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摘要:高職院校診改應達到自主性、全覆蓋、校本化、常態化、智能化和上升性的狀態。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建設”思維與“診改”思維拉扯的認識困境、目標確認與傳遞弱化的起點困境、標準關聯性與可測性偏離的標尺困境、質量改進螺旋形似神非的運行困境、激勵機制與質量文化乏力的引擎困境、信息化平臺建設進程與智能化水平滯后的支撐困境。為突破現實困境,高職院校需要加強系統學習培訓,牢固樹立診改思維,建立目標標準確認和傳導機制,科學打造兩鏈體系,完善螺旋診改運行機制,開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診改,培育需求導向的自主質量文化,建立關聯性考核激勵機制,系統推進信息化建設,增強平臺的智能化水平。
關鍵詞:高職院校;診斷與改進;目標;標準;質量改進螺旋;質量文化;激勵機制;信息化平臺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4-0053-08
2015年,教育部先后印發《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2017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通知》,高職院校診改全面推進。診改實施以來,相關研究成果劇增,但大多聚焦診改政策解讀和審視并據此探討診改策略,對高職院校診改過程中的現實問題關注不夠,難以指導高職院校的診改實踐。本文從診改的應然狀態切入,基于實踐剖析高職院校診改各環節的現實困境并提出針對性的突破路徑,以期高職院校診改全面突圍。
一、高職院校診改的應然狀態
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高職院校診改的目標是促進高職院校構建網絡化、全覆蓋、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實現教學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根據“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主體責任從以外部保障為主變為以內部保證為主,建立學校自主診改、主管(辦)部門協同改進的全社會質量共治機制和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層面的診改機制,變階段回顧總結為實時監控預警,變脈沖式激勵為常態化改進。由此,要實現診改理想愿景,高職院校診改應達到自主性、全覆蓋、校本化、常態化、智能化和上升性的狀態。
(一)自主性
診改與傳統評估的根本差異在于,質量“主體”從他方轉向自身,“目的”從證明變為改進[1]。高職院校通過構建“五縱五橫一平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通過目標鏈和標準鏈的打造、動靜兩個螺旋疊加構成的“8字質量改進螺旋”(見圖1)的建立和運行,對照目標和標準,依托信息化平臺,自主對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質量進行實時監測、預警、診斷和改進,學校、專業團隊、課程團隊、教師和學生成為各自層面的質量保證主體。因此,診改的核心理念即質量歸根到底要靠自身保證[2]。
(二)常態化
與評估相比,診改體現了從一次性達標到持續改進的質量管理手段轉換[3]。高職院校診改不是階段性項目建設和驗收,而是以診改思維持續推進建設和發展,是一種常態化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橫向五層面、縱向五系統都遵循事前—事中—事后診改流程,確立發展目標,制定對標標準,以“8字質量改進螺旋”為基本單元,以信息化平臺為支撐,各責任主體對標找差,進行自我常態糾偏與階段診改,實現辦學質量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4],從而建立常態化自主診改運行機制。
(三)全覆蓋
高職院校診改是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全覆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橫向覆蓋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五層面,縱向囊括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建設、支持服務、監督控制質量管理五系統涉及的所有二級學院和職能部門,實現全要素、網絡化、全員診改;同時,通過“8字質量改進螺旋”進行小周期動態調整和大周期靜態改進,實現全過程全方位診改。
