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980年起,向勝就在音樂的世界中散發光與熱,在作品中傳遞四川優秀的音樂藝術與文化內涵。生于巴中、長于巴中、成于巴中,向勝堅持以音樂傳遞巴中美、四川魂。
〔關鍵詞〕向勝;作曲;巴中;音樂文化

向勝是地道的巴中人,他從小就喜愛唱歌跳舞,喜歡學習樂器演奏,在學校讀書時也經常參加文藝活動。向勝家里兄妹多,經濟條件不好,為了生活,他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彼時的他也只能將對藝術的熱愛隱藏在心中。然而,命運的轉機就發生在1980年。一天,一位過路的縣城音樂老師在向勝家門口歇息,向勝很自然地給他倒了一碗水喝。向勝的善良有禮讓這位老師產生了很好的印象,不禁打量了他好一會兒,在交談中得知他愛好文藝,這位老師就向他透露了縣城曲藝團正在招生的消息。如果能夠考進縣城曲藝團,干得好就可以轉正,能拿固定工資,向勝正愁找不到工作,于是第二天就乘車去了縣城,他東問西找,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曲藝團,順利通過了考試,被巴中縣曲藝團(現為巴中市巴州區曲藝團)錄取。
進團之后,向勝主要學習舞臺表演,但由于自己對樂器有著極大的興趣,但凡有空閑,他就去向樂隊的老師請教胡琴、嗩吶、電子琴等樂器的演奏技巧,并利用業余時間到縣川劇團拜余義奎為師學習音樂理論和配器知識。不到一年,他的音樂特長就顯現出來了,團里的領導干脆把他從演員直接換崗到了樂隊去當隊長。在隨團演出的同時,向勝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去找當地有名的老師請教樂理知識,并利用休假時間,只身前往成都,拜峨眉電影樂團的陶嘉舟為師學習作曲理論知識。自此,向勝踏上了音樂之路,走上了藝術旅程。
20世紀90年代,向勝進了巴中縣川劇團(現為巴中市巴州區川劇團),2000年又被調往巴州區文化館。從曲藝團到川劇團再到文化館,這是向勝人生的重要經歷和創作的關鍵階段。曲藝團的工作可以說為向勝打開了藝術天地的大門。曲藝歷來被稱為文藝大軍的“輕騎兵” ,社會生活的“風向標” ,時代風云的“晴雨表”。四川曲藝主要有評書、金錢板、四川荷葉、竹琴、清音、車燈等多類曲藝曲種,一把琴、一副板、一面鼓、一張嘴,無需布景、無需道具,就能贏得觀眾滿堂喝彩。向勝在曲藝團不僅學習了諸多曲藝曲種的表演知識和音樂伴奏,還激發了學習作曲、編曲和配器的興趣。在曲藝團工作三年,他就擔任了兩部大型傳統戲曲音樂的寫作,這兩部作品成功上演并得到了很多好評,這也激發了他更大的創作熱情。進入川劇團后,作為樂隊隊長的向勝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流行音樂興起,走南闖北地巡回演出。這一時期的經歷,讓向勝以往所積淀的四川曲藝和川劇音樂潛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他所帶領的樂隊不僅在巡演中向觀眾演繹了地道的四川曲藝和川劇音樂,還開闊了眼界,吸納了其他地域的音樂文化。在巴州區文化館和巴中市文化館階段,他實打實地走到人民群眾中,通過一次次的下基層、走村串戶,深入了解并學習了大量的巴山民歌以及民俗民間音樂,這也成為他以后創作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追憶往昔,向勝覺得能一直從事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實屬幸運。盡管早已碩果累累、殊榮傍身,但向勝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和低調的性格,不止一次地稱自己是“草根”藝術家,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音樂創作成就,也多是靠機遇的東風和伯樂的賞識。但縱觀其藝術生涯后就會發現,鋪就其音樂之路的關鍵,還是他本人的藝術天賦以及對音樂的熱愛與追求。
