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松林, 劉磊, 邢佑浩, 張建林, 秦華
1.西南大學 園藝園林學院,重慶 400715;2.重慶道合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重慶 401120
實踐能力是研究生必備的核心素質,實踐育人則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途徑.做好研究生實踐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新時代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1].風景園林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主要從事和土地、自然與人居環境相關的科學研究與建設實踐工作,尤其注重在實踐中進行專業教學.近年來,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本文簡稱“我院”)基于校企聯合培養基地,在研究生實踐育人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其中西南大學-道合園林校企聯合培養基地獲得了“全國示范性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稱號,為全國相關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做出了表率.
風景園林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應用性,藝術與科學相交融、理論與實踐相融通是其基本屬性[2].因此,風景園林的從業者不僅需要深厚的理論知識,而且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當前的高校教育過分注重理論教學與考試成績,對工程實踐與社會鍛煉重視不夠,導致畢業生實踐能力弱,所學知識滯后于行業發展,難以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反映出當前教育培養存在著的諸多問題.
受制于我國高校教師聘任體制等因素,國內風景園林的專業教師以高學歷的專任教師為主,這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教師大都缺乏實踐經驗,而經驗豐富的一線工程師卻又因學歷與職稱較低而難以走進課堂,參與教學.加之職稱評審重研究輕實踐的風向又驅使教師群體無法將主要精力放在解決行業與社會需求的工程實踐上,這必然導致與風景園林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的行業特征形成對立.因此,專業教師在實踐能力方面存在“出生”與“發展”缺陷,嚴重影響其對學生的指導與培養.
當前的風景園林教育以理論講授為主,極少有專門針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課程[3].而且受風景園林教學“重理論、輕實踐,重設計、輕工程,重課堂、輕課外”的總體氛圍影響,教學實踐訓練中注重設計圖紙表達與效果模擬,缺少實地建造等教學內容[4],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薄弱.教學場景以室內教學為主,缺乏施工現場教學與實踐鍛煉,導致學生對工程材料、工程構造方法、實際結構尺寸、建造可行性和建成效果等內容缺乏正確把握.因此,實踐育人仍是風景園林專業培養中的薄弱環節.
由于教學以教師的課堂講解為主,灌輸大量的理論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記、背,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導致許多知識在學生心中無法引起共鳴,不能讓他們產生興趣,進而影響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5].而實際項目不僅涉及圖紙設計,還涉及材料采購、現場施工、組織管理、造價平衡和溝通服務等諸多關鍵環節.片面的課堂教學難以幫助學生建立對風景園林項目建設的整體認知,無法在實踐中應用和檢驗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更無法在設計效果、使用者需求和建設成本之間進行綜合考量,最終無法呈現出高質量的滿意作品.因而導致了畢業學生難以跟上行業發展步伐,無法勝任市場需求,需要在企業經歷較長的實習培養期[6].
因此,在保障研究生掌握系統而完整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建立一套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風景園林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成為當前國內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重點.而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聚焦當前教育短板與痛點,為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提供了重要途徑[7].
為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西南大學風景園林系聯合多家知名設計院/公司建立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其中西南大學-道合園林校企聯合培養基地獲得了《全國示范性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稱號.
2.1.1 成立管理、監督、協調機構
本著“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與重慶道合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本文簡稱“道合園林”)在共同協商的基礎上,設立由高校和企業人員組成的“基地工作小組”和“聯合培養指導委員會”,分別負責基地和培養過程的管理、監督與協調工作.其中“基地工作小組”由企業老總和學院領導任組長,由教學、科研等相關部門和企業工程師任組員,負責制定基地各類管理規章制度,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與義務,處理基地的日常運行與管理事務,協調、解決出現的各類問題,確?;貙嵺`項目的順利實施.“聯合培養指導委員會”由風景園林學科帶頭人、企業專家和專業教授組成,負責審定聯合培養方案,指導培養模式改革、過程督查與效果檢查,研究聯合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2.1.2 建立以“實踐項目”為依托的聯合培養機制
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建立了以實踐項目為依托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并與合作單位簽訂了《聯合培養全日制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協議書》,明確了學校、企業、學院、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的職責與義務,形成多方聯動,校企共管、共推的基地運行管理機制.