(四)校本化
《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復核工作指引(試行)》提出了“尊重校本特色:堅持一校一策,尊重學校的歷史文化和辦學自主權”的基本原則。高職院校診改的起點在于立足校情制定契合學校實際和發展需求的目標鏈和標準鏈,針對學校發展側重點與短板,設計診改的主要質量控制點,以求揚長補短。因此,立足校本應是診改的出發點[5],全面覆蓋、實時共享的校本化數據平臺則是診改的支撐[6]。在建立和運行“8字質量改進螺旋”的過程中,需要制定彰顯學校特色的制度機制,在各診改環節采取符合校情、具有校本特色的措施,跳出千篇一律的診改模板,才能真正發揮診改的作用。
(五)智能化
高職院校診改依托信息化平臺,能對發展目標和標準進行自動化分解,層層傳導至專業、課程,形成教師和學生的可選任務清單,保證工作任務落實到人;同時,平臺能進行數據源頭實時采集、開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分析,形成各層面質量領域的數據畫像,立體形象地呈現學校人才培養狀態;通過設置指標閾值,信息化平臺能對人才培養狀態進行監測和預警,實時向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等有關方推送預警信息,保證常態化糾偏和及時性診改。
(六)上升性
高職院校診改依托學校診改平臺和質量診斷與分析系統,運行大小周期并行、動靜雙螺旋并進的“8字質量改進螺旋”。通過常態糾偏和周期診改,形成診改結論,對照目標和標準查找問題,分析成因,總結經驗成果,采取改進措施,未達標事項納入新一輪診改周期,旨在實現目標和標準的不斷優化和提高,并為新一輪診改提質增效提供成果經驗的積累,既保證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持續完善,更確保人才培養質量螺旋式上升。
二、高職院校診改的實然困境
筆者研讀了抽樣的教育部和省級診改試點高職院校的診改工作實施方案、發展規劃、制度標準、診改運行制度、自我診改總結報告和校本診改平臺資料,并結合所在學校診改實施現狀及現場復核專家組意見,發現高職院校診改存在以下困境。
(一)認識困境:“建設”思維與“診改”思維的拉扯
高職院校的“項目”情結、“建設”思維、對診改復核持有的觀望態度,折射出診改思維的缺乏,從根本上影響診改系統的建設和運行。
一是“項目”情結嚴重。對診改理念認識不到位,以“項目”思維推進診改工作,即把診改作為建設項目加以實施,沒有樹立診改的常態化意識。不少職業院校忙于在管理部門之間“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將診改變成了“迎評促建”,把診改目的異化為“通過復核”[7]。
二是“建設”思維濃厚。一些高職院校自我診改總結報告和現場匯報重點闡述學校的建設發展成效,對兩鏈打造、體系運行、診改過程、信息化平臺建設與運行、引擎驅動等診改要素和環節缺乏應有的重視。由此可見,以“示范?!薄皟炠|校”建設思維推進診改工作的習慣根深蒂固。
三是對診改內涵認識不足。對診改政策的全面理解、準確把握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對診改的認識存在上熱、中溫、下冷的不平衡現象,尤其是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層面的認識最為薄弱,二級學院、職能部門和教職工對常規工作和重點工作的重視遠超過診改工作。
(二)起點困境:目標確認與傳遞的弱化
目標是標準制定的主要依據,是“8字質量改進螺旋”的邏輯起點,是診改動力產生的源頭[8]。在診改起點上,高職院校深陷發展目標確立與確認、傳遞與承接弱化的困境。
一是發展目標有確立沒有確認。一些高職院校多次隨意調整發展目標定位,造成發展目標的漂移,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和教師對學校發展目標、建設標準認識模糊,對發展目標的確立和變更的緣由、過程缺乏了解,對目標調整的關聯性、邏輯性、適時性不甚清楚,導致學校上下難以就發展目標達成共識,更難認同和內化發展目標。因此,如何解決規劃目標的確立、調整和確認之間的困境,是高職院校在快速發展時代面臨的共性問題。
