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釗 薛守寧
摘要:2022年9月5日瀘定市發生6.8級地震,大渡河大崗山水電站屬于重度影響區。針對震后該電站區域出現的大面積山體滑坡災害等問題,基于系統工程理論和現代工程管理理論,針對性地控制組織管理、安全管理、技術管理、質量管理、采購管理等環節,總結提煉出一套災后邊坡緊急治理的管理模式。實踐表明,相關災后緊急治理工作有序推進,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可供類似應急工程管理借鑒。
關 鍵 詞:
邊坡治理; 災后重建; 系統工程; 應急管理; 大崗山水電站
中圖法分類號: TV223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3.S2.040
0 引 言
中國幅員遼闊,地勢西高東低,地形極為復雜,山地占國土面積的70%,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近年來四川省蘆山地震、云南省魯甸地震、陜西省山陽山體滑坡、瀘定地震等引起了以滑坡破壞為主的災害,如何更好地踐行以人為本,降低災害損失,安全高效推進應急搶險和災后重建是一個新課題[1-2]。目前,對于具備特殊邊界條件的滑坡體治理建設管理和施工等,均尚無針對性較強的規程規范可供參考。本文以“9·5”瀘定地震災后重建邊坡緊急治理項目為例,探索總結了相關管理經驗。
1 災情概況
“9·5”瀘定地震發生于2022年9月5日12:52:18,震級6.8級,震源深度16 km,震中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磨西鎮(北緯29.59°,東經102.08°),震中距瀘定縣39 km,距甘孜藏族自治州53 km,距成都市221 km,距大渡河大崗山電站大壩21 km。地震最高烈度為Ⅸ度,Ⅵ度區及以上面積19 089 km2。
地震發生時,大渡河流域各電站均有明顯震感。其中大崗山水電站大壩、廠區、營地,以及大渡河左岸的黃草坪變形體,均在Ⅶ~Ⅷ度影響區內。地震后余震不斷,多地持續降雨,滑坡、崩塌、山洪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風險急劇增加,地震對大崗山水電站區域人員、水工建筑物、電力設備等造成不同程度影響。
地震導致大崗山水電站區域出現大面積山體滑坡和多處路基沉陷,道路和公共通信、生活用水用電全部中斷,僅樞紐區范圍發現的塌方等破壞達90余處,破壞形式多為路基垮塌和邊坡塌方,滑坡高度多在15~50 m之間,打通和修復道路、開展邊坡排險和支護是應急搶險和災后重建的主要內容。
2 項目特點
(1) 安全風險超出常規高危建設工程。震后邊坡松動,局部邊坡長期處于臨界穩定狀態,受時間推移和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極易發生新的破壞,安全風險處于超常規狀態。
(2) 邊坡特異性強,方案制定需“一坡一策”。每個邊坡危險程度、破壞形式和治理要求均不相同,需針對性地制定治理方案和施工措施。
(3) 邊坡治理時機和時限要求高。為快速排除危險和抓住有利時機控制風險發展,需及時確定方案,有序開展治理。
(4) 治理方案需動態調整。隨著地震影響評估工作的深入和緊急治理工作的推進,受條件變化,治理方案需動態及時調整。
(5) 作業點多面廣線長,組織難度大。高峰期68個工作面同步施工,涉及電站進場高低線、開關站、營地等多片區域,連點成線后可達20 km以上,人員、設備組織,安全管控難度極大。
3 管理重點
3.1 組織管理
應急重建項目具有突發性,應加強現場組織管理,迅速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制度體系,使現場工作高效、有序、合規推進。
(1) 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受災單位為國能大渡河大崗山水力發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崗山公司”),但大崗山公司作為電力生產單位并無完善的建設管理機構和成熟的基建管理人才,且建設管理業務需求緊迫,大崗山公司的上級單位國能大渡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整合流域資源,從公司本部、流域其他單位借調相關人員成立了災后重建工作項目部。大崗山公司在此基礎上結合公司原有職能部門設置,印發了《關于成立大崗山災后重建工作項目部組織機構的通知》,成立了工程技術組、安全環保組、采購合同組、協調保障組,并明確人員和相關職責。
(2) 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健全組織機構后迅速按照國家建設工程方面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等,建立健全50項管理制度,制度涵蓋工程管理“五控制”等所有內容,包括安全、質量、進度、環保、投資等各方面,為規范管理提供依據和奠定基礎。建立了安委會、質委會、周安全例會、周質量例會、周生產例會、日碰頭會等會議制度,形成了日報、周報制度,為各項管理制度的落實和重建項目管理體系的高效、規范運行提供保障。
3.2 安全管理
建筑行業是安全風險性較高的行業,水電建設工程是建筑行業中安全風險性較高的領域,邊坡開挖支護項目是水電工程建設中安全風險性較高的項目類別。震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山體不穩定,工程治理區安全風險仍存在未知區域且在動態發展,震后邊坡治理安全風險超常規是災后重建項目最突出的特點[3-4]。項目部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以下措施。
