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新時代新征程,以奮斗之姿在時代浪潮中激蕩,以勇往直前之態在征途上揚帆起航,數字中國建設正在描繪一幅全新的時代圖景。
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2035年,下一個農歷兔年,中國即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的時候,數字中國又將發展成什么樣子呢?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下文簡稱《規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了新時代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戰略。
“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數字中國建設體系化布局更加科學完備,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數字化發展更加協調充分,有力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新時代新征程,以奮斗之姿在時代浪潮中激蕩,以勇往直前之態在征途上揚帆起航,數字中國建設正在描繪一幅全新的時代圖景。
變革加速演進
每一次社會經濟形態變革,都伴隨新的生產要素出現,并帶動社會生產力躍升。在農業社會,土地和勞動是基本生產要素。進入工業社會,資本、管理、技術、知識等成為主要生產要素,極大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進入信息社會,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要素,對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活動和經濟運行機制、社會生活方式、國家治理模式等產生重要影響。并且,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與網絡技術的深度融合,人類社會成功地從信息經濟范式躍升至數字經濟范式。
縱觀過去20多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可以說是相當迅猛。美國學者泰普斯科特在《數字經濟時代》一書中正式提出數字經濟概念的1996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當時,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僅有430億美元,是美國的1/63、日本的1/23、英國的1/6。但是伴隨著數字技術的跨越式追趕、模仿和學習,后發優勢在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進程中得以充分發揮。200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首次突破9000億美元,趕超英國;2013年趕超日本,自此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
“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4月3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新聞發布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曹淑敏給出了這樣的判斷。據她介紹,2022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達到15.4萬億元,軟件業務收入首次超過10萬億元,達到10.8萬億元。行業數字化轉型縱深推進,農業生產信息化率超過25%。工業互聯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7.2%,創歷史新高。
此外,作為支撐數字經濟的基石,我國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實現跨越式發展。數據顯示,我國深入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光纜線路長度從2012年的1479萬公里增加到2021年的5481萬公里,增長2.7倍;截至2022年底,累計建設開通5G基站231萬個,千兆光網具備覆蓋超過5億戶家庭的能力。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首次超過移動電話用戶數,IPV6活躍用戶超7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基本構建,“東數西算”工程加快實施。截至2022年6月,我國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590萬標準機架,建成153個國家綠色數據中心,行業內先進綠色中心電能使用效率降至1.1左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數據是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我國數據產量同樣穩居世界第二,并且數據共享取得積極進展,截至2022年已有208個省級和城市的地方政府上線政府數據開放平臺,在線服務指數保持全球領先,電子政務發展指數進入全球前列。
數字技術創新是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源泉。近年來,我國數字技術創新精彩紛呈,數字技術研發投入逐年上升,量子計算原型機、類腦計算芯片、碳基集成電路等基礎前沿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自主底層軟硬件平臺和開源社區,關鍵產品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規模化應用效應。
加速建設數字中國正當其時
加快數字中國建設,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信息革命時代潮流發生歷史性交匯,數字中國建設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和必然選擇。
近些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成效顯著,但也面臨著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等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2022年10月28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上發言時曾將其突出表現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足。在操作系統、工業軟件、高端芯片、基礎材料等領域,技術研發和工藝制造水平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二是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相對較慢。農業、工業等傳統產業數字化還需深化,部分企業數字化轉型陷入“不愿”“不敢”“不會”的困境,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相對滯后。三是數字鴻溝亟待彌合。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數字化基礎不同,發展差異明顯,甚至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四是數字經濟治理體系還需完善。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則制度體系有待健全,數據要素基礎制度體系尚在建設,既能激發活力又能保障安全的平臺經濟治理體系需要完善,與相關法律法規配套的各類實施細則亟待出臺,數字經濟國際治理參與度需進一步提升。跨部門協同、多方參與的治理機制還需完善,治理能力仍需持續提高。
如何以數字中國建設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個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課題。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礎上,《規劃》給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從時間上看,作為影響我國未來發展的重磅文件,《規劃》明確了兩個重要時間節點:到2025年,基本形成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一體化推進格局,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目標既定,如何落實?《規劃》明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
“當前,全球信息化浪潮洶涌而至,世界各國都把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規劃》提出了數字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明確了目標和任務,正當其時。”
“整體上看,《規劃》具有四大特征,具體表現為‘兩高和‘兩實,即規格高、目標高,內容實、責任實。”
“《規劃》首次提出,要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意義十分深遠和重大。”