二是目標縱橫傳遞層層弱化。橫向上,發展目標在學校、院系、教師、輔導員、學生各層面傳遞的有效性層層衰減,存在明顯弱化現象;各層面目標與上級目標對接不精準,下層級目標未承接上層級規劃分解的目標,上層級指標未能在下層級規劃中得到充分體現,致使五層面目標鏈不夠完整;目標任務分解智能化程度偏低,未形成菜單式可選任務清單,導致教師和學生個體缺乏個性化、專業化、多樣化發展指標??v向上,學校規劃目標傳導至院系或職能部門不到位,子規劃目標與學??傄巹澞繕藢硬粔?,導致“五縱”系統目標體系不夠完整。目標鏈不完整最終導致診改實施效果層層遞減。因此,如何強化目標傳導效果,打造縱向貫通、橫向融通、上下銜接、左右呼應、相互支撐的目標鏈是高職院校診改面臨的又一大困境。
三是目標分層分類體系不明晰。某些高職院校專業、課程建設未分層分類地建立目標體系,僅建立學校內部的分層目標,將專業和課程限定在狹小視域內,未對全校每個專業、每門課程進行發展目標定位,造成專業和課程建設目標的迷失、低階和混亂。有的高職院校未制定學生工作專項規劃,輔導員、班導師建設目標缺失,成為診改的薄弱環節。
(三)標尺困境:標準關聯性與可測性的偏離
標準是衡量目標的標尺,是目標的具象體現,也是目標本質特性的顯現[9]。然而,高職院校各層面標準與其目標的關聯性偏低,體系不完整,可檢測性偏弱,影響了目標的達成與診改運行效果。
一是標準與目標的關聯度不高。對應五層面目標體系制定的標準體系存在缺失,尤其是專業和課程標準與目標未完全對應。某些標準與建設目標關聯度較低,未能較好體現建設目標的內涵,各層級標準對應的質控點既未突出共性、又未彰顯個性的發展目標,標準和質量控制點契合度不高,導致診改監測預警不便捷。
二是標準體系不夠完整。標準鏈中的制度標準、質量標準、工作標準不健全,某些具體層面的診改運行制度嚴重缺失,制度化、標準化、流程化、清單化的質量控制機制不完善,標準分層分類不清晰。專業和課程層面,僅有專業、課程建設標準,專業運行標準和課程教學標準缺失,且未能對接并融入國家、省級標準。教師和學生層面,僅有個體發展標準,教師和學生整體標準、輔導員發展標準缺位。標準傳導機制不健全,標準傳遞效果邊際遞減,標準鏈末端弱化嚴重,未形成左右呼應的分級承接標準體系。
三是標準可檢測性偏弱。有些層面標準繁雜,指標過多,質量控制點不明確,難以傳遞和內化實施;有些層面標準維度偏少,難以體現建設內涵和質量要求。標準設置定性描述過多,缺乏具體、可測的量化指標。
(四)運行困境:質量改進螺旋的形似神非
五層面“8字質量改進螺旋”建設的科學性、覆蓋面、可行性、實施情況及成效是職業院校診改復核的關鍵內容[10]。相較于目標鏈和標準鏈打造以及信息化平臺建設,螺旋的建立是診改進一步深化的難點和重點[11]。高職院校各層面都提出了“8字質量改進螺旋”思路,但并未真正理解其精神和實質,未體現診改的本質和要義,更沒有真正落實到每項工作的診改過程中。
一是診改螺旋不明顯,診改內涵虛化。動態小螺旋的實時監測、預警和調整環節明顯弱化,監測預警體系未充分發揮作用,靜態大螺旋的激勵、學習、創新、改進等環節缺乏實質性、校本化的內涵和措施,應付痕跡明顯。診改生成的結果和目標關聯度不高,工作計劃對診改工作的核心要素聚焦不夠。沒有基于建設基礎與發展目標間的差距確定診改內容和重點,以科學設計質控點、設置預警值;診斷結論并不是依據信息系統數據分析而獲得,而是人為地習慣性、定性找問題和階段性總結工作,導致診改螺旋建設和運行狀態較差,后診后改,對標性和及時性不足。
二是自我診改制度和機制不健全。五層面診改運行制度對診改主體及其職責、診改流程、診改周期、診改結果運用、激勵與問責等并未明確,未建立目標修正機制。教師和學生層面的診改運行機制尤其薄弱,學生管理隊伍對學生診改研究內化不夠,對學生自我診改指導不到位,學生個人診改較為敷衍。某些院校1年小周期、3年大周期的課程和學生診改周期違背了課程教學循環和學生成長周期規律。
三是診改尚未實現全覆蓋。橫向上,課程、教師、學生層面的覆蓋度和參與度都偏低;專業和課程層面,大多高職院校僅建立了專業和課程建設目標鏈、標準鏈和診改螺旋,而專業建設運行診改體系和課程教學診改體系幾乎未建立;教師和學生層面缺乏專項整體規劃和診改,僅有教師和學生個體診改??v向上,“五縱”系統的診改基本尚未提及,導致各高職院校診改普遍存在“重五橫、輕五縱”的現象[12],嚴重影響了內部質量管理系統的構建和運行。
(五)引擎困境:激勵機制與質量文化的乏力
考核激勵機制和質量文化是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兩大引擎,是凝聚質量共識、養成質量觀念的長效內驅力,但二者對內部質量的驅動效應并不強勁。
一是考核激勵機制與診改結合度不高。大多高職院校與診改相關的目標績效考核指標偏少、占比較低,與二級單位年度工作計劃匹配度較低;定性考核權重較高,難以客觀體現質量差異。對診改過程的考核關注不夠,診改結果未得到充分使用,與績效分配、評先評優等事項關聯度不大。
