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
2022年,在全球汽車業受到多重因素影響遭遇重創的背景下,寶馬集團憑借強大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多項財務指標依舊達到預期。其中,中國市場無論在汽車銷量還是利潤貢獻率上都表現優越。
這得益于寶馬集團多年來持續踐行“家在中國”的承諾:2022年,華晨寶馬生產基地大規模升級項目——里達工廠正式開業,該項目以150億元人民幣的總投資創下寶馬在華歷史上單項投資之最;同年,寶馬集團還宣布投資100億元用于擴大沈陽生產基地的動力電池生產規模,作為寶馬在中國市場加速電動化的關鍵一步。
中國是寶馬集團的重要市場和最大單一市場,中國設有寶馬集團在德國之外最大的研發布局。寶馬在中國有約3200名員工從事創新相關的工作,包括研發、數字化、電動化等領域。
作為全球知名跨國汽車集團,寶馬為什么堅持踐行“家在中國”的承諾?在進入中國市場的幾十年間,是什么讓寶馬持續加大投資?相較于其他國家和地區,中國市場有哪些優勢讓寶馬將中國視為“未來科技的誕生之地”?《中國新聞周刊》就此專訪了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
中國新聞周刊:站在企業角度,你如何看待中國提出的未來發展方向?
齊普策:2023年是新一代領導集體率領中國邁向 “中國式現代化” 的開局之年,具有里程碑意義。“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會塑造中國的未來,而且對整個世界亦具有深遠意義——中外企業共乘中國發展快車、共享市場增長機遇;深化科創合作、推動實現更綠色、可持續的全球發展;架設橋梁、凝聚共識,傳遞開放合作的最強音。
中國式現代化的諸多特征在寶馬的企業發展戰略中均有體現:經濟提速增質是實現繁榮的基石;可持續發展與增長并不矛盾,人需要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都重視構筑伙伴關系、積極回饋社會。
中國新聞周刊:從汽車工業發展趨勢看,你怎么評價當前逆全球化趨勢對跨國投資的影響?
齊普策:作為過去幾十年世界經濟和社會繁榮的穩定器——全球主義和多邊主義正日益面臨挑戰,而區域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似有抬頭。
然而一個有未來的現代化應該是:包容而不排他;鼓勵合作而不鼓吹脫鉤;主張“和而不同”,反對“同而不和”;對于創新、可持續和發展繁榮的追求,應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汽車工業提供了許多例子,說明外國投資可以帶來新的機遇。向電動出行邁進為歐洲工業和中國企業均帶來了增長機遇,我們與寧德時代的合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正如寶馬在中國的投資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一樣,寧德時代在歐洲的投資也給當地帶來了繁榮。正可謂——合作創造繁榮,脫鉤兩敗俱傷。
中國新聞周刊:近年來,一些外資企業在離開中國,引發了中國產業界的擔憂。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是否需要擔心?
齊普策:外資企業能夠有效支持中國的“雙循環”,還能帶來高新技術、促進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寶馬集團致力于成為中國邁向現代化新征程上的同路人。對寶馬及我們信賴的中國合作伙伴而言,這是一條互利共贏之路。
我們在華業務的增長和發展繁榮,也將為全球其他市場業務注入增長新動能、帶來發展新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旅程。
經過三年的疫情考驗,我們看到了中國市場的韌性,也對其前景充滿信心。今年我們將在中國市場提供11款純電動產品,包括國產的純電動BMW iX1。年初我們向全球展示了BMW i 數字情感交互概念車(Dee),從數字化角度展望了即將在2025年問世的新世代車型。
今年還是華晨寶馬成立20周年,不久前剛剛迎來了第500萬輛汽車下線。未來,我們希望看到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市場——架設橋梁、凝聚共識,讓中外企業共享現代化中國帶來的新合作機遇。
中國新聞周刊:從進入中國市場至今,寶馬在中國市場的業務發展情況如何?中國區業務對整個集團業務的影響和貢獻是什么??
齊普策:2022年,寶馬集團在中國共交付791985輛BMW和MINI汽車,銷售總量穩居豪華車市場首位。其中,純電動車型銷量表現搶眼,同比增長91.6%。
寶馬集團一直秉持“家在中國”的發展戰略,與中國合作伙伴一起推進電動化、數字化和循環永續。目前,我們已經在中國建立了集團內部最大的生產布局和研發創新布局,提供了超過3萬個高質量就業崗位。二十年來,寶馬沈陽生產基地已經獲得投資超945億人民幣,連續17年成為沈陽納稅第一大戶,堪稱中德商業合作的典范。
2022年,我們把最先進的BMW iFACTORY生產戰略引入中國,以“精益、綠色、數字化”塑造高端制造新標桿。今年2月底,寶馬沈陽生產基地實現了第500萬輛汽車下線。純電動BMW i3、iX3車型都已在沈陽投產,第三款國產純電動車BMW iX1也將在年內上市。純電動BMW iX3還出口到全球市場。
我們還與全國500多家經銷商一起發起“領創綠星”計劃,將綠色理念拓展到客戶服務端,在國內開創了先河。
中國新聞周刊:對繼續投資中國市場的戰略決定,你是否有信心?原因是什么?
齊普策:中國的現代化不僅對中國意義重大,對全球市場也會產生深遠影響。比如,中國的14億人口,他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對消費品的巨大需求。現在中國又提出了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等政策,這對全球貿易都是一個利好消息。
中國提出了“雙碳”目標,這是極具現實意義的現代化。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對實現《巴黎協定》的1.5度目標至關重要。中國也在引領交通出行的現代化發展,是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車、自動駕駛等領域的主要驅動力。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現代化能夠為全球經濟注入增長新動能、帶來發展新機遇。這將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中國新聞周刊:一些國際公司增加了在中國的科研比重,在未來一段時間,寶馬集團對布局中國市場有哪些新的戰略規劃?
齊普策:2022年,寶馬集團研發投入達66.24億歐元,同比增長5.2%。這些投資主要用于兩個方向:一是新車型以及第六代BMW eDrive電力驅動技術的研發;二是數字化領域,特別是人工智能、自動駕駛、人機交互等方面。
在中國,寶馬已經建立了德國本土之外最大的研發團隊。今年寶馬中國研發體系還將迎來全面升級,以便更好地在數字化和電動化方面與中國創新力量同頻共進。
寶馬沈陽生產基地也在全面擁抱電動化。為了匹配電動車業務的快速發展,寶馬也在持續對其全球生產體系進行轉型升級。去年,寶馬集團發布了BMW iFACTORY生產戰略,這是寶馬對于未來汽車生產的總體規劃,創造電動智能時代全新生產理念。比如在中國,總投資150億元人民幣的華晨寶馬生產基地大規模升級項目(簡稱:里達工廠)具備極高的生產靈活性,擁有面向電動化的生產體系,最高可實現100%的電動車生產能力;純電動BMW i3就在里達工廠生產。去年11月,寶馬還宣布沈陽生產基地將進行動力電池生產的大規模擴建,由華晨寶馬投資,投資總額約為100億元人民幣。接下來,寶馬在全球的30多家工廠都將像里達工廠那樣,遵循BMW iFACTORY生產戰略進行轉型或升級。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創新重地,中國的動向將引領世界明天的方向。我們期待看到中國投入科技與創新的方向,推動全球相關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