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經濟的特征與規律,既體現著經濟發展在大國的一般性與特殊性,又呈現出大國發展在經濟方面的歷時性與共時性。作為典型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經濟表現出明顯的大國經濟特征并具有自身特色,而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遵循并體現著大國經濟的發展規律。當前,面對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深入探討大國經濟既是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種重大風險挑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梳理大國經濟的相關理論,其理論演進清晰。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市場范圍”假說和新古典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規模報酬”假說,成為大國經濟研究最早思想淵源;發展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和霍利斯·錢納里提出的大國效應、經濟結構和發展格局等問題,成為大國經濟研究的直接理論來源;中國經濟學家明確提出大國經濟發展問題的主題,對大國經濟發展特征、優勢、模式和格局問題,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大國經濟發展道路和核心原理的研究,構建了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邏輯體系,同時拓展了發展經濟學。
概括大國經濟的典型實踐,其實踐經驗明確。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如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堅持市場經濟、堅持對外開放、堅持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積累,同時不斷推進社會、政治制度的規范化、標準化,這是其經濟發展和應對各種危機的重要基礎。從蘇聯的發展來看,計劃經濟和政府滲透性干預的發展路徑可快速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但也導致在其后很難進行經濟轉型升級,而全面否定計劃經濟和國有經濟、徹底模仿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諸多負面結果則充分表明,西方自由市場體系和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絕非大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唯一或必然路徑。
大國經濟的理論與實踐為中國提供了重要啟示與借鑒。我們應將國家規模因素納入經濟發展問題研究,在揭示不同規模國家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機理和超大規模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性機理的基礎上,概括提煉大國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征和中國特色,進而從特征與特色出發,利用大國效應的積極影響,持續發揮和培育大國經濟發展優勢,并且利用相關優勢合理地選擇經濟發展戰略。
首先,理解大國經濟的多重特征。一是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規模龐大,而且這些要素稟賦具有異質性,所以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勞動力需求、技術需求和產業發展需求;二是國內需求和市場規模龐大,而且消費需求和國內市場具有差異性,進而形成多元性和多層次結構;三是需要建立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和區域布局,因而在工業化初期就較快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轉變;四是需要建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體系,形成規模龐大的投資需求,因而引致較高的積累和儲蓄水平;五是以國內需求和國內市場為主體,形成外貿依存度比較低的發展格局,因而承受外部經濟沖擊的能力較強;六是區域經濟和城鄉經濟發展差異比較明顯,容易出現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因而特別需要重視經濟協調發展。
其次,把握大國經濟的優勢與挑戰。大國經濟的獨特性決定了其具有特殊優勢,但這僅是一般的理論邏輯,在現實中還存在如何實現優勢、發揮優勢效應、更好利用優勢的挑戰。總體上看,一方面,大國經濟具有資源供給充裕、市場規模龐大、產業體系完整和經濟穩定韌性等發展優勢;另一方面,大國經濟也存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經濟發展模式轉換等挑戰,同時會出現制約發展速度和質量的體制性和結構性問題。
最后,構建大國經濟的發展格局。大國經濟發展格局與大國經濟特征及大國經濟優勢之間存在必然的邏輯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系客觀上早有調整的要求。這是我們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首要考慮。” 從社會總供需動態平衡的視角看,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獨特優勢在于,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為基礎,一方面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內需擴大,另一方面通過立足需求規模擴張和檔次提升,持續優化社會總供給。
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和超過121萬億元人民幣的國內生產總值,超大規模經濟體的比較優勢十分明顯,中國經濟在高基數上的持續穩定增長以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戰略目標的扎實推進,還將催生更大規模、更加多元的內需市場,在促進民富與國強深度融合的基礎上,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注入更多內生動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本期特別策劃聚焦“大國經濟的核心特征與發展規律”,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