "專業人才不足導致富民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隨著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中心城市“虹吸效應”明顯,多數山區縣人口呈現凈流出狀態。富民產業多數依靠留守勞動力,從業人員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較低、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不高,通常使用世代相傳的傳統農耕技術,現代科學種(養殖)技術推廣和運用不足,青壯年勞動力不愿返鄉創業、就業,個別專業技術存在“后繼無人”的狀況,富民產業發展抗風險能力低。
2" "建寧縣培育壯大富民產業的思路
富民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重要載體,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建寧縣經過多年實踐,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逐步摸索出一條適宜山區縣發展富民產業的道路,其特征可概括為“一基四點”。
2.1" "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作為發展富民產業的核心基礎
建寧縣作為閩江正源,始終把生態作為立縣之本,大力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水源地飲用水質達標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均保持100%。為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循環,建寧縣必須當好綠色發展的“優等生”,做好“旅游+”文章,推動“旅游+特色農業”“旅游+綠色工業”“旅游+現代服務業”等富民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互促共贏。
2.2" "把不甘人后敢于爭先的沖勁作為出發點
1996年5月26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永安市霞鶴村調研時,指出“山區也要增強信心,我們自有我們的優勢,自有我們的長處,發揮好了,同樣可以當狀元”[6]。建寧縣堅持弘揚“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的蘇區精神,以打造“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為目標,形成產業發展、生態保護、交通改善、城市建設、鄉村振興齊頭并進的“突破路徑”。實踐證明,山區縣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要發展,只有秉持“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銳氣,秉承“弱鳥先飛”的干事創業精神,才能實現“舊貌換新顏”,確保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2.3" "把找準發展思路作為著力點
建寧縣富民產業的培育壯大,始終以建設農業強縣為目標,系統謀劃布局“特色種養-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電商、物流、農旅融合”發展鏈條,為后續產業發展留足了環境容量、用地指標等。經過科學論證,建寧縣探索“區域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經營機制,選擇特色產業發展賽道,制定行業統一標準,提高產品品質;建立專業人才隊伍,注重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完善人才激勵機制,以富民產業帶動富民就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礎。
2.4" "把發揮比較優勢作為切入點
建寧縣得天獨厚的土地、地理、氣候、生態條件,是發展特色農業、生態產業最大優勢。近40年來,建寧縣一以貫之堅持“五子”(蓮子、種子、梨子、桃子、無患子)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堅持將優勢做優、特色做特、長板拉長,已成為中國建蓮之鄉、黃花梨之鄉、無患子之鄉和全國最大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建寧縣大力探索市級園區托管聯辦縣域產業園區,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體,同步加快補齊現代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完善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烘干、冷鏈物流等設施,構建上下貫通、集約高效的產、供、銷一體化鏈條。
2.5" "把區域協調發展作為突破點
建寧縣主動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積極推進與福州臺江“山海協作”,依托臺江區資金技術投入支持30個建設項目,于2019年提前實現脫貧摘帽。建寧縣融入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發展大局,利用對口支援、對口合作、山海協作等契機,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強化資源統籌,發展森林康養、森林旅游、森林人家等業態,培育文旅經濟新增長點,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從根本解決不協調不平衡問題。
3" "建寧縣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的實現路徑
3.1" "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做特一產
堅持“生態立縣、農業強縣”發展思路,培育發展“五子”特色富民產業。一是產業規模化。至2022年底,“五子”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達103.53億元,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64.2%。其中,雜交水稻制種面積達103.33km2、水果種植面積達86.67km2、無患子種植面積達55.67km2、蓮子種植面積33.33km2,產業收入分
別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3%、13.83%、10.1%、