根據相關要求,培養分為課程學習、基地實踐、論文寫作3個階段.學生第1學年在學校進行課程學習,第1學年假期與第2學年主要在基地開展實踐研究,第3學年完成論文寫作.每年由道合園林提供職位數量并公布專業實踐需求信息,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申請實踐職位,雙方確定初步意向后,由雙方導師根據研究生的專業特長與個人意愿共同確定實踐的具體內容.聯合實踐基地需保障每位研究生至少參與一個以上的實踐項目,并提供實踐所需的工作設施和工作條件.企業導師負責學生在實踐基地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并指導學生參與實際項目與專業競賽.學生依據項目的規劃、設計和施工等需要開展實踐活動,在完成實踐任務后撰寫實踐工作總結報告與研究論文,并由企業導師進行考核評價.學院根據企業導師的評分來錄入學分成績,并將與實踐內容相關的科學研究、項目獲獎等成果納入獎學金等榮譽評審之中,對在實踐期間表現優異的研究生予以表彰.第3學年時,研究生在校內外導師的共同指導下,依據項目相關研究成果開展學位論文寫作,并邀請企業導師共同出席畢業答辯.
2.1.3 導師資源共建互助機制
建立高標準的聯合指導教師準入制度和校內外雙導師的專業方向契合遴選機制,打造一支數量相對穩定,實踐教學能力突出,優勢互補、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導師隊伍,保證聯合培養教學工作的高質量和延續性.每年學校選派3~5名專任教師走出校門,深入道合園林從事專業工程實踐,以提升青年教師的業務實踐能力,并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服務地方經濟.與此同時,聘請3~5名道合園林中高層技術人員進校園,作為兼職教師參與課程體系建設,修正教學大綱,開發特色教材并承擔部分教學工作.
高校教師與企業設計師共同擔任研究生導師,充分發揮了企業人員在落地性、可操作性方面的優勢和高校教師在學術研究、設計創新方面的優勢,使研究生得到更全面的培養[8].
2.1.4 科研與項目實踐合作機制
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為原則,道合園林與校內專業教師在實踐項目、課題申報、科研創新研究、科研成果轉化和成果報獎等方面開展廣泛的合作.專業教師基于學科平臺及學術研究與創新優勢,可有效彌補企業設計研發能力不足、設計過程“流程化”等缺點; 而企業的產業化、市場化操作又可以解決專業教師項目連續性差、學生流動性較大(往往研究生畢業而項目尚未完結)、項目完成效率與市場服務能力低(研究生工作時間受教學影響較大)、缺乏市場競爭力等缺點[9].因此,校企專家導師們可合作承接一定的橫向科研項目,共同開展風景區旅游規劃、歷史遺產保護規劃、礦山生態修復等領域的實踐研究,合力主導行業前沿理論與技術發展的最新動向,共同增強行業競爭力.
2.2.1 互惠共享教學資源
通過將企業中的實戰項目引入課堂,并進行模擬訓練,讓學生有機會學習一線從業人員解決問題的方式.去基地實踐時則進入實戰工作,實現從真題假做到真題真做的轉變,提升研究生分析、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縮短進入實戰的上手時間.合作企業則可借此契機深入高校開展宣講介紹活動,選拔優秀研究生到聯合培養基地進行實習實踐,并在實踐過程中主動培養研究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不斷提高研究生參與高水平項目和接觸行業前沿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操作能力與獨立工作能力,進而為企業發展培養后備優秀人才[10].