向勝長期從事文化活動及音樂創作,包括歌曲、戲劇、曲藝、舞蹈、器樂曲等,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級、省部級的各類大型文化活動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展演,先后多次獲得全國群星獎、全國曲藝牡丹獎、全國少兒曲藝大賽一等獎、中國人口文化獎、巴蜀文藝獎、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等各類文藝獎項上百個。其代表作有:四川清音《中華醫藥》《小姑出嫁》《竹頌》《蓮花開》;四川揚琴《雪梅、雪梅》《算賬》《黃荊樹》《守望》《一路錦繡》;歌曲《追夢》《紅軍來了不受窮》《巴山新居我的家》《哈哈響》;四川盤子《劍門豆腐》《要得歌》《空山》《十大碗》;四川竹琴《村史館》《英雄回家》;大型曲藝劇《望紅臺》、大型民俗音畫《下里巴人》、大型民族歌舞《巴山戀歌》、話劇《滴灌》、大型民俗歌舞《巴河春秋》《巴山歡歌》、大型四川曲藝劇《巴山一家親》《周永開》,還有即將上演的曲藝劇《玉石調羹》和第十一屆巴人文化藝術節大型民族歌舞《巴風留韻》等劇目。

從他種類繁多的音樂創作和文化活動中,可以窺見這位作曲家的多才多藝。
而這份滿溢的才華也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學習所得到的結果。向勝對藝術知識的攫取永不滿足,堅持在學習中創作、在創作中學習。豐富的工作經驗、多樣的培訓機會再加之積極的學習態度,讓這位低調作曲家的創作水到渠成、信手拈來。即便有了自己“養老本”的作品,他也從未停下學習的步伐。在他看來,人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眼睛要始終望向前方。
在向勝作曲的音樂作品中,你總能體味到多種器樂之美和豐富的民間文化之趣。以他的代表作——大型情景曲藝劇《望紅臺》為例,該劇創新性地綜合運用了四川盤子、四川蓮花落、四川車燈等多種四川曲藝形式,四川清音、四川揚琴、四川竹琴、四川金錢板等四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劇中有所呈現,這使得整個作品具有了非常濃郁的四川文化典型特質。《望紅臺》的第三章選段——四川揚琴《守望》榮獲了中國曲藝牡丹獎的節目獎。中國曲藝牡丹獎自2000年起,每兩年一屆,是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曲藝家協會共同主辦的全國曲藝最高獎。
因為曲藝團和川劇團的工作經歷,向勝覺得自己對四川曲藝音樂的持續發展和繼承創新始終有份擔當和責任,所以在自己編曲和創作的音樂作品中,他會根據劇情內容的表現需要來加入四川曲藝音樂元素,并通過現代音樂手法進行加工處理,以適應當下的聽眾或觀眾的欣賞水平。在創作時,向勝會對作品應有的內涵進行反復思考,以保證文化的根、民族的魂能融在其中。不論是稚氣十足的《巴山小子》《秋娃娃》等童歌,還是宣傳文旅的《恩陽古鎮》《早晚恩陽河》《義陽山》《巴山新居我的家》《問巴州》《祝福平昌》等歌曲,他的音樂作品中始終帶有濃郁的巴中地域特色和四川文化印記。可謂形式再變幻,真情永留存。
向勝之所以能夠成為多才的創作者,是因為他不僅仰望星空,而且扎根鄉土。向勝深知藝術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要靠內涵和情感堆砌和搭建,才能屹立于浩瀚的音樂海洋中。而他所創作的音樂作品是對民間民族音樂的挖掘,是對勞動人民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對巴人文化和巴中精神的描寫。
談及向勝的創作生涯,就不得不提到他的“金牌”搭檔——秦淵(中國曲藝創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四川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巴中市政協副主席。先后創作各類舞臺文藝作品300多個,獲40多個國家級、省級大獎)。秦淵作詞、向勝作曲,他們合作無間、配合默契,大型四川曲藝劇《望紅臺》《周永開》、大型話劇《滴灌》、大型民俗音畫《下里巴人》、大型民族歌舞《巴山戀歌》、大型民俗歌舞《巴河春秋》等就是最好的佐證。
向勝從巴州區文化館調到巴中市文化館工作后,因緣際會,跟秦淵住到一個小區,成了鄰居。向勝喜歡寫歌、搞點音樂錄音,而秦淵喜歡寫詞,于是他們一拍即合,寫了很多歌曲。那時候,他倆就自發地在一起探討和研究音樂作品和藝術文化,以相同的愛好為契機,逐漸成為了好搭檔、好朋友。
