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在數字經濟大發展的風口下,傳統港口業務與供應鏈金融融合發展具有無限的商機和廣闊的空間,助推港產城深度融合,使城市邁上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受到這幾年內部經濟發展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中國的外貿業、航運業面臨著更大的下行壓力,中國港口的規模擴張已經到達了天花板,轉型迫在眉睫。中國港口業也在通過兩條道路積極轉型:
第一,順應第5次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向,中國加速布局海外港口,在南亞的漢班托塔港、瓜達爾港,在中東非洲地區的吉布提港、沃爾維斯灣港等地區,中國分別通過收購、參股、控股等多種形式,與海外港口進行合作,加速海外布局。
第二,對于國內港口,就是要盡快增加港口服務和業務收入的多元化,布局貿易、金融、結算等高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使港口業務從前20年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實現港口的“高質量發展”,加快由傳統物流貨運港向現代金融結算港的轉型升級。
從港口看供應鏈金融
最近幾年供應鏈金融成為了一個熱詞,那么什么是供應鏈金融?
從資產負債表來看,傳統的銀行融資主要都是圍繞固定資產來進行的,通過包括住宅、廠房、土地、機器設備等這些所謂“硬資產”的抵押來進行授信的。但是在企業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端,還有一塊非常龐大的資產,那就是以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存貨為主的流動資產,尤其對于一些輕資產的科技型、貿易型企業,流動資產所占企業資產的比重更大。在傳統的銀行融資模式下,很難針對這部分流動資產授信,導致龐大的企業流動資產無法為企業帶來生產經營所需要的現金流。而供應鏈金融就是專門針對這部分流動資產而設計出的金融模式,從而幫助企業盤活這部分體量巨大的流動資產,讓這些沉睡的資產,為企業創造出源源不斷的現金血液。
針對不同的流動資產,可以設計出不同的供應鏈金融產品,從而形成供應鏈金融的不同分類,主要有針對應收賬款的融資(保理、應收賬款質押等)、針對存貨的融資(存貨質押等)、針對預付賬款的融資(保兌倉業務等)。而針對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的融資都屬于基于債權的融資,針對存貨的融資屬于基于貨權的融資,所以從廣義上來講,筆者把供應鏈金融劃分為基于債權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和基于貨權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兩大類。
對于港口來講,由于自身就經營著大量貨品的倉儲物流業務,基于貨權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就是港口天然的業務場景。所以港口產業鏈升級的方向,就是從單純的貨運物流向包括貿易、金融、結算等在內的綜合服務轉型,尤其是基于貨權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將是港口未來業務重要的轉型方向和新的利潤增長點。
港口轉型升級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實現“港產城”的深度融合,建設“前港、中區、后城”發展模式,發揮港口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整合優勢,實現“船、港、城、產、供、銷”一體化運營,推動港產城融合長足發展,最終實現港口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城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大宗商品供應鏈創新生態系統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貿易國,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生產國和進口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天然橡膠、精煉銅、大豆、鋁土礦進口國和第二大原油進口國,但中國對于大宗商品還缺少定價權。因此,構建數字貨幣應用下的多層次商品市場體系,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與結算權,成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由之路。
為進一步推進多層次商品市場體系建設,寧波保稅區跨境供應鏈管理與結算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探索以“含權供應鏈金融”模式為核心的“大宗商品供應鏈創新生態系統”,解決傳統業務中的兩大核心痛點:貨品損毀及重復質押風險、價格下跌及客戶棄貨風險。
同時,可以廣州為試點探索成立數字人民幣定價交易結算中心。
從廈門、張家港等地的發展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貢獻:提升產業帶動能力,增強資源聚集能力,補足轉型升級能力,強化創新發展能力。廣州在制造業、航運和貿易領域已經具備堅實的發展基礎,擁有進一步轉型升級的條件,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的建設,則有助于補齊廣州在現代服務業方面的發展短板,從而助力廣州經濟的整體轉型升級。
因此,廣州市可從統籌全市經濟戰略轉型發展的角度出發,采取“政府搭臺、市場運作、規范管理、科學發展”的原則,建設“廣州貨權e鏈綜合數字金融服務平臺”和“廣州大宗商品現貨交易結算平臺”,將廣州市的產業優勢、港口優勢,轉化成為包括金融科技、風險管理、數字物流等在內的綜合性現代服務業優勢,將廣州打造成為RCEP數字貿易人民幣定價交易結算中心,從而推動廣州社會經濟的整體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
具體來看,鑒于非洲在大宗商品方面的資源優勢、價格優勢以及與中非友好關系,廣州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可重點聯合中檢集團、中遠集團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南非德班等地設立海外監管倉,實現中國檢驗標準和中國倉儲監管,解決傳統中非貿易中貨品質量和貨品安全方面的痛點,從而將廣州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的交易、交割業務延伸到海外。在非洲海外監管倉運營成熟后,可將這一模式進一步復制到南美洲、大洋洲等大宗商品原料主產區,從而實現廣州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交易交割網絡的全球布局。
這一模式在廣州運營成熟后,可進一步復制到全國其他主要港口,如大連港、唐山港、天津港、青島港、日照港、上海港、廈門港、深圳港、防城港等地,打造成大宗商品場外交易與供應鏈管理集群,每年可實現8000億元至10000億元的交易資金量,交收金額2000億元至3000億元,實現產業優勢與規模效益,從而產生較強的行業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