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
2022年下半年開始,政府支持企業出境參展“搶訂單拓市場”的力度不斷加大,出展企業業務逐漸火熱起來。但這種“火熱”具體到了什么程度?未來展會的國際化會如何發展?近日,記者采訪了深圳市優泰物流有限公司(簡稱“優泰物流”)總經理鄭振東,請他從外展展品物流運輸的角度分享對會展業的研判。
鄭振東告訴記者,優泰物流是專門從事外展展覽品運輸的企業,服務的不僅是中國展商,所以“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對比國內外展會恢復的情況后有一些非常直觀的感受。
首先是國外各大展會的開展規模。因為國外大部分國家在2022年初就放開了疫情管制,所以從去年3月后全球展會的數量規模都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9成左右。當時,優泰物流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外國客戶以及國內一些上市巨頭、國企等。
另外,從優泰物流對比2019年的同期運貨量和運送展品展商數量(由于疫情原因,比較2021年同期水平沒有意義)來看,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中國企業參展需求逐漸恢復。中國展商從6月份開始逐漸走出國門參展,同期展商數量大概是2019年的10%-20%左右。雖然當時展商數量比較少,但也讓優泰物流看到了曙光。
到2022年底國門正式打開以后,無論是以前經常參展的企業還是想開發新的國外市場的企業,都想去國際市場把失去的三年彌補回來。鄭振東告訴記者,優泰物流統計了2022年底到今年2月份較2019年同期的數據,僅就展會而言,可以說是井噴期。他預測2023年到2024年對于外展來說,無論是展覽公司,還是服務商(包括展會物流商、搭建商、地接服務等)都是值得期待的兩年,甚至會出現一個展位N家企業爭搶的情況。
鄭振東認為,在出入境展覽運輸中,最重要的是選擇一家有經驗的專業展品運輸公司。很多展覽公司和參展商在選擇物流公司時,就已經決定了展品運輸的風險。
“我們可以算一筆賬:一個72平方米的展位費用至少要十幾二十萬,國外搭建費用也要幾十萬,再加上人員差旅費等,因此一次境外參展至少要上百萬的花銷。可是有些展覽公司和參展商在選擇物流公司時非常草率,會選擇一些近兩三年才成立的展會物流公司或者普通的物流公司。但疫情就耽誤了三年,因此才成立兩三年的公司基本都沒有國外展會運輸的操作經驗;還有那些連ATA單證冊和臨時進出口都搞不清楚的普通物流公司,都有可能導致展品不能按時到達展位而使展會效果大打折扣,讓展商損失上百萬。”鄭振東表示,組展公司和參展商在選擇物流公司時一定要選擇成立年份比較久(至少6年以上)和口碑比較好的專業展會運輸公司。“順便推銷一下我們公司,深圳優泰物流成立于2007年,擁有超過15年的展會物流操作經驗。無論您去哪個國家辦展或者參展,優泰物流都可以成為您可靠的選擇。”鄭振東笑著說到。
作為一家主要服務于國際展會的企業,優泰物流對展會的國際化有著深刻的認識。鄭振東認為,國內展會的國際化還面臨著以下幾個困難和挑戰。
首先是沉淀。以世界會展強國德國為例,德國從100多年前都開始舉辦世界性的展會,已培育了大批專業性展會,沉淀了大量的專業觀眾,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這些展會也讓很多參展企業成交了大量的外貿訂單,向世界展示了自身品牌,讓企業形成了參展習慣。從中國會展史來看,除了廣交會(也是面對國內外貿企業),其他展會的歷史沉淀都不夠。
其次是便利性。例如德國對北美、日、韓及很多發達國際,和拉丁美洲中等發達國家都是執行免簽政策,更不用說歐盟國家間可以自由通行。這給參展企業和專業觀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不過好的方面是,中國是單一大市場和單一語言全球最大的市場。在中國政府及展覽界同仁的努力下,從20年前全球100大商展國內只占2席,到今天能夠占24席,中國會展業可以說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現在中國會展業國際化的主要挑戰還是在地緣政治上,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要堅持開放、歡迎外資,開放市場的路線要堅定不移。
鄭振東認為,2023年全球疫情結束,無論內展還是外展都會惡補丟下的“功課”,未來兩年將是會展業的春天。而未來5到10年,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線上展會形成規模,AI、3D成像、元宇宙技術日漸成熟,會展業一定會是線上加線下相結合。因此對于主辦方來說,一定要線上線下兩手抓。
作為線下展會的服務商,面對這種未來趨勢,鄭振東也一直在思考“我們的展會物流還能做多久”,但到現在他也無法給出答案。“不過我能從其他方向得出我想要的答案:國內各大城市還在不斷建造大型展覽中心,例如深圳投資數百億2019年底才竣工啟用的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我相信國家和政府對于線下展會的時代是有判斷的,如果線下展會在不久的將來會結束它的歷史使命,那么政府是不會投入巨資來建設這些展館的。”鄭振東充滿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