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敏
近期,一則7歲女孩把4歲男童扔進井里的視頻,令全網震驚。視頻中,兩人在村中水井旁玩耍時,女孩把男孩抱起,這時旁邊的路上駛過一輛白色汽車,男孩掙脫了女孩,或者女孩放開了男孩。之后,兩人離開水井沒幾米遠,又折回井邊,女孩再次把男孩高高抱起,并快速將男孩投入井中。此時男孩的身體雖然已經掉入井中,但求生的本能讓他雙手緊緊地扒住狹窄井口的邊緣,并哭喊呼救。隨后,女孩掰開小男孩摳著井沿的兩只小手,讓他掉入井中,自己轉身離開了。
幸好此次事件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但其所透露出來的信息不容小覷。有報道稱女孩子可能是模仿影視劇畫面做出的極端行為。影視劇節目真的導致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嗎?家庭是否對此有責任?我們應如何有效預防和矯正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言語攻擊,即指通過取笑、諷刺、誹謗、謾罵、背后說別人壞話等方式對他人進行人格欺侮,或者是惡意造謠中傷他人,破壞別人之間的關系;二是身體攻擊,即用身體的某些部位或者是采取可能造成傷害的工具攻擊他人身體;三是損害他人財物,比如用暴力搶走他人的東西。
媒體暴力一般被認為是包括電影、電視、電子游戲、報刊等在內的媒體承載或刊登暴力內容(言語暴力、行為暴力、色情暴力等),并對人們生活造成某種不良影響的暴力現象。電視媒體暴力是最常見的媒體暴力類型之一,具有刺激性、易模仿性、易受注意性、毒害性深等特征。充滿暴力的電視節目會增加電視觀眾在現實中的攻擊性傾向,這是很多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達成的基本共識。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兒童是接受暴力節目最多的群體。低幼兒童更易受暴力電視節目的影響,因為他們模仿、學習能力強,觀看暴力電視節目就能學得到一些攻擊性行為,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作用。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通過實驗研究證實,兒童不僅能從觀察真人的行為中學習,而且能從觀看電視圖像中學習。兒童在觀看電視時能習得攻擊性行為,并在同其他兒童玩耍中做出攻擊性的反應。
研究者指出:暴力節目對青少年的影響包括短期效果和長期效果。短期效果主要為兒童青少年可以從電視暴力中模仿暴力行為。兒童的心智尚未發育完全,缺乏是非對錯分辨能力,在收看暴力電視節目時,會覺得電視中的情境很令他們向往,受節目所宣揚的“英雄主義”假象的迷惑,甚至會去模仿電視中的不當行為。兒童正處于一個接受新事物的階段,面對暴力鏡頭帶給他們的刺激,卻沒有能力抵抗它所潛藏的危害,當他們不斷地看到這些鏡頭時,暴力元素就會在他們的頭腦里形成很深的印象,從而在現實生活中會模仿鏡頭中的暴力行為,脾氣也會變得暴躁,叛逆性增強。受電視暴力節目的影響,使兒童想用熒屏畫面中所出現的某些動作或言語來解決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所遇到的問題,即用攻擊性的行為方式解決人際沖突。假如學習暴力得到報償,當遇到類似情境時,較易傾向于使用暴力。一項從1983年起對707個家庭中1到10歲兒童進行為期19年的追蹤研究表明,兒童看暴力電視劇的時間與其后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出現攻擊性行為之間存在密切關系。
值得關注的是,幼兒初次接觸電視等電子媒介的時間正逐漸低齡化。研究表明,屏幕暴露超過1小時將大幅提升幼兒攻擊性行為、情緒問題以及同伴交往發展問題的發生概率,并且年齡越小,屏幕暴露與問題行為的關系越緊密。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疫情背景下,幼兒每天接觸屏幕的時間平均增加了近4小時,這大大提高了幼兒內化和外化問題行為的發生風險,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
此外,研究還發現,觀看媒體暴力會導致個體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等生理指標的變化,形象生動的視覺沖擊和扣人心弦的聲音刺激所導致的這種生理上的喚起更容易將攻擊動機轉化為行為,促使暴力行為的出現概率增加。兒童早期的攻擊性行為具有一定預警作用,家長和社會必須要引起足夠重視。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生活環境,也是他們成長的搖籃。現代社會的家長越來越意識到家庭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都愿意把自己的時間、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身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很多時候卻又發現,孩子的發展方向與家長們所期望的相反。殊不知,原因還是出在家長身上。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對幼兒的行為培養有很大影響。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最主要、也是影響時間最長的人,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父母無意識的言行會成為子女模仿的榜樣,促成行為方式在家庭內的代際“遺傳”。如家庭關系不和,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說臟話、打架,孩子長時間待在一個不愉快、吵鬧的環境中,勢必會習得臟話及打人的行為方式,造就子女不良的行為特征和人格類型。