“當前在數字中國建設的背景下,政府在積極推動,甚至還有明確考核,產業發展有望迎來正反饋。”
……
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規劃,《規劃》甫一公布就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放眼未來世界,匯聚創新力量,把握數字中國新機遇,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夯實基礎 賦能全局
如今,我國自上而下已經形成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的共識,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國家頂層戰略持續完善布局,地方和行業亦在加快推動戰略落地。
數字中國建設必須要有強大的數字基礎設施作為支撐。《規劃》指出要從兩個方面來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一是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加快5G網絡與千兆光網協同建設,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和應用,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大力推進北斗規模應用。系統優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促進東西部算力高效互補和協同聯動,引導通用數據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計算中心、邊緣數據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體提升應用基礎設施水平,加強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二是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構建國家數據管理體制機制,健全各級數據統籌管理機構。推動公共數據匯聚利用,建設公共衛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領域國家數據資源庫。釋放商業數據價值潛能,加快建立數據產權制度,開展數據資產計價研究,建立數據要素按價值貢獻參與分配機制。
前瞻性布局數字基礎設施,地方已在行動。北京將系統推進新一代數字集群專網、邊緣計算體系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河北正在打造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京津冀樞紐節點,培育張家口數據中心集群;山東提出支持濟青建設國家E級超算中心,累計開通5G基站20萬個、確定性網絡1萬公里以上,爭取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落戶;浙江想要打造長三角國家算力樞紐節點;福建提出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強基”行動,支持福州、泉州等建設千兆城市……2023年31個省區市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此做出相關工作安排。
數據,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蔣昌俊分析認為,數字經濟發展已經越過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字化治理的“三化時代”,進入了由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和數據價值化四要素構成的“四化時代”,數據要素價值進一步凸顯。《規劃》的一大亮點便是明確了有關數據要素的全方位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為數據價值化奠定基礎。3月份,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明確提出要組建國家數據局,便是一個里程碑式行動,這意味著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建設與發展中監管職能與機構的確立,標志著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即將啟動。
另外,黨的二十大再次肯定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重要意義。《規劃》在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部分,針對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發展高效協同的數字政務、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部署,以期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極大豐富了數字中國建設的內涵。
據悉,《規劃》發布不久,包括北京、福建、廣東、重慶、山東等在內的10多個省市萬億投資上馬,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為特點的項目挑起大梁,并呈現出西部攻算力、中部搞智造、東部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全布局的顯著格局。
強化能力 優化環境
在數字中國建設過程中,能力建設是重中之重。《規劃》明確提出要強化數字中國兩大關鍵能力,即構筑自立自強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筑牢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
數字經濟的發展依托于數字技術核心產業,產業競爭力來源于數字技術的關鍵技術性創新。我國一直非常重視數字技術的發展,相關部門的科技計劃對此也做了系統部署,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我國高性能計算一直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先后10次排名世界第一,3次獲得“戈登貝爾獎”。但總體而言,我國依然面臨著投資門檻高、研發門檻高、市場門檻高的數字基座技術“缺芯少魂”的困境。
不過,最新消息顯示,科技部正在積極推動算力網的建設,希望通過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來打造超算、智算的算力底座,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而國資委也正在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加強數字技術攻關,發布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推薦目錄,推廣數字技術應用。
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增加了數字安全風險,數字安全領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構建可信可控的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綜合防控體系,對數字中國的建設至關重要。目前,我國已頒布和實施《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構筑了保障數字中國安全的三大法治基石。下一步,將切實維護網絡安全,完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同時,增強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基礎制度,健全網絡數據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工作體系。
另外,建設數字中國,離不開持續優化數字化發展環境。《規劃》指出,一是建設公平規范的數字治理生態。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構建技術標準體系,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凈化網絡空間。二是構建開放共贏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格局。統籌謀劃數字領域國際合作,高質量共建“數字絲綢之路”,積極發展“絲路電商”。拓展數字領域國際合作空間,積極參與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多邊框架下的數字領域合作平臺,高質量搭建數字領域開放合作新平臺,積極參與數據跨境流動等相關國際規則構建。
在天津,濱海新區的大棚西紅柿有了傳感器,精準灌溉設備與智慧農業云平臺連接,西紅柿口感更好、產量得到提高;
在浙江德清,村民坐在村衛生院“云診室”,輕點屏幕即可輕松實現與三甲醫院醫生“面對面”問診,優質衛生資源城鄉共享;
在江西,電子政務系統“贛服通”5.0版與“贛政通”2.0版整合了教育、就業、社保、婚育等重點領域26個部門500余項政務服務;
……
建設數字中國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今天的點滴變化,都將匯聚成深刻改變國人生產生活面貌的時代洪流。中國式現代化的數字化序幕已經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