四川少兒清音《開學第一天》是向勝和秦淵合作創作的第一部參加全國比賽的作品。這部作品作為四川省唯一的曲藝類節目參加了由中宣部、文化部主辦的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和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的角逐,并獲得了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實現了四川曲藝在群星獎上零的突破。在參賽時,他們又緊張又激動,帶著由一幫小學生組成的演出隊伍,一路舟車勞頓后終于抵達了深圳寶安區的比賽場地。由于路途辛勞加上氣候差異,擔任主唱的孩子嗓子出現了不適,無法按原先的伴奏唱上去了,所以必須做降調處理。當時,深圳寶安區沒有一個音樂工作室,他們對深圳也是人生地不熟,秦淵雖是向勝的搭檔,同時也是向勝的上級領導,但他二話不說,馬上陪同向勝一起,租車趕到了深圳主城區。他們四處打聽,跑了三家錄音棚,才將這個原本很簡單的降調技術的問題解決了。改完后,又馬不停蹄地趕車回去,讓孩子一邊化妝一邊練習演唱。在當晚的比賽現場,孩子們非常爭氣,一個個精神飽滿,實現了超常發揮,贏得了評委和觀眾的熱烈掌聲,一舉奪得了全國群星獎。這次經歷不僅讓向勝體會到展演和作品呈現的不易,也讓他直覺到秦淵不僅是他工作上的好領導、創作上的好搭檔,更是生命中的好兄弟,兩人的關系也越來越近。
在向勝看來,秦淵對巴中的風土民俗和紅色文化了然于胸、爛熟于心,其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始終忠誠、對藝術追求的持之以恒、對人民群眾的深情厚愛都讓他欽佩不已。能和秦淵一起合作創作出一個又一個有思想、有溫度、有靈魂的音樂作品,是自己的榮幸。在藝術上,向勝與秦淵互相成就;在生活中,向勝與秦淵互相關心。他們經常在一起去望王山散步,很多作品都是在散步的過程中“談”出來的,也是生活中的緊密相連,讓他們實現了藝術上的配合無間。當下,他們的合作之路遠沒有盡頭,《巴山一家親》《巴人游世界》《周永開》等都是近些年合作的作品。相信他們始終會彼此成就,在藝術之路上飛馳向前。
一個優秀音樂作品的創作和完成,不但需要“金牌搭檔”的積極配合,還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付出,尤其是演唱者的高超技藝和無私奉獻,以及在舞臺上的完美演繹和呈現。這也讓向勝想起了在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進行展演的四川清音《竹頌》的表演者——施敏(四川清音市級非遺傳承人,師從程永玲)。在參演前,施敏剛下飛機就收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本該立即返家的她為了音樂作品的順利演出和不辜負觀眾的期望,硬是等了三天,堅持完成了演出。憑著對藝術的敬畏之心,憑著對觀眾無私奉獻的情懷,她強忍著悲痛,用嫻熟大氣的真情演唱贏得了滿堂喝彩。到現在,向勝一想起當時在臺上那聲音清脆婉轉、神情并茂飽含激情演唱的施敏都會感慨不已、欽佩不止。也愈發意識到,一個作品的創作和完成,不是孤軍奮戰,而是群策群力的結果。創作者、表演者、組織者,服裝道具甚至觀眾等,都應成為自己藝術之路上的堅強助力,也只有大家形成合力,才能實現文藝作品價值的最大化。
2023年3月以來,向勝便開始為第十一屆四川·巴中巴人文化藝術節的相關籌備事宜而忙碌起來 ,而他為文化藝術節所創作的音樂作品也提上了日程。

巴中市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為古代巴人的重要聚居區域,也是著名的革命搖籃,川陜革命根據地中心。為開發文化資源,宣傳巴中,促進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當地于2002年4月舉辦了首屆四川·巴中巴人文化藝術節。