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寒未消的春日,與友數人前往一古村,查看村中一家族從清康熙繁衍至今的族譜和逢年過節供奉的神子(先祖遺像)。趁隙又在村人的陪同下到村中財神廟參觀,廟的規模甚是可觀,雕梁畫棟,彩塑金身,香爐前煙霧繚繞,可謂香火不斷。但是一一審視,無論是古色古香的建筑,還是塵土覆身的彩塑,全為新建新設。從廟的西側折返的時候,忽見廟旁有一別院,于是便進入查看,只見斷垣殘壁,門毀梁傾,瓦礫遍地,在枯草殘枝之中有碑仆道,細看其上文字,才知這里原來是“雷音寺”,于是問村人,他說這里正殿供奉的是佛祖,東面是羅漢廟,西面是閻王殿,無人打理才塌毀成今天這般模樣。不禁慨嘆!
今人只識“財神廟”,不知“雷音寺”,追逐于世之名利,卻不知珍惜身旁之瑰寶,不加修葺,任碑倒屋塌,暴殄天物。實是可悲!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空心古村落不斷出現,對其加以保護和活化利用,散落在村中的古建文化和流傳在村中的民俗文化才會逐漸煥發光彩,鄉村振興戰略的步伐因了文化的內涵才會更加堅定。
碑文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有的可佐證文獻記載的史料,有的可說明當地的發展歷史或某一時期的民俗文化,有的不乏文學價值……可是,隨著歲月流逝,石碑會逐漸風化碎落,碑文也會漫滅不存。傳承數百年甚或千年的古村落文化,隕落或許只在須臾。
現以南懷瑾的話作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會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