24.47%。二是產品精優化。創設“建寧五子”區域公用品牌,“建寧水稻種子”獲得全國首個水稻種子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建寧通心白蓮”獲中國馳名商標、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和全國第一批地理標志運用促進重點聯系指導名錄,建寧縣黃花梨成為廈門金磚會晤專供產品。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覆蓋率達88%,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3個,無公害農產品8個,有機產品31個,綠色食品19個。三是經營集約化。探索“區域化布局、社會化服務、統一種植”模式,引導農戶依法有序流轉承包地,提高土地規模經營效益,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80%。現有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578家、家庭農場519家,擁有合作社成員1.3萬人,帶動其他農戶7 000戶,入選首批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0.5%。
3.2" "聚焦延伸產業鏈條,做強二產
依托“五子”特色產業,通過政府引導、政策啟動、項目帶動、產業聯動等措施,帶動工業成為縣域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一是搭建園區平臺。推進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高質量發展,2022年,產業園區農業總產值24.8億元,園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88萬元、高于全縣平均水平30%以上。建設省級經濟開發區—翔飛工業園區,已開發面積2.96km2,入駐各類企業47家,2022年,園區總產值達29.81億元,初步形成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聚集區。二是培育龍頭企業。注重建強補齊農產品加工產業鏈,重點發展和培育高附加值龍頭企業。其中,2016年引進總投資25億元的明一乳業項目全產業鏈持續完善,項目投產后年產值將達20億元,明一天籟獲評全國奶業休閑觀光牧場。“一企一策”扶持源容生物、禾豐種業等企業做大做強,文鑫蓮業、閩江源綠田2家公司分別于2015年、2016年登陸“新三板”。三是建立產業集群。出臺《建寧縣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百億特色現代產業集群實施方案》等政策,推動產業布局由多點分散向集群發展。發揮制種大縣的資源優勢,積極引進先正達集團(中國)等70余家國內知名種子企業。全縣從事蓮子、果子等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達202家,規上食品加工企業33家。
3.3" "構建優質服務體系,做活三產
建寧縣大力發展交通物流、農村電商、農業旅游、農機服務,推進農業“全鏈條”產業融合,入選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一是推動“農業+商貿”。2013年以來規劃建設了電商產業園、閩贛省際交通運輸產業園(公鐵聯運物流園)等項目,積極培育“互聯網+現代農業”新業態,打造建寧公主、黃桃小子等農產品電商名片,獲評全國電商示范百佳縣,電商進農村經驗入選商務部典型案例。2022年,全縣電商交易額達35.1億元、較2016年增長10倍以上。二是推動“農業+旅游”。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按照“以農造景、以景帶旅、以旅興農、以農促旅”思路,提升金鐃山旅游區、海峽云上牧歌田園綜合體等景區品質,加快發展鄉村旅游、森林康養、紅色研學等旅游項目。2016年以來累計接待游客840萬余人次,旅游收入近70億元,獲評全省十大新興旅游縣、全國知名鄉村旅游目的地。三是推動“農業+服務”。以列入全國首批100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為契機,基于現有特色農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特色化發展,創建了閩贛農機植保綜合服務中心等33家社會化服務組織,構建集機耕、機插、機防、機收、機烘、加工等環節為一體的全過程機械化服務體系,服務覆蓋周邊4個縣和江西省撫州市5個縣。
4" "建寧縣培育富民產業的啟示
建寧縣培育富民產業的路徑和成效證明,只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才能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全國大量山區縣而言,通過充分挖掘比較優勢,選準符合自身的發展思路,積極推進新的融合發展模式,引進成功經驗和優秀團隊,可以釋放產業潛力,做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質量,形成富民產業核心競爭力,有機會在激烈的縣域經濟發展競爭中脫穎而出。
5" "結束語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和地域分工基礎,富民產業是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依托。在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鄉村要實現全面振興,農民農村要實現共同富裕,依托縣域特色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是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02-13)[2023-02-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dzb=true.
[2]姜長云.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夯實共同富裕根基[N].學習時報,2022-03-14(A7).
[3]杜志雄.堅持城鄉融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06):1-4.
[4]劉守英.中國農業的轉型與現代化[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20(07):41-43.
[5]沈萬紅.比較優勢理論視角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析——以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為例[J].商訊,2022,287(25):5-8.
[6]東南網.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EB/OL].(2020-12-21)[2020-12-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65486144383396-1amp;wfr=spideramp;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