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賢明
1962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金屬切削機床及工藝專業。
畢業后一直在機械工業部機械科學研究院及下屬鄭州機械研究所、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系統分析研究所從事機械強度與振動、地面試驗設備、加速器研究。從1982年開始從事科技預測、科技戰略與規劃、產業政策和戰略研究,負責國家先進制造技術、裝備制造戰略研究,參與《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規劃研究制定。
歷任所長、副院長,現任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職業教育指導咨詢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制造強省建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當前,我國正處在制造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綜合實力進入制造強國行列”是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第一階段目標,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目前,距實現這一目標只有三年了。時間緊,任務重,建議在全國實施制造強國三年攻堅戰,推動中國制造業向中高端挺進。
制造強國三年攻堅戰的總目標是:經過三年努力,使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卡脖子”短板問題得到明顯緩解。重要基礎產品研發獲得顯著成果,能夠滿足重點產業的基本需求。培育出一批世界領先產業和世界級產業集群。培育出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專精特新世界冠軍企業。大部分規上企業開展了數字化轉型技術改造,數字化網絡化制造在全國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到2025年,中國邁入世界制造強國行列。
制造強國建設近十年發展現狀
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逼近德日第二陣列。十年來,中國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制造強國的差距逐漸縮小,2021年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逼近德日第二陣列,我國制造強國發展進程加速推進。
2012年至2021年,我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相對值與美國差距由68.04縮小至56.48,與德國差距由22.01縮小至8.79,與日本差距由31.98縮小至2.21。
中國制造業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增加值超過美德日三國之和。2012年至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31.40萬億元,連續12年位居世界首位;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2.30%提高到30.32%,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位居首位;連續多年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制造業出口占全球比重由15.52%提升至19.51%。
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到4.866萬億美元,超過美德日三國之和的4.441萬億美元(2021年美國、德國、日本的制造業增加值分別為2.6447萬億美元、1.024萬億美元、0.7723萬億美元)。與全球制造強國相較,我國具有絕對的制造業規模領先優勢,是保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塑造全球競爭韌性優勢的基礎。
制造業結構不斷優化,部分重點領域正逐步形成全球領先優勢。2012年至2021年,全球500強中我國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占全球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自8.49%連年增長至21.33%,制造業的全球布局能力明顯增強;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比重始終穩定在32%以上;基礎產業增加值占全球基礎產業增加值比重繼2020年回升后再次提高。
我國制造業部分重點領域正逐步形成全球領先優勢,重稀土材料及冶煉工藝、新能源汽車和高性能動力電池、軌道交通裝備、超(特)高壓輸變電裝備、大型水力發電裝備、光伏發電設備六大領域成長為具有全球領先優勢的產業;移動通信設備(5G)、北斗導航系統兩大領域全球相對優勢逐年增強;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兩大領域全球潛在優勢加速培育。
中國擁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和“專精特新”世界冠軍企業。2022年最新發布的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我國制造業企業有45家入圍,比2018年(35家)增加了10家,比美國少10家,位居世界第二。其中一些發展迅速的民營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小米均入圍500強,引人注目。這些500強企業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和技術輸出能力,以及產品和資本輸出能力,在世界上擁有一定話語權。
我國中小制造企業創業創新十分活躍,專業化水平持續提升。目前全國已有7萬多家“專精特新”企業、9000多家“小巨人”企業、1100家單項冠軍企業。
制造業高效、智能、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2012年至2021年,我國制造業擁有國際知名品牌數從6個快速提升到18個,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從1.94萬美元/人(現價美元)增長到4.05萬美元/人(現價美元),增長能力全球首位;2021年我國單位能耗的制造業增加值為6.35美元/千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57.36%,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兩化融合發展指數值由2012年的59.07提升到2021年的96.60,實現了連續十年的持續增長,推動智能制造引領我國制造業生產模式深刻變革。
制造強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創新投入和產出“雙下降”,企業利潤有待提高。
