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圖書文本和形態的優化是編輯工作的核心內容,編輯需要調動感官,感受文本的內在氣韻,并通過合適的外在形態,表現文本的神韻和圖書的整體氣質,形成書籍獨特的美學形態?!对俳ㄎ臋n——徐勇民札記》是第九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獲獎作品,其美學設計不僅構建了書籍獨特的美學形態,也以 “有意味的形式”打造了屬于作者的個人名片。
【關? 鍵? 詞】圖書美學;圖書形態;立體構建
【作者單位】萬嬋,湖北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圖分類號】G23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4.013
隨筆,因隨手、隨性、隨體裁而名,最能反映作者的品性氣質與生活品格。出版此類圖書有諸多供編輯揣摩的細節,可能的話,編輯可以以為作者打造個人名片為旨,構思圖書的整體設計?!对俳ㄎ臋n——徐勇民札記》就是一本這樣的書,它以 “有意味的形式”打造了屬于作者——徐勇名先生的個人名片。
徐勇民年少成名,在藝術創作上有著輝煌的成就。20世紀80年代,連環畫《月牙兒》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家》《看不見的收藏》連獲美展銀獎。其后創作的“紅花”“馬球”“楚世家”等系列,在美術界也產生了重大影響。2003年,徐勇民任湖北美術學院院長后,他的創作時間被嚴重擠占,正在大家為此感到惋惜時,他卻拿出了大量的“筆記本”作品。《再建文檔——徐勇民札記》(以下簡稱《再建文檔》)一書是這些筆記本里圖畫和文字的集大成者,不僅記錄了他生活的點點滴滴,而且成為研究這位教育家和藝術家的重要美術文獻。
圖書文本和形態的優化是編輯工作的核心內容,編輯需要調動感官,感受文本的內在氣韻,并通過合適的外在形態,利用文字、色彩、圖形、材料等設計元素,表現文本的神韻和圖書的整體氣質,共同闡釋圖書主旨,形成書籍獨特的美學形態。本文以第九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獲獎作品《再建文檔》為例,講述編輯對圖書框架、主旨、文圖、裝幀等的立體搭建過程。
一、挖掘主題,另辟立傳新徑
徐先生是文化名人,身邊很多事都見諸報端。審稿時,編輯巧借資源,網羅各方資料:查看先生網絡訪談信息,翻閱先生已出版圖書,對先生身邊人進行采訪,不明白的問題向先生請教,盡可能深入了解先生的視角觀點、審美偏好、出版態度及設計喜好,并結合文稿內容,整體構思圖書主題。
以往的資料與報道里,徐先生的第一身份是著名美術家,但在文本閱讀與實際交往中,編輯卻為先生的師者風范所感動?!对俳ㄎ臋n》文稿里的教育觀點俯拾皆是,既有《高等學校美術教育入學考試的幾點思考》《為人師者說》等思考學生創造能力培養與教師自身素質如何提高的文章,也有《兼收并蓄自由創新——一位藝術教育家的教育觀》等教育思想的闡釋,同時,還不乏對學校學科發展歷史回顧、對畢業生未來之旅展望的文章。在先生與學生的交往中,編輯深刻感受到先生為后學的拳拳之心。經過認真琢磨,仔細推敲,編輯決定為先生的“教育家”形象立傳。
二、圍繞文本氣質,構思框架結構
1.文本主體形態搭建
徐先生交來的初稿,珠玉散盤,風采各異,敘述情感不同,節奏亦有別。編輯以為“教育家立傳”為基,將文稿中的學院事務、教學思考、學科建設、藝考之思等置于篇首,采風、游記置于篇后,同時結合文章長短、情感強弱、敘事急緩等要素,將全書分為五個章節,并對具體篇目進行了分類排列。
第一章:越過山丘。主要關涉學界前輩、獨立校友、莘莘學子三個群體,他們共同構成曇華林學術精神的緣起與延續,收入《正當谷雨時》《不止笑容》《冬日的追憶》等篇目。
第二章:批評應有的力量。該章是作者對高等學校美術教育的思考,是其身為學院領導、美術教師悟出的學科建設之思,收入《傳揚視覺藝術的時代主體精神》《喚醒視覺藝術教育中的尊重知識》等文稿。
第三章:并不遙遠的回顧。該章是作者對文化、社會的思考,是其作為公民處世所持的自覺態度,收入《關注、介入、互動——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堅持、碰撞、交流——一個藝術家的文化思考及立場》等篇目。
第四章:滿目錦繡。該章是作者對前輩的敬仰、同行的贊賞、后學的獎掖,收入《素描邊界》《云端花園》《心流》等篇目。
第五章:走——去看云。該章是作者在采風途中、旅行路上的見聞感受,收入《常熟看山看水》《清明三十五小時》等篇目。
2.文章細部呼應調整