此外,每門專業學位課程至少設置一次面向學生的學術進展報告,負責課程主講的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需提前邀請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從業人員對課程教學中的特定問題進行專題講解,或以兼職教師的身份參與風景園林工程技術、3D設計表達和項目管理等課程教學,還可以以特邀嘉賓的形式參與設計課程的中期評圖、期末成果答辯等不同環節的教學工作.這些在企業擔任要職、擁有豐富實踐經驗、對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有深入認識的企業導師,更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專業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2.2.2 因人因崗制定培養計劃
校企雙方共同探討研究生的實踐時間、實踐內容、最終需要達到的實踐能力以及責任主體等內容.在實踐過程中,道合園林根據學生個人特長和選擇的崗位特點靈活組織實踐形式,并分階段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前期培養學生基本的項目能力,比如選擇設計崗,則培養其CAD,PS,3DMAX,SKETCH UP等軟件的使用; 選擇工程崗,則培養其材料識別、工程技巧與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中期鍛煉學生在項目中的溝通協調能力,實踐后期鍛煉其項目主持與宏觀把控能力等.在此期間,企業導師負責對研究生進行日常工作考勤和技術管理,指導其參與道合園林的實際工程項目與國內外競賽,并將學生實踐中的表現、建議以及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校內導師,最后由企業導師根據學生實踐情況對學生進行考評和打分.校內導師則做好針對實踐過程和實踐效果的監督,防止研究生實習實踐環節走過場,并最終依據企業導師的評價來評估學生實踐環節是否達標.在“雙導師”和“因人因崗”的培養機制下,研究生能夠吸收校企雙方的培養優勢,有針對性地擴展學習工程技術、實踐應用和知識轉化等方面知識,使綜合實踐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2.2.3 以實踐項目為基礎開展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
將科學研究與專業實踐充分、緊密地結合,開展源于實踐應用問題的專題研究,以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凝練出的學術問題作為研究生碩士論文的選題方向,并以項目資料和成果作為碩士論文的一手素材,既能有效提高研究生理論結合實踐的創新研究能力,又能幫助研究生獲得豐富的基礎數據與成果支撐.校企雙方導師對畢業論文的選題、開題、撰寫等環節作出具體要求,以確保論文與專業實踐內容相關,保證文章的前沿性和實踐性,并具有技術推廣與實踐應用價值,使得業務實踐和畢業論文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真正體現科研的價值和意義.
近年來,西南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研究生在重慶道合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參與技術研發、項目實踐與國內外景觀設計競賽,取得了豐碩的理論與經濟成果,并在國內外多次獲獎.
2.3.1 項目成果
西南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研究生在道合園林實踐的過程中,全部參與了實際工程項目,近3年來,每年研究生參與的風景園林類項目產生的經濟效益約600萬元,約占企業總產值的12%.如屈雅琴、王靜等參加的自貢釜溪河復合綠道項目(圖1a),陳思伶、余梅、楊慶雄、王向歌等參加的渝北銅鑼山礦區規劃項目(圖1b),花夢怡、張蓁、馬騰等參加的福州國風長安項目等均取得圓滿成功,受到企業與甲方的一致好評.其中重慶市渝北區銅鑼山礦區生態修復入選首批自然資源部《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該案例集共含18個案例),成為向全球推介生態與發展共贏的“中國方案”; 重慶山城巷城市更新項目獲《人民日報》點名褒獎(圖2).

圖1 部分研究生參與的實踐項目建成效果

圖2 部分研究生參與的實踐項目的社會效果
2.3.2 科研成果
聯合培養基地成立后,我院與道合園林聯合創建了西南山地數字景觀工程中心、風景園林生態修復工程技術中心,并在申報科研課題方面不斷深化合作.如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研究生楊琪瑤、周孑乂、余梅、王向歌、凌晨等參與了重慶市科技項目: “節約型園林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山地都市休閑農業園節約型景觀規劃建設技術研究”等課題研究.此外,在校內外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充分發揮研究生的科研優勢,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見與專業水準的調研報告,并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10余篇基于專業實踐內容的學術論文.這些成果產出既有利于高校學術成果積累,也有利于企業擴大知名度,為后續實踐業務獲得持續的口碑.