(1) 健全體系,壓實責任。依據國家法律、法規、標準、規程、規范等,結合重建項目的特點,成立從業主、設計、監理到承包人的全維度安全責任體系,各單位成立以單位主要負責人為安全第一負責人的安全管理組織機構。明確安全管理專職人員的崗位職責和其它管理崗位的安全職責[5-7]。業主與其他各單位之間簽訂安全協議書,施工單位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簽訂安全責任書、承諾書,有交叉干擾的施工單位之間簽訂安全互保協議。
(2) 安全第一,技術先行。安全目標是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的第一目標,是質量、進度、環水保、投資等其它目標實現的基礎和前提。為保障安全目標順利實現,重建項目堅持以措施保安全,以技術保措施的管理思路,堅持做到“三先行”,即設計先行、方案先行、安全先行。為提高現場決策效率,設計方案確定實行業主牽頭,設計負責,監理、施工單位參與的四方現場確定機制,建立現場工程技術聯系單制度,聯系單基本替代設計圖紙的效力。承包人根據聯系單要求,制定安全技術措施經監理批復后方可實施。
(3) 強化安全措施,提高安全標準。措施是保證現場安全的基本條件,現場施工前做到安全措施有方案、安全措施已實施完成、安全措施已通過驗收。提高安全措施標準主要有以下方面:加強監護力量,針對排危作業下方道路設置關卡,作業期間禁止人員車輛通行,并從多維度多方向設置多名監護人員;強化安全防護設施,嚴格落實先防護后施工的要求,為確保施工人員安全,可先行設置擋渣墻、竹條板圍擋、被動防護網等作為臨時防護設施;強化管理措施落實到位,剛性執行“五不施工”,即方案未審批、隱患未排除、措施未到位、交底未進行、教育未開展,均不施工。
(4) 關口前移,針對施策。針對新工作面啟動施工作業、余震和雨后復工等事項嚴把啟動關,制定響應的工作流程和驗收簽字制度,履行完程序后方可啟動。新工作面現場施工嚴格按照“六步走”程序開展工作和簽字驗收后進入下一步程序,即查隱患→排危險→疏通道→定方案→上防護→做治理。余震后現場管理和作業人員按照“停止作業→下達指令→排除危險→有序復工”的程序啟動施工,每一步由不同層級的管理人員確認后進入下一步。雨后開(復)工現場管理和作業人員按照“排查隱患→排除危險→啟動施工”的程序啟動施工,每一步由不同層級的管理人員確認后進入下一步。
3.3 技術管理
統籌好技術管理是整個災后緊急治理項目有序、高效、合規推進的靈魂和保障。重建項目部按照“通盤籌劃、分步實施、分類治理、精準施策、統籌推進”的原則進行現場技術管理工作。參建四方通過無人機、現場踏勘等形式詳細排查破壞范圍、各部位破壞形式、地質特性等,詳細編錄各破壞面信息。根據排查出來實際情況分析,先將邊坡破壞分為Ⅰ類、Ⅱ類、Ⅲ類、Ⅳ類等四大類。其中Ⅰ類邊坡為破壞范圍較小,進一步發展變化概率較低,對于附近建筑物功能需求不高的邊坡,總體處理思路為“清理塌方”;Ⅱ類邊坡為破壞范圍有限,但有進一步發展趨勢的邊坡,總體治理原則為“坡面清理+掛網噴混凝土+系統排水孔(排水管)”;Ⅲ類邊坡為破壞范圍較大,坡面臨界自穩或不能自穩,隨時間推移進一步發展趨勢較為明顯的邊坡,總體治理原則為“坡面清理+掛網噴混凝土+系統錨桿+系統排水孔(排水管)”;Ⅳ類邊坡為覆蓋層或強風化邊坡,破壞范圍較大,坡面臨界自穩或不能自穩,隨時間推移進一步發展趨勢較為明顯的邊坡,總體治理原則為“坡面清理+掛網噴混凝土+錨筋束+框格梁+系統排水孔(排水管)”。在4類治理原則的基礎上,每個坡面擇一套用后再根據邊坡獨有特定確定排危、防護、支護加強加密等具體方案,可以在保證治理設計質量的同時快速確定制定方案。根據治理部位的功能恢復的緊急性,確定進入緊急治理的范圍和內容,明確緊急治理先后順序,從而有序推進治理工作。
4 結 語
應急搶險和災后邊坡治理重建項目有其不同于常規建設項目的獨特性,建設管理、設計標準、施工質量、采購流程、計價原則等方面可供遵守或參考的法律、法規、規范等較少,現場管理只能參照既有的工程項目管理方面的標準,存在與現實邊界條件相差甚遠,不利于高效管理和平衡參建各方利益分配等不足。本文對組織管理、安全管理、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一些管理經驗進行總結,可為應急搶險和災后邊坡治理重建項目建設標準的完善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 蘇生瑞,李松,王孝建.震后公路邊坡崩塌災害分類研究[J].公路,2012(4):58-64.
[2] 程強,吳事貴,蘇玉杰.映秀-臥龍公路沿線汶川地震地質災害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10,18(2):160-167.
[3] 程強,蘇生瑞,裴向軍,等.給震后公路強筋健骨:震后公路邊坡崩塌災害評估與對策研究紀實[J].中國公路,2014(7):98-101.
[4] 沈簡,陳蘇萌.高邊坡施工安全風險評估指標重要性排序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3(11):258-260.
[5] 魏君.高邊坡施工安全管理措施[J].交通世界,2021(34):141-142.
[6] 藺紹潤.淺析高邊坡施工安全管理措施[J].人民長江,2015,46(14):108-110.
[7] 陳功捷.公路高邊坡專項施工的質量保證管理對策分析[J].四川水泥,2020(4):1-3.
(編輯:胡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