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 藝

中文為母語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

?建筑大師——楊延寶

?錢鐘韓——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

華西神探夫妻吳梅筠和吳家馼
我國高校名人檔案建檔工作最早可追溯至1984 年,南京大學首先開始建立“名人全宗檔案”,此后,高校名人檔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拉開序幕。目前,我國高校名人檔案信息資源建設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參與建檔高校數量較少、尚未建立統一管理制度、歸檔范圍不夠系統完備、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低等,本文在梳理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以期助力高校名人檔案信息資源建設工作進一步深入推進
名人檔案是高校檔案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更兼具育人功能。名人檔案中包含的照片、書稿、文集、證書等,是學校歷史發展的珍貴原始記錄,蘊含著一代先生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與兢兢業業的奉獻精神。高校名人檔案信息資源建設是學校尊重歷史、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表現,是不忘初心、代代傳承的大學精神所在,更是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的必然要求。
1984 年,南京大學率先開始建立“名人全宗檔案”,自此拉開了我國高校名人檔案研究的序幕。[1]目前,高校名人檔案的界定尚未統一。本文探討的高校名人檔案是指自建校以來,在高校歷史發展中具有突出貢獻和較大影響力的著名人物檔案,包括該著名人物成長中形成的各種載體形式的原始材料,如書信、手稿、講義、照片、證書等。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高校名人檔案的收集與利用,有效填補了學校歷史發展脈絡中的細枝末節,從個人角度映射學校與時代發展的背景,其中蘊含的拼搏與奮進精神,為后代學子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指出應“拓展檔案資源收集范圍,鼓勵開展口述材料、新媒體信息的采集,優化館藏檔案結構,加大檔案征集力度。”[2]對高校而言,應將名人檔案信息資源建設納入發展規劃,進一步拓展歸檔范圍,豐富館藏內容。
在中國知網中以“高校”和“名人檔案”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到237 條結果,剔除2篇期刊要覽,共計235篇。與本文主題相關的共98 篇,其中學位論文7篇,期刊論文89 篇,會議論文2 篇。經過梳理與分析,目前學術界對于“高校名人檔案”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高校名人檔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如付曉嬌在《高校名人檔案的收集整理及其教育價值研究》[3]一文中梳理了高校名人檔案的征集范圍,包括革命先輩、杰出校友、高校名師和優秀管理者、到訪高校的著名人物。蘇雅澄在《高校名人檔案收集工作的策略研究》[4]一文中闡述了高校名人檔案收集工作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如缺少相關的制度保障、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以被動接收為主、對名人檔案缺乏系統認識。
二是高校名人檔案開發利用問題及對策研究:如王立媛、劉爽在《高校名人檔案開發利用問題及對策研究》[5]一文中列舉了高校名人檔案開發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對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仝寧寧在《高校名人檔案開發利用研究》[6]一文中指出我國高校名人檔案開發利用中存在檔案開發主題單一、公眾參與渠道較少、開發效果不佳等問題,提出了跨界合作、適當解讀檔案內容等解決措施。
三是以某一所高校為例,研究名人檔案建設途徑:如賈文麗、潘玉珠等在《學科發展視域下高校科技名人檔案建設——以山東科技大學為例》[7]一文中,分析了高校科技名人檔案建設的意義,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
