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瑋 周俐岑
湖北省赤壁市,這個以三國古戰場聞名的地方,同時也是中國青磚茶之鄉。在這里,提起制茶大師甘多平,幾乎無人不知。他從事制茶工作近半個世紀,從最基礎的殺青環節學起,將磚茶制作的六大工序、幾十道環節幾乎干了個遍,從發酵工一直干到高級工程師、高級評茶師,并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
“人這一輩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足夠了,我這一輩子就是茶。”這是甘多平始終恪守的人生哲學,也是他至今仍在深耕的事業。這么多年,赤壁青磚茶已經像血液一樣在甘多平的身體里不知不覺地流淌。他要用自己的畢生所學,讓這些烏黑的茶磚生出翅膀飛向世界各地,讓這些茶磚變成黑黃金、黑寶石、黑人參,造福更多的人。
從燒火控溫起步
在沉淀了青磚茶悠久文化歷史的赤壁,當地居民很多是幾代人都從事制茶業。甘多平的父母便都是趙李橋茶廠的職工,他從小就生活在青磚茶的世界里。“茶廠周邊百米范圍內都飄著磚茶特有的香味。我那時在廠里子弟學校讀書,老師大部分是從工人師傅中抽調而來。”
甘多平第一次做茶是上中學時,學校安排他們跟張圻老前輩學做綠茶。張圻讓甘多平燒火,當時他很不樂意,覺得燒火是笨人做的事,做茶才能學到真本事。張圻看出他的心思,開導他說“做茶的徒弟,燒火的師傅”,意思是火候控制很不容易,而火候是制茶的關鍵之一。火候掌握不好,茶的品質就不好。這些話印在了他的腦海里,也讓他受益終生。自此,他從燒火控溫學起,經過一次次實踐,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實操經驗。什么樣的茶用什么溫度,什么季節用什么火候,甚至不同的燃料產生的熱量、不同的送火方式產生的燃燒效果,他都了然于胸。如今,甘多平對火候已經有了自己的獨到理解:“火候是度、是量,是藏匿于指尖的秘密,是無數汗水的結晶。制茶如同為人處世,凡事要講度量,不達不成器,過猶不及。這里面暗藏著深奧的人生哲理,需用一生來體味。”
從茶場到茶廠
1975年高中畢業后,17歲的甘多平來到茶場,從事綠茶與老青茶初制加工及茶園農活工作。“茶樹有的大如華蓋,有的小如灌木,但它四季常青,不恃偉而傲,不以小而卑。它用一片小小的葉子走入了人們的生活,使大家離不開它,這就是生命的價值所在。”茶樹教給了甘多平樂于付出、甘于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貫穿他的整個生命,引領他一步步走向卓越。雖然茶園的工作又苦又累,但增強了甘多平的體質,也增進了他對茶樹種植和制茶工藝的理解。
1977年,甘多平開始到趙李橋茶廠上班。趙李橋茶廠是“中華老字號”制茶企業,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咸豐年間,是“青磚茶”“米磚茶”國家標準的起草單位,也是歷史上聞名遐邇的“川”字茶的唯一傳承企業。在這里,甘多平一頭扎進茶的海洋,從此走上了磚茶制作之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渥堆發酵,是制茶過程中最繁重、最辛苦的工作,需要整天窩在原料車間,反復澆水、翻堆、做對比實驗,技術難度高,工藝復雜,還耗費體力。就是這個苦差,甘多平一干就是5年,不僅成為一名發酵能手,還根據老師傅們的口述整理編寫了廠里第一本文字版的《發酵茶工藝操作規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渥堆車間,5年多的淬火、近兩千個日夜的磨礪,讓甘多平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他能在短時間內對茶堆的發酵作出精準判斷,能在不同環境下及時應對各種翻堆處理。經由他手渥堆出的茶山,最終變成了一塊塊質量上乘的青磚茶,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品味到來自東方的古老神韻。1984年7月1日,甘多平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85年,他被共青團咸寧地區委員會授予“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從傳承到創新
在甘多平看來,茶葉是會說話的,能通過茶磚的緊實度、茶湯的顏色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對制茶的每道工序、每個環節,甚至每個細節,他從不疏忽。從發酵工、生產班長、評茶員、質檢員,做到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高級評茶師。近半個世紀的制茶生涯,讓甘多平逐漸成長為青磚茶制作技藝新一代的集大成者,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公布為第三批“制茶大師”(黑茶類)。企業改制后,他還擔任過黑茶研究所所長、質量總監、總工程師、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等職,一次次參與技術上有關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的起草或審訂,主持一款款代表性產品的研發,有數十項發明專利,獲得過“國家技術監督局科技進步獎”,收獲了“荊楚工匠”“中國制茶大師”“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等一系列榮譽稱號。他是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唯一的湖北籍技術委員、連續三屆的委員。2021年,甘多平創新工作室被中華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工人先鋒號”。
與前輩口耳相傳的技術傳承方式不同,甘多平致力于把每道生產流程的技術規范全部用文字記錄、固定下來,通過編寫產品的工藝操作規程、工藝技術流程、工藝參數控制、產品檢驗規程及原料標準、產品標準、在制品標準,推動傳統產品向清潔化、標準化、加工機械化、產品系列化轉化,讓技術傳承更方便、更規范、更容易普及。“前人有的我們要很好地傳承,沒有的要善于去發現總結,善于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要敢于創新。”近年來,甘多平與安徽農業大學等開展深度合作,并將研究成果體現在生產過程中,也體現在規范化、專業化的標準制定中,完善了青磚茶的多項地方及行業標準。“有了明確的標準,才能更好地保障茶葉品質。傳統的口感要傳承,新的口感要創新,產品要多樣化。如今,我們的磚茶已經有20多個系列100多個款式,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甘多平深感責任重大。“赤壁青磚茶有完整的傳承譜系,有密封的歷史檔案,甚至有上個世紀留存至今的老青茶。這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是無數磚茶技藝人的心血。傳承與創新將是我們永久不變的課題,相信隨著火種的代代傳播,青磚茶這塊民族瑰寶將會歷久彌香,不僅造福國人,更造福世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本欄編輯/彩虹
371460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