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下,我國高校鋼琴教育理念在與時俱進,鋼琴課程的教學設置和課程安排上需要更多的突破創新。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外近現代鋼琴作品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技法,探究近現代鋼琴作品學習對于高校鋼琴專業學生的幫助,力圖為高校師生在近現代作品的教學和學習中提供更多的教學方式和學習觀念,倡導國內高校鋼琴教學要更加重視對近現代鋼琴作品的探索和實踐的理念。
〔關鍵詞〕近現代作品;鋼琴教學;卡巴列夫斯基
(一)近現代鋼琴作品的歷史背景
近現代音樂作品的創作時間一般是指從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所產生的作品。中國的近現代音樂創作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語言、習俗及各個方面的傳承和發揚。以中國民族風格的改編曲、中西方作曲技法融合的作曲、傳統器樂音色為基礎的作曲等創作風格的多樣化為發展主流,通過鋼琴表達全新的文化概念,并加以發展進步,就形成了我國近現代作品的基本音樂審美取向。
西方近現代音樂被認為是對舊的藝術思想和技巧的全面創新,從二戰前的調性游移和非調性音樂等藝術類型中產生,到先鋒主義、序列音樂、電子音樂流派以及各種新興藝術現象的大量出現,標志著多元發展的新階段。
(二)近現代鋼琴作品的整體風格特點
1.中國近現代鋼琴作品
中國近現代音樂創作的發展,在精神內涵和思想內容上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具有時代歷史性的特點。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需求提升,音樂形式更加豐富。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下,一部分作曲家在嘗試創作的過程中,始終秉持著弘揚本民族的音樂文化的初心。中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域存在著不同的特點,包括地理環境、生活習性,以及文化習俗等,這些差異在音樂創作中也有著非常鮮明的體現。我國的近現代音樂創作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有許多借鑒西方音樂創作概念的實例。比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就是借鑒了西方的傳統藝術形式康塔塔。西方音樂的歷史演變進程影響了我國的音樂創作,對世界文化的交融互鑒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西方近現代鋼琴作品
20世紀上半葉,帝國主義發動的戰爭使整個世界都動蕩不安、人心恐慌。在作曲家的視野里,他們嘗試用聲音傳達焦慮、不安,甚至是絕望。這些社會影響使得音樂作品不只是具有哲學的、愛國的、民族的甚至是浪漫主義的色彩,還能通過作曲家自身的感受和體會、對創作技法的現代化和對音響純粹想象的效果表現音樂。為了探索出新的聲音形式,作曲家借用了亞洲各國的聲學概念和語言,并對和聲、音高、調式等領域也進行了大膽的革新,比如,不協和和弦的解放、高疊置和弦、十二音音列、微分音音樂、調性的分解和發展、無調性音樂等,都成為近現代音樂領域中富有特色的新概念。
3.近現代鋼琴作品專項訓練
(1)訓練的重要性
近現代作品在和聲寫作、調式韻律、旋律編排、配器等方面和傳統音樂創作存在著很大區別。
近現代鋼琴作品的總體特點體現在對旋律表達上的探索,并產生了經常性不規則的大跳躍;在和聲進行方面,突破了以往和聲三度疊置的框架和功能性發展的邏輯,音響上的不協和程度也逐步加大了;在調式調性方面,近現代音樂作品的調式調性大多變化不斷,這樣的創作特點使得曲目聲部關系復雜,旋律走向難捉摸、調式調性多樣化的新階段。在具備一定曲目積累和學習基礎的情況下,讓高校鋼琴專業的學生學習近現代鋼琴作品能夠培養其多聲部織體的聽辨綜合能力以及調式調性變化的感知能力。
在近現代鋼琴作品創作中,作曲家力求旋律的自然變化,打破節奏整齊劃一的情況。在聲音的表現方面,近現代音樂作品的創作是對現實生活、自然環境等深度體驗后而產生的靈感創造,表現了作曲家強烈的個性和渴望獨立的思想。高校鋼琴教學中如果可以多涉獵近現代作品,就能夠讓學生擴展鋼琴演奏的表現力,使學生手指及全身在鋼琴演奏上的能力提升,挖掘出鋼琴演奏的新方式。
(2)訓練的必要性
基于近現代鋼琴作品的流派豐富、結構自由、和聲多變等特征,相比傳統鋼琴作品的創作會更加復雜。目前國內高校鋼琴專業多年的教學經驗已構成了系統教學體系,且一直以來都是遵循著體系內的教學模式,包括鋼琴教材的選擇,學生的曲目制定等。教學模式的固化容易禁錮學生的多方位思維開發。筆者認為近現代鋼琴作品的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固定思維,開發學生對于鋼琴演奏的發散性思維,提升學生獨立處理曲目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復調性思維。