二是質量文化培育滯后。質量文化是診改變被動為主動、常態化運行、形成質量保障內生動力的關鍵。然而,大多高職院校質量文化并未形成,在師生員工中未達成廣泛共識并得以內化實施;質量意識淡薄,質量理念落后,特色不突出,對培育打造什么樣的質量文化缺乏方向性認識。因此,高職院校要形成在競爭中生存、在拼搏中前行的現代質量文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六)支撐困境:信息化平臺建設進程與智能化水平的滯后
信息化平臺是支撐診改實施的關鍵性技術手段,其建設進程和智能化水平直接影響診改的運行過程和效果??傮w而言,高職院校信息化平臺存在以下共性問題。
一是頂層設計缺乏系統性。信息化建設缺乏整體和長遠規劃,建設理念落后,建設思路不清晰,功能和技術并未基于診改進行科學設計;頂層設計停留在項目性層面,促進信息化水平整體提升的能力和持續推進的力度較弱;平臺建設速度滯后于規劃進度,難以緊跟信息技術升級的步伐。
二是智能化水平偏低。相關數據源頭、實時采集較弱,靜態數據呈現過多,實時預警、監測功能發揮不充分,不能有效支撐五層面的常態化診改;信息孤島未有效消除,數據共享、數據挖掘、數據分析功能不強,數據運用不充分;信息化平臺效率不高,業務系統較多局限于網頁版,移動端應用不足,便捷性不夠;數據畫像聚焦不夠,僅是業務系統內部數據的羅列和匯總,未進行數據深度挖掘和綜合分析。
三、高職院校診改的使然路向
(一)加強系統學習培訓,牢固樹立診改思維
一是克服“建設”思維,充分認識診改重要性。診改是國家層面的制度設計,是一種科學有效、結果導向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法,是新時代提高高職院校辦學質量、提升學校治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通過建立常態化的診改機制,各層面不斷重復“8字質量改進螺旋”,對事前、事中、事后各環節目標標準實施預警、診斷、改進,把不斷提升質量變成一種習慣。高職院校領導要充分認識診改的重要性,帶領全校上下積極參與,樹立診改思維,堅定診改決心,克服“項目化”建設思維慣性。
二是開展系統學習培訓,深刻理解診改內涵。對診改文件精神、診改方案和診改制度以及職教新政,組織全員系統學習;開展診改專題學習培訓、針對性學習考察,借鑒兄弟院校的經驗和做法;要提煉診改相關制度和質量文件的要點,便于各層面學習、內化,提高學習培訓效率;對五層面進行深入的分層分類診改輔導,開展診改政策、理念、方法等學習培訓與交流,深刻把握診改的本質和內涵,以凝聚診改共識。
三是加強診改統籌協調,完善診改體系架構。診改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自上而下統籌協調推進和精準指導;理清診改工作思路,優化診改頂層設計,加強診改工作方案、診改體系和運行機制的系統設計,組織全員上下反復研討和確認;將校本特色融入實施方案,將短板弱項融入發展目標,將發展目標融入標準建設,將診改運行融入日常工作,將數據分析融入決策[13]。建立“五橫”內部質量保證組織體系,充分發揮各層面、各子系統的主觀能動性,保證各層面的質量生成;厘清各系統質量管理職能模塊,確定各二級單位在內部質量管理系統中的定位和職責,梳理部門管控事項,制定部門崗位工作標準和質量管理制度,形成“五縱”質量管理系統,打造全要素、網絡化和全覆蓋的診改工作體系(見圖2)。
(二)建立目標標準確認和傳導機制,科學打造兩鏈體系
首先,科學確立規劃目標。能否樹立科學、先進、合理、有效、切合實際又眾望所歸的目標,取決于目標設置的過程[14]。高職院校診改需要全員參與,只有基于相關人員協商的目標和標準才能脫離文本真正走向實踐[15]。在目標確立過程中,應廣泛、深入調研,獲取大量數據支撐,引入SWOT分析和對標分析,找準自身主要質量指標與標桿院校的差距,結合區域發展需求和產業發展規劃,準確定位各層面發展目標。對標院校的選擇和確定要進行專家論證并形成科學的論證結論。規劃目標的確立需要全員上下充分互動、反復論證,形成決議,避免目標的隨意性。形成全校上下一致的基于理念而非經驗的目標共識、基于內生性發展需求的渴望而非概念復制、標準套路和方法移植的先驗假設。學校層面應制定專業、課程專項規劃,對所有專業、課程進行國家級、省級、校級的發展目標定位,并形成正式文件,從而形成專業和課程建設的目標體系;教師應區分發展階段和發展類型,學生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分層分類設定目標,形成教師、學生整體和個體的發展目標體系。
其次,建立目標調整和確認機制。在高職教育加速發展的當下,高職院校規劃目標和診改工作方案的優化調整十分必要,但必須通過上下一致、縱向貫通的程序進行協商,黨委會、校長辦公會研判審定,以正式文件予以確認,并重新設定目標和任務,合理吸納、系統融合新的職教政策、發展需求和創新舉措,確定為各個層面的目標和具體項目加以推動,方能與時俱進地貫徹既定發展目標。
