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男, 余瑤, 董宇, 陳鵬
1.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旅游與服務管理學院,重慶 400065;2.西南大學 教育學部,重慶 400715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門話題.旅游業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1].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旅游業發展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受到旅游業界的高度重視.2019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文旅部等十部門印發了《關于深化“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將高質量發展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在國家宏觀政策和發展戰略的指引下,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內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核心主題,旅游高質量發展研究已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主題,相關研究成果呈爆發式增長[3].對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已有文獻進行梳理,有利于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學術研究的深入開展,能更有效地指導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實際工作.
目前,我國旅游高質量發展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 一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概念; 二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評價; 三是某類型、某景區的旅游高質量發展,如鄉村旅游[4-6]、紅色旅游[7]、生態旅游[8]、體育旅游[9]、海洋旅游[10]、旅游度假區[11]、山地景區[12]等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旅游經濟發展質量主體是旅游業發展質量[13],因此,本文只對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
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詞,在CNKI期刊數據庫進行主題檢索,截至2022年11月19日,共檢索到242篇文獻(圖1).從圖1可見,2017年高質量提出前,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文獻極少,共6篇; 但2018年后發表的文獻呈快速增長態勢.

圖1 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研究文獻年度分布(2000-2022年)
運用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形成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相關核心文獻的關鍵詞聚類共現圖譜(圖2).

圖2 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
從圖2可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研究熱點主要圍繞旅游業、旅游產業、高質量、旅游廁所、耦合協調、數字經濟、鄉村旅游、提升改造等展開.
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概念是從高質量發展概念衍生而來的,高質量發展在我國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學術界至今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因此,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概念還處于探討之中,研究者主要借鑒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成果,從經濟學、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等視角,對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內涵進行闡釋,形成了不同的觀點.
1) 旅游質量說.何建民[14]參照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支持委員會對旅游產品質量的定義,將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系統定義為旅游活動利益相關者及其追求的各自利益與資源、社會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之間相和諧的合法(合理)的諸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
2) 旅游效率說.旅游高質量發展是指旅游效率增長趨于穩定,區域間發展均衡,以創新為動力,實現綠色發展,讓旅游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15].
3) 旅游需求說.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是以旅游者為本的新發展[16],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就是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旅游生活需求的發展[17].
4) 新發展理念說.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貫徹新發展理念[18],因此,大部分研究者從新發展理念來定義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認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應由創新驅動發展系統、協調發展系統、綠色發展系統、開放系統、共享系統構成[19-20]; 劉雨婧等[21]認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至少應包括供需水平升級、創新驅動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經濟高效穩定、民生質量提升5個維度.
5) 發展模式說.有研究者認為[22],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是一種新時代背景下旅游業發展的新模式,是對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效率、產業結構等多方面發展結果的綜合衡量.周晉名[23]認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是在保持旅游業一定增長速度條件下,憑借提升旅游業的發展質量穩步推進旅游產業發展的一種可持續的旅游發展模式; 廖軍華等[24]認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是指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對美好旅游的需要為發展目標,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新發展理念,產業向高效優質方向發展,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相協調的旅游業發展模式; 羅新穎[25]認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是在新發展理念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背景下的新發展方向,是具備高質量、高效率、高穩定性旅游供給、堅實穩固的地方與環境支撐、具有持續性旅游需求及高經濟社會效益的新時代旅游業發展模式.
6) 綜合說.研究者綜合了各派的觀點,對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進行闡釋.如胡靜等[26]基于經濟產業與經濟效益視角,提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是旅游業作為經濟產業和社會事業的協同發展,是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結合,其核心要義是“供給的有效性”和“發展的公平性”.劉英基等[27]認為,旅游經濟發展質量是旅游業發展水平、市場競爭力及利益相關者滿足程度的綜合反映; 黃震方等[18]認為,新發展格局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標志,應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來深刻理解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 王兆峰[1]認為,旅游高質量發展內涵包括產業效率、綜合效應、協調平衡、游客滿意四個方面; 戴學鋒等[28]認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在發展目標上應以人民為中心,在發展理念上要具備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在發展模式上應全面深化改革,在發展形勢上應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增長,在發展格局上應形成以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格局,在空間布局上能解決區域間、城鄉間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旅游高質量發展具體表現為旅游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旅游者的高質量、旅游業治理體系的高質量、旅游業治理能力的高質量.