受國內高校鋼琴專業教學大綱和觀念等多種因素的限制,使得教學上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尤為突出的就是近現代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課程上的涉獵有限,導致了不少近現代鋼琴音樂無法在高校大范圍推廣。師生在挑選作品上,偏向于比較傳統或保守的調性鋼琴音樂。當下高校的鋼琴教學不斷在進行教學改革,越來越多的鋼琴教育工作者在尋找新穎有效的方式進行鋼琴教學,把握鋼琴教學的傳承同時進行創新,突出近現代鋼琴作品的特點,是未來鋼琴教學的發展趨勢。
用審美激發和完善人的天性、本性精神,并以它為核心來培育學生的人格精神和人性美,是完成美育功能、構建美育價值的根本,也是美育育人的終極目標。當今的學校鋼琴老師必須要跳出傳統教育保守的范圍,堅持立德樹人,培養發展的教學理念,讓他們在音樂學習的進程中,進一步地感受到作曲家的創作魅力,掌握國內外各種體系的音樂作品,以及帶有地域特點的音樂作品。
(3)訓練的要點
聽覺訓練的培養是鋼琴專業學生必不可少的學習過程,因為大多數的鋼琴作品都為多聲部旋律。近現代作品旋律不規則,和聲進行復雜,音響色彩上的不協和度增高,調性轉換頻繁,可以要求學生進行作品的分聲部聽辨,準確找出每一聲部的旋律線條后再進行分手練習,熟練后進行聲部合并練習,并且做到合并演奏的同時能夠準確聽辨出每一條旋律聲部的走向。
節拍決定旋律的骨架,讓旋律更富有流動性。把旋律形式從傳統的方整性構造中解放出來,使作品更具有辨識度。在教學中要把握好重音轉移、變化節拍、增加時值和無拍號無小節等四個創作特點。在節奏訓練過程中,學生剛開始學習曲目時應該選用慢速多次練習,把握作品復雜的節奏音型,能夠清晰地辨別節奏的變化后,再進行循序漸進的加速練習來達到訓練目的。
(一)近現代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風格
中國近現代鋼琴音樂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創作手段不同,但在創作上都表現出了一個共性特點,即在音樂旋律方面主要以我國傳統樂曲的音階調式為基點,在音樂構造手段方面則以西洋音樂的曲式構造為貫穿,并以中國傳統民族樂派手法為目的,運用細膩精巧的和聲處理,構成了既具有西方古典主義的和聲結構,又顯現出中國傳統民族色彩的音樂風格。
近現代作品的民族風格包括了作品思想內容的民族化和曲目編創的民族化。
思想內容的民族化:一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沉淀,近現代的中國鋼琴作品展現著中國歷史的進程和民族底蘊,絕大多數鋼琴作品的思想內容中都熔鑄著中國傳統文化力量和民族精神;二是基于西方音樂創作基礎上,汲取有價值的文化,并進行東西方文化的相互兼容,創作出具有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以趙元任的作品為代表,他于1915年創作的鋼琴曲《和諧進行曲》是中國第一支鋼琴曲,在中國音樂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
曲目創編的民族化:一是對民間歌曲素材加以修改,逐漸形成了旋律民族化的特色。例如,王建中根據唐璧光的同名詩歌改編而作的《瀏陽河》等;二是和聲與歌曲調式的民族性特質,各類歌曲中所運用的歌曲調式都非常多樣,以及五音與七音調式的廣泛運用。例如王建中改編的民樂作品《彩云追月》將中國風格的調式運用得淋漓盡致;三是對二胡、古箏、古琴、大鼓等民族樂器音色模仿的民族化,利用鋼琴彈奏的力度、音區、旋律音型等進行對民族樂器的模仿。例如,黎英海依據琵琶曲《夕陽簫鼓》改寫的《春江花月夜》等。我國作曲家長期的探索創作研究,實現了在西方樂器的創作中充分展示了我國民族風格的音樂語言。
(二)近現代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技法
1.曲式結構
近現代中國鋼琴作品的曲式設置主要側重于幾點:隨意性的曲式結構設置、根據音樂形象發展進行曲式變化和傳統藝術形式緊密相連、與中國傳統音樂語言相關的曲式劃分。我國近現代作品長期以來有重視內涵與敘事性發展的寫作習慣,強調作品的風格韻味,創作發展方式不同于西洋共性寫作,即高度模式化的曲式結構編排方式。我國近現代音樂作品一般使用承遞式音樂的發展手段,曲式發展與藝術形式的聯系包括引申、循環、疊奏、合尾和起承轉合等。
2.調式和聲
調式和聲的民族化特質是近代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主要特點。在中國作曲家創作的民族化鋼琴曲中,純五聲調式在旋律與和聲上的運用居多。中國前輩作曲家們在和聲民族性方面進行了諸多大膽嘗試,將自己的和聲創作總體地歸納到民族大小調功能范疇中進行研究,并采取了一些細致、巧妙的和聲運用以減少大小調功能結構和民族調性與語言相互之間的沖突。
3.節奏旋律
我國的傳統樂曲中,“散板”使用得比較廣泛,個性上也比較隨意,作曲家們也發揮了想象進行模仿,通過不規則的節拍設置突出了民族風格。例如,黎英海依據琵琶曲《夕陽簫鼓》改寫的《春江花月夜》的開頭段落中使用了不規則節拍型。我國近現代鋼琴作品中的豐富情感會通過旋律的抑揚頓挫,以及輕重緩急的聲音表現來完成作曲意圖,并且在旋律中會添加裝飾音的運用。例如利用長顫音彈奏模仿竹笛演奏,利用重復和弦形式表現琵琶藝術。