第五屆巴人文化藝術節演出的大型曲藝情景劇《望紅臺》、第六屆巴人文化藝術節演出的大型民俗音畫《下里巴人》、第七屆巴人文化藝術節演出的歌舞劇《巴山戀歌》、第八屆巴人文化藝術節演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巴河春秋》、第九屆巴人文化藝術節演出的鼓舞《巴人先鋒》、第十屆巴人文化藝術節演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巴山一家親》均為向勝參與創作并統籌完成的成功之作。其中,大型情景曲藝劇《望紅臺》以“堅定的信念,守望的情懷”為核心,選取紅軍長征路上的一個點——苦水臺,通過苦水臺變成甜水臺再變成望紅臺的歷史演繹,藝術地反映出紅軍到來之前人民生活的苦難、紅軍到來時的甘甜、紅軍離開之后的守望,從而彰顯共產黨是人民的主心骨的大主題;歌舞劇《巴山戀歌》通過音樂和舞蹈的完美融合,展示了巴人將天地日月作鼓戰天斗地的精神氣魄,弘揚了巴人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謳歌了川陜革命老區的滄海桑田和發展巨變。大型民俗音畫《下里巴人》以巴文化為元素,以下里巴人的生產生活為內容,緊緊把握獨特的民風民俗民情,藝術地體現巴人淳樸、高潔的人文情懷和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表達下里巴人情暖天地春秋、向善向上向前的精神追求,熱情歌頌平凡而又偉大的勞動人民。向勝在音樂中所表達的意圖和理念非常樸素,即為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闊步前進獻出一份力量。他在文化館工作多年,故而深知文化的雙重屬性,在保證自己作品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努力兼顧其經濟效益的長期性。文化能夠帶動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繁榮也會助力于文化的輝煌。
四川省于2022年3月設立首批戲曲名家工作室。設立戲曲名家工作室是四川省加強文藝人才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于充分發揮四川省高層次藝術人才在藝術創作、人才培養、傳承推廣等方面的帶動作用,打造高水平文藝川軍、繁榮發展四川文藝事業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向勝獲批設立2023年度四川省戲曲名家工作室,相信他會進一步深入實施四川省振興川劇和曲藝工程,發揮戲曲名家專業優勢和傳承示范帶動作用。

近年來,作為中國曲藝之鄉的四川巴中推動群文事業繁榮興盛,四川揚琴《蜀道》等3件作品入圍第十九屆群星獎決賽,歌曲《追夢》獲得了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四川揚琴《黃荊樹》、歌曲《巴山新居我的家》《哈哈響》等一大批作品獲得了四川省群星獎,四川曲藝劇《周永開》獲得2021省藝術基金的扶持,四川揚琴《蜀道》獲得2022年全國群星獎,實現了文化引領發展,唱響了具有地域特色、時代特點的巴山歡歌,展示了巴山兒女奮進新時代、邁步新征程的精神風貌和豪邁情懷。
這其中,作為巴中市高層次人才和文化領軍人才的向勝、秦淵等諸位創作者可謂功不可沒。他們在自己生長和熱愛的土地上始終心系基層,發揮自己的光和熱,而在他們一以貫之的努力和對音樂的熱切厚愛中,相信有更多的人會了解巴中、愛上巴中。而對巴中美的描繪、對四川魂的刻畫,也會一直貫穿在他們的音樂創作中。
(本文圖片由向勝授權使用)
參考文獻
①荀超:《用四川曲藝表現長征 四川揚琴〈守望〉榮獲牡丹獎》,成都:封面新聞,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 1617563796150016837&wfr=spider&for=pc。
②巴中市巴州區人民政府:《四川揚琴〈蜀道〉獲得群星獎》,http://www.bzqzf.gov.cn/zwdt/zwyw/11478784.html。
作者簡介
沈椿桃,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四川省音樂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 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