再次,制定具體可檢測的標準體系。根據目標體系,建立與之相契合的層次清晰、分類精簡、重點突出的標準鏈,同時找準質量控制點[16],是診改的關鍵環節。標準制定應聚焦目標的核心要素,分層分類制定體現目標內涵和主要質控點的數量指標;應遵循SMART原則,制定具體、可測、可達、相關、限時的標準體系,避免過多的定性描述;按照“下有底線,上不封頂”的原則設置標準閾值,即各層面的標準“向下要有不可逾越的底線,向上提升創新又不受限制”[17]。不同維度的標準在設置最低指標時可增添自選項和其他項,既突出共性,又彰顯個性。完善各層面、各系統的診改運行制度,補齊標準化、流程化、清單化的質量控制標準。
最后,建立有效的目標和標準傳遞機制。要建立上下一脈相承的目標確認決策程序、健全的目標傳導機制、智能化的目標傳導平臺;借助信息化平臺,把總目標分解到相關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傳遞到每個職能部門和每位師生員工;組織目標和標準的層層宣講、學習、確認和內化,使師生員工準確把握目標和標準的內涵和實質要素,形成自上而下的目標鏈和標準鏈、自下而上的內化和執行鏈、左右協同的參與鏈;各層面再梳理再優化診改工作實施方案,用系統思維精準對接上級指標。
(三)完善螺旋診改運行機制,開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診改
一是建立完整的螺旋診改運行機制。五層面及各職能部門要完善診改運行制度,根據目標和標準,建立完整的“8字質量診改螺旋”運行機制,明確診改主體及其職責,規范診改流程,合理設置診改周期,明確診改結果運用、激勵與問責等事項,找準診改主要質控點,把握各診改環節的內涵,掌握診改方法,采取校本特色的診改措施,建立目標修正機制,使診改運行形神兼備。
二是運行“8字質量診改螺旋”。事前確定、掌握、內化發展目標、年度任務和發展標準。事中設計分解規劃任務、統籌組織實施規劃、具體實施操作執行,依托校本信息化平臺,運行“數據實時監測—異常數據預警—實時改進提升”的動態螺旋,實時診改,實現常態糾偏;運行“建設過程診斷—目標績效考核激勵—學習借鑒理論成果—改革創新發展模式—總結固化分享成果—修正目標調整標準”的靜態螺旋,周期診改。事后對照目標和標準,根據信息化平臺數據分析診改周期內任務達成情況,梳理總結未達標事項,納入新一輪診改周期;基于平臺數據呈現的事實形成診改結論,分析問題成因,查找不足并總結經驗成果,并通過反思和創新找到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形成診改報告,建立大小診改周期疊加并行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常態化自主診改運行機制。
三是推進全要素全覆蓋診改。在學校層面,根據學校五年發展規劃、年度任務和發展標準,找準學校發展主要質控點,依托內部質量保證平臺和目標管理系統,依照診改運行制度運行“8字質量診改螺旋”(見圖3),對二級學院(職能部門)的任務質控點進行動態螺旋實時監測、預警和糾偏,同時開展靜態螺旋的周期診改,修正并提高目標和標準,形成《學校年度診改報告》,開展一年小周期、三年大周期的學校內部質量常態化自主診改。在專業層面,根據專業建設規劃、專業建設標準和專業運行標準確定專業診改指標和質控點,按照專業建設和專業運行兩個維度,分別運行“8字質量診改螺旋”,開展一年小周期、三年大周期的專業建設和專業運行常態化自主診改。在課程層面,根據課程建設規劃、課程建設標準和課程教學標準確定課程診改指標和質控點,按照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兩個維度,分別運行“8字質量診改螺旋”,開展一學期小周期、一學年大周期的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常態化自主診改。在教師層面,以學校師資隊伍專項規劃為目標,以關鍵指標為觀測點,設置教師發展質量指標和質控點,按照教師整體和個體兩個維度,開展一年小周期、三年大周期的教師整體和個體發展質量常態化自主診改。在學生層面,依據學生專項規劃、學生個體發展規劃和學生發展學期計劃設計學生發展指標和質控點,按照學生整體和個體兩個維度,實施一學期小周期、三年大周期的學生整體和個體常態化自主診改。同時,針對薄弱領域,完善輔導員和“五縱”系統中職能部門的發展目標和質量標準,建立診改運行機制,開展常態化自主診改。
(四)培育需求導向的自主質量文化,建立關聯性考核激勵機制