(一)近現代外國鋼琴作品的創作風格
20世紀初的西方,音樂作曲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作曲家們運用各種作曲手法來表達對傳統音樂的反叛以及對音樂技法的再次創新,其表達的新穎意境得到了肯定與發揚。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為代表的一種新興藝術流派——印象派逐漸形成。印象派主義音樂的產生對于西方音樂在世紀交替的發展進程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印象派主義的杰出音樂家代表有德彪西、拉威爾等。
勛伯格、貝爾格、韋伯恩等著名作曲家的音樂中表達了尖銳、鋒利、晦澀的音樂特征,其中以勛伯格的表現主義音樂與其十二音技法為代表。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對音樂的表現力極為關注,他們大膽探索音樂的表達,展現人類的思維本質和挖掘內心的審美能力,注重以人為本的情懷。
新古典主義音樂家的代表人物有普羅科菲耶夫、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新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在浪漫主義時期的創作風格基礎上持續拓寬界限,想要表現的音樂創作思想是嘗試把創作拉回傳統音樂創作思想中,與聽眾拉近距離,并創作出更加真實的音樂。
(二)近現代外國鋼琴作品的創作技法
1.印象派
印象派音樂創作不追求宏大而夸張的曲式結構,而是追求精致而簡單的音樂結構,并立志于擺脫傳統音樂條條框框的結構束縛。音樂中避免采用規律性的節拍旋律,更多地運用了一些多樣化、自由靈活的小節拍音型。節奏韻律上的不規則設計,復節拍、復節奏的運用,使整體創作呈現了虛無縹緲而雅致的音樂風格。創作上更注重音響淡化韻律,雖然極大拓展了調性的范疇,大部分還是植根于大小調式的基底上。因此很多曲子中都顯示出了片段式的、不對稱和不連貫的特征。
印象派代表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中音樂調式及和聲的主要特色在于對傳統鋼琴音響潛力的深入挖掘,有一些比較明顯的寫作特色:(1)傳統音樂中的三大基本音程,即純四度、純五度和小二度的丟失,因此淡化了調性的感覺;(2)半音音級的應用使整體調性不清晰,常常毫無準備地出現轉調情況;(3)加入了五聲音階的應用;(4)大量采用教會調式,體現了神秘、莊重的格調;(5)頻繁運用遠近關系之間的調性變化方式。
2.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音樂在結構上極大程度地精簡濃縮,和聲創作上為無調性音樂布局,無調性主要指音與音之間、和弦與和弦之間缺乏調性感覺的創作手法與音樂類型。節奏上表現出不受小節線約束的特點,似乎專門在體現一種音樂色彩上的錯亂感,給聽眾制造了一種難以理解的節奏模式創作。旋律可以自由地依賴和聲展開,從音樂旋律到各聲部充滿了直白的描述,而且旋律在琴鍵上跨越很大,表現出了不可捉摸的,或搖曳不定的現象。表現主義代表作曲家勛伯格的《三首鋼琴小品》op.11的第一首,整曲共64小節,其中的23小節既有插部又有展開部。十二音序列基本完整和一致,作品依舊采用奏鳴曲式,其內容完整豐富,但篇幅卻是大大縮減。
3.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對古典音樂形式的借鑒和發展最大的表現在于保留其古典主義的曲式邏輯思維。作曲家常使用傳統的復調方法進行創作,在樂曲中運用了大量聲部走向,和聲上則勇于突破傳統,注重于每一種音的獨立運用,傾向于兩只手同時在不同的調性上加以彈奏。旋律在新古典主義音樂中具有突出地位,這樣的創作方法明顯區分于機械運動性的旋律,同時賦予了鮮明的現代和聲。
1.作曲家簡介
德米特里·鮑里索維奇·卡巴列夫斯基(1904—1987)是20世紀著名的作曲家、鋼琴演奏家、音樂活動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出生于圣彼得堡,畢業于莫斯科音樂學院,主修作曲及鋼琴,1932年留校后擔任教職工作。他的音樂創作充分汲取關乎國家及人民社會生活的素材,將本民族的音樂進行了提煉與創新,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創作特征。
他的創作生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 1930年以前的求學階段,即創作初期,這一時期的作品尤為嚴謹傳統,該時期的主要作品有:《三首鋼琴前奏曲》op.1,《F 大調第一鋼琴奏鳴曲》op.6等。第二時期是1930—1950年多產的時期,已經基本形成個人的創作風格,代表作品有:以俄羅斯民歌為主題創作的《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op.38,《F大調第三鋼琴奏鳴曲》op.46等。第三時期是他開始進行音樂教育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音樂作品有:《春季運動會與舞曲》op.81,鋼琴小品集《孩子們的夢》op.88等。