2.3.3 獲獎情況
聯合培養基地一直積極鼓勵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研究生參加國內外的景觀設計競賽,并獲得了多個比賽大獎,如: 陳思伶、余梅、楊慶雄等參加的《重慶渝北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旅游策劃及規劃設計》獲2019年度美國ASLA分析規劃類專業獎(Potomac ASLA 2019 Professional Awards——Analysis and Planning); 余梅、王靜等參加的《重慶市九龍坡區半山公園二期景觀工程》獲第八屆艾景獎國際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大賽年度優秀景觀設計; 周孑乂、凌源媛、王向歌等同學參加的《四川省理縣綠地系統規劃》獲2018年重慶市“茶花杯”優秀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獎“規劃類二等獎”等眾多獎項.同時,企業與高校積極合作,拓展專業科技研發,成立了由道合作為天使投資人,由趙浩宇、肖鋒、谷祎、曹劉明等學生創立并實施運營的重慶數地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的數字管理服務產品《數地云》獲得了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重慶賽區金獎(圖3).

圖3 部分學生參與的獲獎成果
鑒于西南大學-道合園林聯合培養基地對我國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產生的示范效應,2019年中國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授予該聯合培養基地“全國示范性風景園林專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稱號(圖4),以表彰本基地在校企合作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方面所發揮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

圖4 全國示范性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及授牌儀式
通過與重慶道合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搭建聯合培養基地,并共同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建設專業實踐培養課程、探索校內外導師共同參與培養的協同育人模式,充分發揮了校企雙方優勢,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等多元一體的產學研有機融合.經過多年的校企聯合培養發現,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科研與實踐項目緊密結合的資源共享與互助合作機制是校企聯合培養得以長久的經濟基礎.以項目為依托的聯合培養機制避免了研究生的專業實踐流于形式,使之能落到實處; 而基于實踐項目的學術問題凝練和論文選題則確保了研究生的科學研究與專業實踐內容緊密相關,使其論文成果具有技術推廣與應用價值.通力合作、互助共建的“雙師型”導師團隊則為研究生培養計劃的實施奠定了技術基礎與監管保障.多種機制的合力工作方能實現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有機銜接,增強研究生的就業競爭力,提高研究生從業素質,為西南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培養應用型與復合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通過校企聯合培養的風景園林專業研究生在實踐技能上有了質的飛躍,更加接近于新工科對提高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要求.在新鮮感和挑戰性并存的企業實踐中,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通過主動查閱資料、咨詢公司員工及技術負責人,促使他們在短期內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而親眼看到自己參與的項目從圖紙到落地建成,并獲得行業專家的高度評價,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們的專業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提升了他們的學習和創作熱情以及主觀能動性,進而激發出強大的創新創造能力.同時,風景園林工程實踐不僅涉及規劃設計類、植物應用類、工程管理類等諸多課程內容,還涉及土壤學、氣象學、建筑力學、建筑材料學、生態學等各方面知識,因而研究生在躬身實踐的過程中,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彌補了先前傳統教學模塊各自為政、無法融會貫通的缺點,并培養了研究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此外,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應急處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使其最終成為具有全方位知識體系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當他們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時,則表現出更強的核心競爭力與更高的就業成功率.參與聯合培養的企業也更愿意接收那些熟悉本企業運行機制、工作模式與企業文化的碩士研究生,有效地縮短了畢業生與企業之間的磨合時間,降低了培養成本,保持了員工群體的穩定性.
校企聯合培養能夠在高校、學生及企業之間構建一種交融合作方式,實現從理論研究型人才培養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轉變.這種培養模式已經在實踐驗證中得到肯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與成績.但要更好地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推進實踐育人長效機制建設,還需大膽地進行改革提升.首先,應對高校的成果認定辦法進行改革,擴大校企、校內外導師之間的合作機會與成果認定范圍,進一步探索高校、導師、學生和企業之間的利益共贏機制與協調機制,既要切實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促進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也要為研究生導師與合作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真正實現高校、導師、學生和企業的互利共贏,保障實踐育人工作的持續繁榮; 其次,應優化師資聘用制度,鼓勵選聘優秀的設計師和管理人才加入日常教學團隊,加強校內外導師間的溝通交流與互相成就,更加全面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最后,應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實踐教學工作條例、實踐基地建設與管理辦法、實踐教學質量標準與評估指標、校內外導師工作職責等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及規章制度,加強對學生實踐過程中的監督、管理與跟蹤檢驗,將以實踐育人為目標的專業實踐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