通過文獻梳理,目前學術界對高校名人檔案已有一定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對高校名人檔案信息資源建設的系統研究尚且較少,本文擬從這一角度入手,通過梳理高校名人檔案信息資源建設的現狀與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以期能對高校名人檔案信息資源建設工作有所助力。
南京大學于1984 年開展高校名人檔案建設工作,目前已經建立了名人檔案全宗,制定了《南京大學名人全宗檔案管理辦法(暫行)》[8],對建檔對象、歸檔范圍、保管期限、整理流程和開發利用方式進行了明確規定。云南大學校史網開設了“人物風華”專欄[9],圖文并茂地展示了81 位著名人物生平,包括歷任校長、書記,云大名師和知名校友。制作了《云大老教授訪談錄(一)》《花逝——獻給為新中國成立和建設犧牲的云大英烈》等音像片。四川大學檔案館官網上設有“故事川大”欄目[10],詳細介紹了川大歷史上數位著名人物,如“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學問”——華西神探夫妻吳梅筠和吳家馼、館藏檔案里的棄理從醫名中醫——李斯熾等,展示了生活照片、履歷表、感謝信等諸多珍貴檔案材料。除此以外,山東大學、同濟大學等也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名人檔案建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名人檔案信息資源建設規范性、系統性,開發利用的深度方面仍有亟需改進之處。
經過電話調研及梳理,目前,我國建立名人檔案全宗的高校較少,大多數高校尚未開展這一工作。從電話訪談中得知,部分高校尚未意識到名人檔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著名人物是高校獨有的珍貴財富,圍繞著名人物學習、生活、工作而產生的一系列檔案,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育人價值。建立名人全宗檔案不僅能豐富學校檔案館館藏,實現檔案資源多元化,也能為學校教學科研、編史修志、對外宣傳等工作提供豐富、翔實的資料,通過深入挖掘名人檔案信息資源,回望歷史,宣傳名人事跡,講述奮斗故事,還能促進學校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部分高校囿于人力資源缺乏,無法抽調人手專門負責該項工作。近年來,各單位陸續開展人事檔案專項審查工作,高校檔案館校友遍及各行各業,因此需要為五湖四海、各行各業校友提供缺失檔案材料,檔案查閱及提供利用工作耗費了大量人力和時間。加之隨著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檔案數字化工作已經成為高校檔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工作從調卷、掃描、裝訂、檢查到入庫上架,也需要高校檔案館抽調專門工作人員,而各高校普遍存在檔案館人員配備不足、年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因此許多高校尚未開展名人檔案信息資源建設工作。
經過文獻梳理與實踐調研,各高校建檔對象不同、開展方式不同、開展程度不同、取得的成果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與尚未制定統一管理制度有關。從1984 年我國開展高校名人檔案建檔工作開始,各高校始終處于各自摸索階段,國家層面或學界層面,始終未有統一的規定與要求。缺乏統一的規范指導,參差不齊的建檔成果,各不相同的建設理念,為下一步校際共建共享帶來了極大困擾。以重大活動和突發事件檔案為例,2020 年12月12日,國家檔案局局長陸國強簽署國家檔案局第16 號令,公布《重大活動和突發事件檔案管理辦法》[11],明確了工作原則、職責任務、歸檔范圍、整理方法等,為各級各類檔案館制定相應管理辦法提供了指導,為開展重大活動和突發事件建檔及檔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據。
名人檔案不同于高校其他類型檔案,其與著名人物生活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息息相關。利用名人檔案講好高校歷史故事,首先要盡可能齊全、完整地收集著名人物成長中各個階段、各種載體的檔案材料,這為高校名人檔案收集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目前,各高校收集的名人檔案多局限于該人物在本學校、本階段形成的檔案材料,對其幼年學習、成長經歷,調出后工作經歷,退休后暮年經歷涉及較少,因此很難全面反映這一人物的成長、發展過程。