2.作品介紹
《F大調第三鋼琴奏鳴曲》op.46創作于1946年,該時期處于卡巴列夫斯基創作生涯的多產階段,該作品也是他所作的三首鋼琴奏鳴曲中流傳度較高的其中之一。這首作品的創作時期剛好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使得國家人民都損失慘重,國民百姓的苦難傷痛深深地刺痛了作曲家,該曲表現了人民自強不息、臨危不懼的抗戰精神。作品中運用了獨特且富有個性的和聲織體,音樂整體情緒積極向上,融入了各具特點的主題風格,結合了大量抒情性、歌唱性的民族音樂和舞蹈元素,在戰后給予了人民強大的精神動力。

該作品有三個樂章,屬于古典主義奏鳴曲曲式結構,劃分為典型的傳統奏鳴曲快、慢、快的樂章結構,伴奏織體簡單明了。該作品也加入了現代音樂元素,作品和聲復雜,節奏多變,音響效果具有極強的聽覺沖擊力。在和聲、調性、節奏、對位等方面明顯區別于古典時期的創作,追求不和諧的和聲、自由的調性、不規則的節奏等具有突出特點的表現手法。
3.教學要點
該曲目和聲色彩豐富,調性體系變化自由、主題風格多變、音樂形象對比明確,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對近現代作品音樂審美和演奏能力。
在提高音樂作品的聲部理解上,本作品在保持了協和的三度疊置和弦的基礎上,添加了不協和的二度疊置和弦,以及半音化的和弦進行,大量使用外音等手法來描繪需要的音樂色彩,模糊和聲屬性、強化不協和的音響效果,豐富了旋律線條的層次感。這樣的聲部設計能夠使學生在彈奏過程中充分鍛煉手腦配合度,培養多聲部聽覺能力;在掌握曲式的理論知識上,卡巴列夫斯基《第三鋼琴奏鳴曲》op.46在調性方面極具卡巴列夫斯基的個性特點,使用了大量的現代創作手法,調式自由多變的特點尤為突出,增加了不協和的音響效果。卡巴列夫斯基的奏鳴曲在創作手法上獨具一格,能夠在學生長期的學習累積過程中更新作曲理論知識,加深對近現代作品的理解;在音樂形象的把握上,卡巴列夫斯基在《第三鋼琴奏鳴曲》op.46的創作中融合了多種音樂風格元素,最具有特點的分別是歌唱性、舞曲性和進行曲這三種音樂風格。作曲家極其重視音樂與生活的聯系,提出將音樂與生活日常化緊密聯系,并應用于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作曲理念更容易激發學生對鋼琴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生通過生活實踐來理解和感知音樂。
近現代鋼琴作品的教學,是在傳統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與創新的。對鋼琴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近現代音樂作品是培養聽覺感知、復調思維、節奏把握和音樂形象的有效提升途徑。對鋼琴專業的教師來說,高校鋼琴教學需要不斷突破現有的教育體系,應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高校鋼琴教學改革,跳出傳統教學的舒適圈,擴展高校鋼琴教學選材,以培養學生演奏技巧和音樂修養為最終目的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①姜譚明月:《中國紅色題材鋼琴曲作品特征初探》,北方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
②楊青知:《印象主義音樂與德彪西的鋼琴作品》,《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③毛曉驊:《印象派之源——前輩作曲家對德彪西印象派創作技法的影響》,《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年,第1期。
④徐夢婉:《論“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在“表現主義”音樂實踐中的嬗變——以勛伯格的創作為例》,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⑤肖煜:《卡巴列夫斯基〈F大調第三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點與演奏詮釋》,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
⑥劉蕓:《卡巴列夫斯基對中國鋼琴文化發展的影響》,《音樂研究》,2008年,第12期。
本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華師范大學的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立項項目“基于特質評估的高校鋼琴教學訓練方法適應性研究”(項目編號:CJF2106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蔣啟辰,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鋼琴演奏與教學。
責任編輯 任麗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