2021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44%,比上年提高0.03個百分點。2021年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為1.46%,較2020年的1.54%降低了0.08%,同時遠低于制造強國3%以上的水平。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升的同時,作為科技創新主戰場的制造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在降低,值得引起高度重視。與此同時,2021年我國單位制造業增加值的全球發明專利授權量為6.59項/億元,較2020年的7.7項/億元降低了1.11項/億元,2021年我國制造業創新投入和產出指標出現了十年來的首次“雙降”。此外,2021年我國制造業銷售利潤率僅為4.98%,較2020年的5.22%降低了0.24%。制造業企業利潤偏低,創新投入動力不足,科技投入的產出效率不高,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成果不多,創新體系亟待完善。
第二,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基礎薄弱問題仍然突出。
近年來,我國通過推進產業基礎再造,使制造業基礎薄弱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然而,在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航空發動機、操作系統和工業軟件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存在“卡脖子”隱患的局面依然嚴峻。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員會2021年發布的《產業基礎創新發展目錄》顯示,在26個重點領域中,對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影響大的基礎產品共有1456項存在薄弱環節。其中國內空白、依賴進口占29.4%,已開發但質量性能不能滿足需要的占44.1%,已開發成功但未產業化的占26.5%。由此可見,產業基礎再造任務依然繁重,必須實施重點突破。
第三,世界領先產業為數不多,長板中仍然存在短板。
當前我國制造業涌現出了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輸變電裝備、紡織、家電等世界領先或先進產業。此外,在細分領域也出現了如光伏發電設備、重稀土材料及冶煉工藝、超硬材料及制品等一批對國際市場有控制力、在技術上有引領力、具有一定反制能力的優勢產業。但總體看,我國制造業的優勢產業還不夠多、不夠強,在優勢產業的某些環節還存在短板。如光伏逆變器用IGBT、DSP、MCU芯片,隧道掘進機用大直徑主軸承、驅動減速機、大排量液壓泵和馬達,水力發電設備的高水頭大容量水電機組、大型可變速抽水蓄能機組、石化裝備低密度聚乙烯裝置超高壓反應釜、壓縮機、供料泵、控制閥等零部件/元器件嚴重依賴進口。
制造強國建設三年攻堅重點
第一,打造世界領先產業和世界級產業集群。
培育世界領先產業。鞏固已有優勢產業的世界先進或領先地位,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對優勢產業進行持續政策傾斜,保持行業國際引領。促進重點產業高端化發展,培育更多世界領先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確立新優勢。著重解決優勢產業中存在的短板,聚焦關鍵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及裝備、工業基礎軟件、產業技術基礎等方面的薄弱環節開展攻關,保障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到2025年打造出12個世界領先產業。
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支持各地區集中資源,打造10個世界級產業集群。這些集群擁有全球市場占有率處于前三的優勢產業,擁有世界先進的標志性產品和技術,擁有對全球市場有控制力和技術引領力的大企業,擁有一批身懷絕技的專精特新冠軍企業,擁有安全可控的產業鏈,擁有功能健全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共享制造設施。
培育更多更強的優質企業。支持各行業、各地區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這些企業在國際上具有技術引領能力、產品定義能力、產業鏈關鍵節點掌控能力和資本輸出能力。完善產業鏈生態建設,由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保障供應鏈安全。
第二,深入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推進關鍵基礎領域自主創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一規劃部署,大力支持28納米芯片及制造裝備、民用航空發動機、工業軟件和操作系統,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等關鍵基礎領域的自主創新,確保到2025年取得成果。
選擇重點基礎產品實施產業鏈“鏈式突破”。優先選擇《產業基礎創新發展目錄》中所列“已開發但質量性能不能滿足需要”和“已開發成功但未產業化”的重要基礎產品,采取“鏈式推進”方式組織攻關,使得三年內能夠滿足重點產業的基本需求。
培育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支持各行業、各地區大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到2025年在全國培育出1000家基礎領域世界冠軍企業。財政部、工信部聯合實施的100億元“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獎補資金”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建議擴大規模接續支持,并不斷優化支持方式。
第三,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加大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投資力度。強化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通過央行設備購置與更新改造貸款等方式,加強項目融資保障。引導銀行、投資機構擴大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規模,加快啟動企業專項債,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支持企業開展大規模技術改造。
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會遇到很大困難,必須想方設法為他們幫扶解困。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細化細分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解決方案,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裝備和軟件。支持龍頭企業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
研發數字化智能化重大技術裝備。重大技術裝備是國之重器。必須加快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提升一批存量裝備,升級換代一批新型裝備,原創發展一批前沿裝備。加快推動國產智能裝備的應用。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補齊短板弱項,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本文第二作者為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高工古依莎娜,第三作者為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師楊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