高校名人檔案開發利用仍以傳統方式為主,如展覽、陳列等,南京大學舉辦了“璀璨珍珠緣起大地——賽珍珠誕辰130周年圖片展”“校園里的拉貝故居——紀念約翰·拉貝誕辰140 周年”,東南大學檔案館官網上開設了“建筑大師——楊延寶”“錢鐘韓——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等專題展覽,上海交通大學舉辦了“執掌交大十四載 一生報國終不悔——紀念黎照寰校長誕辰130 周年紀念特展”“心系‘南洋’:福開森與成長中的南洋公學-交通大學”等專題展覽,圖文并茂展示了這些著名人物的故事。展覽與陳列作為檔案傳統開發利用方式,具有成本較低、操作簡單、形象直觀等優勢,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廣大校友及社會各界對檔案利用的需求日益高漲,傳統的實地陳列與展覽難以滿足跨時間和跨空間維度的利用需求。
統一的制度是標準化建檔的保障,也是規范建檔成果、實現校級共建共享的前提。當前,亟需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對建檔對象、歸檔范圍、保管期限、整理流程、工作職責、開發利用等方面做出統一規定,其中建檔對象可以適當靈活,由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經校務會統一討論決定。各學校可參照制定本學校的管理辦法,在確保流程規范的基礎上,結合本學校實際適當調整。制度先行是高校名人檔案信息資源規范化、系統化的必要前提,為建檔工作提供了指導,使各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規可依,能有效保證收集工作齊全完整,改善建檔成果質量,為后續深入開發利用名人檔案信息資源打好基礎。
名人檔案因其獨有的特性,不同于傳統的檔案類型。因此,做好名人檔案建檔工作,需要遵循該人物的成長軌跡,按照時間及空間變化,按階段、分層次進行全方位收集。收集內容不僅包括該人物成長中形成的照片、文稿、獎狀、影像等,還應包括周圍親友、老師等重要社會關系對該人物的回憶、印象和與之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珍貴材料。對于已經去世的著名人物,除收集其生前的材料外,還應與其家人、學生、老師等進行訪談,采用口述史方法,采集珍貴的音頻和視頻資料,彌補現存史料不足的缺憾。通過對其全生命周期原始材料的收集、整理,才能更全面、客觀地展示這一著名人物。
名人檔案內涵豐富,史料價值突出,因此,開發利用不應局限在展示其照片、手稿本身,而應充分挖掘這些原始記錄背后的故事。珍貴照片由何人所拍,拍于何時,所為何事,對應的時代背景和學校發展背景如何,通過挖掘以上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事件發生的時間和背景。手稿形成于何時何地,當時該學科的發展如何,在學科發展中起到了何種作用等。名人檔案的形成特點決定其隱含價值遠遠大于表面價值,因此,對名人檔案的開發利用不應局限于表面,傳統的陳列展覽僅為冰山一角,不足以展示檔案的深層價值。通過制作人物訪談錄、為照片和手稿制作講解音視頻、運用動畫技術、VR 技術情景復現,讓塵封的記憶真正活起來,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給予受眾強烈的代入感,講好檔案背后的故事,重現崢嶸的奮斗征程。
名人檔案的形成特性決定了其存址的分散性,在人物成長過程中,隨著生活環境的變遷,其資料形成、保管主體也不盡相同,加之時間久遠,許多珍貴資料在輾轉搬遷中四散零落,對檔案收集工作帶來了極大困擾,其資料收集需要跨校,甚至跨省合作,因此,建立名人檔案全宗需要聯合高校、社會及個人多方力量,如高校檔案部門、圖書館、博物館,公共檔案館、圖書館,該人物成長各階段的師生、校友、親友等均是名人檔案的收集主體。跨界收集能夠有效確保名人檔案的齊全完整,便于系統展示、挖掘名人檔案信息資源內涵,提高名人檔案信息資源的整體水平,有助于進一步發揮其育人功能。跨界收集工作的順利開展有賴于強大的信息共享平臺,發動社會力量,拓寬收集范圍,使高校、社會各界和個人均能通過網絡平臺上傳相關檔案材料,通過后臺審核及整理,直接形成電子檔案,避免跨省奔波,減少人力物力資源浪費。
高校名人檔案信息資源建設是高校檔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豐富館藏內容、挖掘紅色基因、發揮育人功能、傳承學校精神、構筑“高校記憶”的必然要求。高校檔案部門應充分認識名人檔案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相應規章制度,完善收集范圍,構建共建共享平臺,使名人精神代代傳承,經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