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媚
(湖南省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泌尿外科,湖南 衡陽 421001)
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臨床高發的一種良性疾病,常見于中老年男性群體中,其發病率有偏年輕化趨勢[1]。手術是BPH的有效手段,而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transurethral resecton of prostate,TURP)可適用于多數BPH,療效理想[2]。但手術具有侵入性、創傷性等特點,圍術期患者可產生較重的心理負擔,術后患者也易出現膀胱痙攣、繼發性出血、感染等并發癥,限制了手術效果[3]。常規手術護理雖簡單易操作,但護理時多數以對癥處理為主,護理效果有限。預見性護理是一種前瞻性護理手段,強調在實施護理前全面評估護理風險并據此實施護理干預,具有預見性、系統性和針對性等優勢[4]。本文探討預見性護理對BPH手術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7月-2022年3月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治的84位前列腺增生患者開展研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預見組(42例)、對照組(42例)。對照組年齡52~84歲,平均(67.95±4.57)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2.94±1.37)年。增生程度:Ⅰ度9例,Ⅱ度15例,Ⅲ度17例,Ⅳ度1例。婚姻狀態:已婚35例,未婚7例。預見組年齡53~85歲,平均(68.11±4.39)歲。病程7個月~6年,平均(3.03±1.41)年。增生程度:Ⅰ度10例,Ⅱ度17例,Ⅲ度12例,Ⅳ度3例。婚姻狀態:已婚32例,未婚10例。2組患者增生程度、婚姻狀態等信息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患者主觀癥狀與輔助檢查結果與前列腺增生相關診斷相符[5];(2)有手術適應癥;(3)術前患者及家屬知曉手術風險,書面同意;(4)院內的醫學倫理委員會書面批準該研究。
排除標準:(1)手術或麻醉藥物禁忌癥;(2)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3)凝血障礙;(4)失語、失智或失能者。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圍術期心理疏導、口頭疾病及手術知識教育、遵醫囑用藥、調節病房環境等。
1.2.2 預見組
實施預見性護理。具體如下:
1.2.2.1 組建預見性護理團隊
該團隊由主治醫師2名、責任護士3名(5年以上專科護理經驗)、科室護士10名(3年以上從業經驗)組成。護理前由研究者組織團隊成員對預見性護理技能、手術器械操作方式、病情監測要點等開展培訓,待每位成員均培訓合格后,上崗實施護理操作。護理前由團隊成員結合患者病歷資料、年齡、基礎疾病、身體狀態等綜合考量,預估患者圍術期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如圍術期負性情緒大、遵醫行為差、術后出現感染、膀胱痙攣、不規則出血等并發癥,針對性制定護理計劃。
1.2.2.2 預見性護理的具體實施
(1)負性情緒疏導:術前由護理團隊組織患者與家屬在專門的宣教室內,通過PPT、宣傳海報、現場演練、答疑互動等方式,講解前列腺增生的發病原因、常用治療手段等內容,并將易錯點制成手冊發放至每位患者手中,使其消除手術顧慮。在日常巡房期間護士主動與患者溝通,根據其言語、行為表現預估其心理狀態,對發現存在明顯心理障礙的患者,做好記錄并將其反饋給研究者,由研究者安排心理師對患者開展心理疏導。(2)出血護理。實施術中、術后分階段出血護理。(3)膀胱痙攣護理。術前明確告知患者膀胱痙攣的誘發因素,包括不良情緒、不良體位、灌洗速度等。術后待患者意識清醒可以溝通時,立即告知患者手術結果,使其安心。術后48h,調節膀胱沖洗溫度在35~36℃,沖洗速度在80~110滴/min。術后應用疼痛評估量表評估患者痛感,必要時可應用止痛藥物。(4)尿路感染護理。病床被褥、床單等間隔2日一換,患者衣服一日一換。病房內每日清潔消毒,做好通風。術中嚴格按照無菌流程處理。術后重點監護膀胱沖洗管,避免其脫落、折疊。若發現尿道口出現溢液,使用無菌紗布包裹,間隔1h更換1次。加強尿袋監測,每周更換,避免尿液反流。(5)尿失禁護理。術前通過視頻和圖文教授患者盆底肌訓練方法,術后12h,鼓勵患者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此后保持每日訓練3次,每次訓練20min。
1.3.1 癥狀體征
術前、術后,使用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表(International Prostatic Symptom Score,IPSS)[6]進行評估。該量表共7個維度,每個維度計0~5分,最高分35分,分數與癥狀表現呈正相關。同時分別于術前、術后,患者清晨6時還未進食時采集其靜脈血5mL,經離心(2500r/min,15min)取得血清后,高效液相色譜分析儀(型號:ZC-1),以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測定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
1.3.2 并發癥
記錄患者尿路感染、低體溫、繼發性出血、尿失禁、膀胱痙攣發生率。
1.3.3 生活質量
護理前、護理后,使用前列腺增生生活質量評價量表(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Quality of Life Rating Scale,BPHQLS)[7]開展評估。
該量表由5個維度共計74條目構成,分別為疾病(27條目)、生理(16條目)、社會功能(13條目)、心境(10條目)、滿意度(8條目),每個條目計1~5分。分數與對應維度的功能呈正相關。

術后,預見組、對照組IPSS評分、PSA均下降,預見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癥狀體征對比分)
并發癥上,預見組(9.52%)比對照組(26.19%)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癥對比[n(%)]
護理后,預見組、對照組BPHQLS評分的疾病、生理、心境、滿意度維度評分均升高,預見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中老年群體是BPH的高發人群,這類患者年齡大,自身免疫功能減弱,對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下降,康復速度減慢,術后更易發生并發癥[8]。尿路感染、尿失禁、膀胱痙攣是BPH手術術后常見的并發癥[8]。在本研究中,為預防術后患者出現感染,護理團隊從圍術期無菌操作、尿袋護理、定期更換床單、衣物等角度實施預防。針對術后繼發性出血情況,護理團隊通過分析發現,高水平血壓、排便時過度用力等均是引起繼發性出血的原因,本研究中護理團隊成員通過采取降壓、調節患者飲食、指導其多飲水、引導其規律排便、腹部按摩等方式,減輕腹部壓力,有效預防繼發性出血。置管時間過長、膀胱肌過度松弛等是引起尿失禁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過早期指導患者開展盆底肌訓練,促進盆底肌功能恢復正常。研究結果顯示,術后,預見組IPSS評分、PSA對照組低,置管時間、膀胱沖洗時間、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在并發癥上,預見組比對照組低。提示預見性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的癥狀體征,預防BPH手術術后出現并發癥。同時,護理后,預見組BPHQLS評分的疾病、生理、社會功能、心境、滿意度維度評分比對照組高。表明預見性護理可改善BPH手術患者院外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前列腺增生手術患者應用預見性護理,對癥狀體征的改善效果更明顯,預防并發癥發生,提升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