1.2.1 評價指標
由于對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概念的認識不一,研究者從不同視角構建了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1) 從旅游業效率和結構視角構建.王松茂等[29]從旅游資源轉換效率視角構建以“效率”為核心的高質量增長評價體系,對“一帶一路”沿線18個重點省份旅游經濟增長質量的時空演變進行了研究; 王兆峰等[30]構建了包括產業轉型、產業運行和產業共享3個維度的旅游業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劉英基等[27]從經濟效率、產業結構和環境質量3個維度構建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標體系; 徐愛萍[22]從經營效率質量、市場結構質量、經濟運行質量和社會可持續發展4個維度構建了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2) 從新發展理念視角構建.新發展理念成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石和主流維度,多數學者[19,21-22,31-34]從新發展理念出發來構建指標,對某區域的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進行評價,但在二級指標構建上,研究者的認識還存在差異,指標選取不一.部分研究者在新發展理念上,還補充了其他維度的指標,如唐業喜等[35]補充了有效維度的指標,閻友兵等[36]補充了產業發展活力和有效發展2個維度的指標.
3) 從生態文明視角構建.龍志等[37]從生態文明的角度,構建了涵蓋旅游環境質量、旅游資源質量、旅游服務質量、旅游吸引能力4個方面的指標體系.
4) 從可持續發展視角構建.郭鑫等[38]從可持續發展視角,構建了涵蓋旅游經濟效率、旅游產業結構、旅游環境質量3個維度的評價指標.
5) 從供給視角構建.羅新穎[25]雖然構建了涵蓋核心供給、輔助供給、地方與環境支撐、旅游效應、旅游需求五個方面的指標體系,但他認為目的地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求目的地具有穩定、完善、高效和高品質的旅游供給,故供給指標在其指標體系中占據主體.
6) 綜合視角.研究者綜合各個方面構建指標,如吳秋盈等[39]構建了涵蓋旅游吸引力、旅游綜合接待能力、創新生產能力、發展效益、公眾幸福感 5項一級指標,21個二級指標的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劉雨婧等[21]從旅游業供需水平、創新驅動、生態文明、經濟高效和民生質量5個維度構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1.2.2 評價方法
在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評方法上,絕大多數研究采用熵值法或熵權TOPSIS法[20,31-33,36,38-39],少數研究采用綜合指數法或綜合測度法、綜合評價法[16,23,39]、主成分分析法[40]、AHP-模糊綜合評價法[25].
1.2.3 研究尺度
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研究尺度涉及我國宏觀、中觀、微觀區域.一是國家層面[16,20,23,25,31,32,36,39]; 二是區域層面,如“一帶一路”沿線省份[29]、大運河文化帶[41]、黃河流域[19,42-44]、長江經濟帶[33,45]、長三角[22]、環長株潭城市群[30]等; 三是省級層面,如江蘇[46]、江西[47]、福建[48]、湖南[35]、廣東[49]、山東[50]等; 四是城市層面,如唐山[51]、張家界[52]; 五是微觀景區層面,如潿洲島[53].

表1 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驅動因素
研究者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從單個和綜合因素探討了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旅游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制度環境、旅游供需、旅游公共服務、科技創新、政策效應、環境治理水平(表1)等.
此外,馬波等[63]以旅游性價比為中心,對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微觀機理進行研究,認為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將表現為產品品質競爭和價格競爭的并存并重.