同時,父母的教養方式對于未成年子女的價值觀和行為也有重要的影響。父母采取武斷、拒絕的教養方式,或過度保護和溺愛,都不利于兒童自尊心的培養,容易導致子女更傾向于成為“熊孩子”。研究發現,父母在生活中采取嚴厲和拒絕否認的方式來教育子女,特別是經常用打孩子的方法管教孩子,“以暴制暴”,教養出來的子女更容易產生攻擊性傾向和行為。
那些放任孩子不管的家庭,也更可能滋生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傾向。例如,孩子對動畫片、手機有很大的興趣。家長無暇照看時,手機及動畫片成為了陪伴孩子的工具,只要孩子不打擾大人干活或者工作,家長對孩子看的內容則不會有太多的干涉和必要的控制。電視由兒童控制的家庭,兒童想看什么類型的節目就看什么,想看多久看多久,往往更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而那些每次做了錯事的“熊孩子”,父母卻常以“他還只是個孩子呢,你和他計較什么”不了了之、放任不管,殊不知這種無規則、無界限的縱容才導致孩子犯錯,這些還小還不懂事的孩子,有的甚至讓別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對惡的縱容只會滋生出更多的惡。孩子惡習一旦養成,學校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來對他進行再教育,這對孩子、家庭和學校都是巨大的損失。
而從法律上看,扔井事件中小女孩客觀上實施了可能足以導致他人死亡的行為(據當地警方通報的信息,井水深2米),但因為年齡尚小,依照《刑法》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她并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但民事責任是無法逃脫的。根據《民法典》的有關規定,7歲的小女孩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其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由監護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做好以身示范,發揮榜樣作用。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傾向不是與生俱來,是通過后天教育與環境的影響而造成的。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可能會影響一生。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樹立好榜樣,積極去影響孩子,家長正確的行為舉止比起在孩子面前簡單的說教更有益。要讓孩子從小在對父母生活的有意或無意的觀察中,在與父母的交往中自發、自主地學習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父母做到在孩子面前不說臟話、不吵嘴,交流時不大聲、接觸時不帶有攻擊性行為的打鬧。
做好“屏幕”監護,控制消極影響。在生活中,很多家長把電子產品當成“哄娃利器”,孩子一哭鬧就給看電視或手機上的動畫、游戲,久而久之孩子對媒介的依賴性也逐漸增強。大眾傳媒是一把雙刃劍。父母要加強監管,幫助孩子選擇對他們有益、適合他們觀看的節目。兒童在觀看時,家長應恰當地解釋和評價節目中的人物形象,減輕電視暴力的影響,也避免孩子可能受到電視中暴力、性、攻擊和其他不適宜鏡頭的不良影響,家長卻毫無察覺。為防止孩子過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家長要以身示范,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也要做到,不讓孩子“有樣學樣”;同時,家長要和孩子共同約定每天玩電子產品的時間與時長,一旦確定規則就要堅持把控,讓孩子知道有規矩就要遵守,從而控制孩子的屏幕時間和自控能力。
做好親子陪伴,及時預防干預。影響孩子形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有很多,我們要發現原因,杜絕和避免,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放養”式教育不過是部分家長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陪著孩子成長的借口,是對孩子教育缺失的美化。家長要盡可能抽時間高質量陪伴孩子,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減少他們對媒介的依賴。當發現孩子有語言暴力或行為暴力傾向的苗頭時,一定要及時制止和及早干預。正因為他/她只是一個孩子,不會分辨對錯,作為家長更應該去教他、告訴他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對的。當孩子出現打人、罵人的現象時,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犯錯時,家長要溫柔而堅定地制止,溫柔是為了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依然在這里,但他的行為是錯誤的、不禮貌的,他的不合理要求是不可能被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