一是完善與診改高度關聯的考核激勵機制。首先,增強激勵的關聯度。分層分類制定考核獎懲機制,提高考核指標與二級單位任務指標、專業和課程團隊、教師、學生診改指標的匹配度,有效發揮激勵的驅動力。其次,增強激勵制度的操作性。考核激勵標準應遵循SMART原則、聚焦診改關鍵因素和標志性成果,設置量化指標,減少定性考核比重,創新考核方式和激勵方式。最后,強化診改結果的使用。診改結果應作為學校優化資源配置、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職稱評聘、評先評優、獎助學金評比、學分替代轉換、學業預警等獎懲激勵機制的重要依據,調動全體師生自主診改的積極性。
二是建立需求導向的自主質量文化及其傳導機制。首先,樹立需求導向的先進質量觀。高職院校不應滿足于“提供了什么”,而應基于高職教育的利益相關方學生、家長、用人單位、政府、社會的需要,按照標準和規格提供令服務對象滿意的教育和服務。其次,鍛造人人盡責的自主質量文化。從依賴少數人居高臨下管控的質量控制到全方位的質量管理、再到“三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共”(共創、共治、共享)的質量治理[18]的質量保證發展歷程表明,質量保證的重心在逐步下沉。零缺陷理論“每一個員工都是主角”的觀念,傳遞的也是全員主體的質量文化和以人為本的先進管理理念。高職院校應通過目標標準的打造和質量制度的設計運行,讓每一位教職工和學生成為質量保證的主體,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發師生員工人人盡責的內生動力。再次,培育職教類型質量文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滋養,根植學校區域文化,融入職教文化,以現代質量觀為指導,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以“人才培養”為職能之首,以“人人出彩”為使命,形成“以生為本”和“需求導向、自我保證”的質量意識,從而形成既彰顯類型特征、又凸顯校本特色的質量文化。最后,建立質量文化傳遞與內化機制。編制質量文化建設實施方案,開展分層分類的質量文化論證和學習培訓,全方位推進質量文化傳遞,貫穿五層面的質量主體,融入部門、崗位工作職責和工作流程,將需求導向的自主質量文化有機融入目標和標準以及“8字質量診改螺旋”的每個環節,內化為質量意識,外化為質量行為,激發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動力。
(五)系統推進信息化建設,提高平臺智能化水平
一是優化頂層設計,完善平臺框架。結合學校發展規劃,理清建設思路,優化頂層設計,完善信息化平臺建設框架體系(見圖4),加快建設進程,保證數據采集的及時性、自動化、過程化和真實性,提升數據源頭實時采集、線上實時動態預警和數據挖掘分析能力,提高信息化平臺的智能化水平。建立校本大數據中心,打通各自獨立的業務系統,實現數據匯聚和雙向互通,進一步消除信息孤島;統一各業務領域的數據標準,保證數據的有效采集和開放共享;搭建由目標任務管理、專業發展、課程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5個子系統以及診改展示組成的診改平臺,融入各層面的質量控制點與核心指標;根據“8字質量改進螺旋”工作流程,通過數據采集、整理、分析、挖掘,對各層面發展情況進行畫像并展示,使學校能夠全面、實時掌握人才培養過程信息,發現問題及時預警,為診改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19]。
二是貫穿大數據理念,強化數據治理。信息化建設要貫穿大數據理念,聚焦學校內部治理環節,關注數據質量層面的核心要素,針對數據質量配套建立合理的制度、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保障數據質量的穩定,強化數據治理;重視數據資產,增加與診改相關數據的采集量,充分發揮信息化管控與大數據中心、內部質量管理與診改分析平臺及其他業務系統的作用,強化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功能建設,樹立大數據思維,建立大數據決策機制;在信息化平臺中增強各層面質控點與標準的對應性,提高診改工作的針對性和便捷性,增強各層面質量要素在數據分析中的聚焦度。
參考文獻:
[1-2][7-9][14][17-18]楊應崧.打造“兩鏈”,找準診改的起點[N].中國教育報,2017-09-26(11).
[3][10][15]鄭瓊鴿.賦權增能視角下高職院校診改政策審思[J].職業技術教育,2020(1):13-18.
[4][11][13]胡新崗.職業院校“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架構解析與運行[J].江蘇教育研究,2021(18):57-61.
[5]李萍.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5):76-78.
[6]王秋夜.內涵式發展視域下高職院?!霸\改”運行機制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0(14):40-44.
[12]李宏昌,劉向紅.“五縱”系統“診改”探索與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8(14):46-49.
[16][19]徐潔.“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81-87.
(責任編輯:楊在良)
Abstract: The diagnosis and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chieve the state of autonomy, full coverage, school-based, normalizationand ascent.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there are still the cognitive dilemma of entanglement between construction thinking and diagnosis reform thinking, the starting point dilemma of target recognition and transmission weakening, the scale dilemma of standard relevance and measurability deviation, the operation dilemma of quality improvement spiral is just in the form but not in the substance, the engine dilemma of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quality culture weakness, and the support dilemma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intelligent level lagging.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realistic dilemm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strengthen systematic learning and training, firmly establish the thinking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establish the target standard confirmation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scientifically build a two chain system, improve the spiral diagnosis and reform operation mechanism, carry out all-staff, whole-process and all-round diagnosis and reform, cultivate demand-oriented independent quality culture, establish relevant assessment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systematically promot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intelligent level of the plat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agnosis and reform; objectives; standards; quality improvement spiral; quality culture; incentive mechanism; information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