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路徑是學界研究的重點,文旅融合、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發展全域旅游、優化生態環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支持、區域協調發展、擴大開放等,都被認為有助于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
侯兵等[64]提出,在高質量發展理念下,要加快文旅產業從被動融合到主動融合、由淺層次融合向深層次融合的轉變; 鄭憩[65]提出完善政策體系、加快文旅 “新基建” 、擴大優質文旅產品供給等路徑; 張洪昌[61]提出,實現新時代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制度安排,要圍繞治理主體、治理客體、治理工具和治理機制等進行制度創新; 戴學鋒等[28]認為,全域旅游實質是保障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 任潔[66]基于“雙碳”目標視角,提出通過政策引領,推進旅游業零碳戰略轉型,產業升級促進旅游業綠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推動旅游業低碳綠色發展,從而實現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王兆峰[1]基于“雙循環”背景,提出通過優化旅游供給、促進文旅融合、現代科技賦能、深入開發入境旅游市場以及擴大開放等路徑,加快培育完整的旅游內需體系,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黃震方等[18]基于旅游新發展格局,提出從政策扶持、擴大內需、優化供給、宣傳推廣、產業融合、科技賦能、質量提升、區域協同、擴大開放等方面,構建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多維推動機制; 唐任伍等[67]提出發展高質量旅游業的路徑“五新”,即開拓旅游市場新主體,注入旅游產業發展新元素,集聚鄉村旅游發展新業態,塑造旅游產品新品牌,創新旅游開發治理新模式; 廖軍華等[24]提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應從創新旅游開發理念、構建特色產業化發展體系、提高品牌建設能力、加強旅游運營管理、強化旅游人才保障等方面綜合施策,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耿松濤等[68]設計了4條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發揮政策優勢,強化文旅融合; 堅持創新引領,優化資源配置; 立足消費需求,提升品質供給; 注重生態保護,改善人居環境.張鵬楊等[69]提出,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需多方主體參與協作,旅游目的地應強化政策協同、推進協同治理、深化文旅融合; 旅游企業應緊跟數字旅游發展,樹立優質旅游和品牌化理念; 旅游市場應對接需求變化、創新營銷方式,構建數字旅游新發展格局.金準[70]提出要解決旅游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以效率提升為突破口,建立高效均衡的發展機制,全面提升產業運行質量,其核心是市場化的產業運行機制,高流動的基本要素體系,雙牽引的產業動力機制,快替代的綜合升級機制,穩健化的均衡發展機制.
個別研究者還對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失配度、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與城鎮化的協同等進行了探索.張新成等[19]、李志遠等[33]分別對黃河流域、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失配度的時空格局及成因進行了分析; 郭鑫等[38]采用耦合協調模型分析了我國30個省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與城鎮化的耦合協調度,并通過自回歸模型探究了二者的交互響應.
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概念從2018年出現至今僅有4年多時間,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由于它事關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戰略,國內研究者傾注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從不同角度闡釋了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概念,對我國及其多個區域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分析了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因素,設計了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由于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研究成果比較零碎、不成體系,不能滿足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今后,應著重對以下方面開展深入研究.
1) 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闡釋.當前,學術界對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概念眾說紛紜,對如何界定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尤其是厘清“高質量”和“質量”“效率”的差異,厘清“旅游”“旅游業”“旅游景區”等維度,尚未形成合理的理論解釋.今后,應加強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驅動因素、發展路徑等方面的系統理論研究,為實現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扎實的理論依據.
2) 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優化.科學評價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研究的基礎,現有關于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方案眾多,但指標構建邏輯、具體評價指標選取仍存在主觀偏差,未來應進一步厘清理論邏輯,形成共識.
3) 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方法的選擇.絕大多數研究者采用熵值法對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評,方法比較單一.今后可借鑒經濟學、管理學、地理學、社會學、生態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對旅游業高質量進行測評.
4) 不同地域范圍的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研究.現有研究從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尺度對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評,但研究區域偏少,并且缺乏對不同區域間的比較.未來應加強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研究區域的多樣化及其區域間差異的對比研究.
5) 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研究者雖然提出了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各種路徑,但系統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強.未來應及時總結提煉各地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成果經驗,結合理論創新,形成針對不同場域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