框架搭建后,編輯進入文本細讀環節。正是在細讀中,編輯感受到作者觀念的搭建和建構。在《中國繪畫與中國畫》一文中,先生提到,當“‘中國繪畫’作為文明精粹已為世人所共享時,‘中國畫’還以題材類別分科固守各自技法優長”,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個性彰顯”,導致“許多藝術家潛在的才能未能得以有效地發揮” 。“如果要健壯‘中國畫’的精神肌體,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豐富它的藝術表現語言,除與當代藝術進行理性融合之外,更要俯身傾聽追溯并吸納‘中國繪畫’自遠古以來震蕩發出的聲響?!睙o獨有偶,在《有誰窺見》《素描邊界》《一種回應》里,先生為我們指明了健壯精神肌體力量的來源:一是“中國繪畫”中的民間藝術。如湖北民間馬口窯,它于艱辛處寓以生動,是“氣韻生動”的最好注腳。二是素描。它“是人類的視覺啟蒙,它的未來樣式,它的未知能量,足以使未來美術史有志者另辟章節”。三是巖彩。在中國繪畫史上,巖彩“有過令我們今天還為之激動的絢麗。今天,當我們已經自覺地意識到中國畫表現力需要有更為貼切的物質表達方式時,我們的目光十分自然地就重新投向了情感觀念表現賴以依存的物質媒材——巖彩”。這種遙遙相望的回應,讓文稿有了一種建構美。
在文稿中,編輯還觸碰到先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求索。在《一種回應》里,“一些本應進入課程體系的知識與許多民間藝術樣式一樣,被有禮貌地排到課堂以外的素質教育類的講座范圍”。而民間藝術樣式是中國畫的活力來源。《關于“美術高考”的幾點思考》中,“美術專業考試內容、方式及評分標準與當代視覺藝術的多樣化形成的審美取向之間,尚未形成合理互動的關系,學生應從更多的渠道以更多的方式獲得學習美術專業應掌握的較為全面的知識”,因為好的創作是“文本研究與視覺體驗的互為表里”,是“思古之情與求新之念的相互錯綜”,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好作品恐會淪為無稽之談。在思考這些矛盾如何解決、消除的過程中,先生也在妥協與求索中撕裂拉扯。為了回應這些細節上的呼應,編輯在征求作者意見后,在原有的分類基礎上,對文稿結構進行了微調,讓文本內部的呼應有回響,文稿結構更加立體。
三、結合多方特色,精雕裝幀之美
徐先生的速寫大都是在開會途中、旅行路上、休憩間隙所做,上面留存有咖啡館店名、酒店名稱、南航航空標識等。另外,大量毛筆書寫的文稿原件也成為即興的書法作品。為了呈現最初的創作狀態,在圖片修整時,編輯盡可能多地保留了這些原始信息,這也是先生提出的要求。
這些速寫和文稿所用的紙張,材質大相徑庭,有宣紙、文稿紙、畫紙,不一而足。書寫工具中,鉛筆、硬筆、毛筆都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將這些資料在圖書“展廳”中充分展示、精巧布展,讓它們既保留個性,又共同塑造作者性格,與文字交相呼應,是版式和圖文設計的重中之重?!对俳ㄎ臋n》一書的美編老師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對先生的作品也比較熟悉。即便如此,她也被眼前這大量的日常習作所震撼。在交流文稿結構及書稿情感流向后,編輯與美編確定了“淡泊”的基本思路,杜絕過度設計。
1.開本、內文版式
書籍外觀形態上選用“口袋書”,這是徐先生在出版座談會上提出的設計構想,也觸發了編輯和美編對該書設計理念的思考。在徐先生的指引下,書籍開本思路清晰:成書要便于攜帶,置于掌上宜讀,是能隨時拿起、隨身放置的書。編輯找來諸多參照系,設計多種規格,經多人體驗后,該書最終確定了210×112的成書尺寸。
內文版式上大量留白,主要是結合徐先生人淡如菊的特點。正文字體字號整體呈現淡然、寧靜的感覺。標題不做其他設計,字體與正文協調。目錄則與正文一致,只加上紅綠兩色。這一設計思路,一是出于“逸淡”的構想,二是因為正文用紙上計劃選用仿宣。采用這種紙張,不僅與作者多用毛筆書寫有關,能盡力呈現生活原生態,也能讓作者的繪畫、文稿內容有更好的歸屬感。
圖2 內文版式設計
2.圖文配合方案
圖文版式是本書需要重點設計的地方,先生沒有給編輯提具體要求,只是強調圖片色彩、情感與文章的契合度。其實,在圖書框架搭建后,文章情感線索已經比較明晰?!对竭^山丘》《 并不遙遠的回顧》《滿目錦繡》是贊美篇,這些篇章舒緩、平靜;《批評應有的力量》《走——去看云》,這些篇章表達了先生鮮明的學術觀點與生活理念,節奏要更快一些。
首先,結合文章的情緒流動及具體內容,編輯先挑選節奏或內容與文稿相呼應的圖片。如將“春日園中鶯恰恰”的美景與“秋天塞外雁雍雍”的風光相對;將戰士的勇武之氣置于《批評應有的力量》里;將“逸民適志”的“詩酒養疏慵”之風插入《走——去看云》中。
其次,編輯挑選與文字情感密度契合的大幅作品。如編輯將先生在考察湘江時所做的暖色圖片,與學院學子們的溫馨故事相配;編輯將先生在域外考察的冷調藍作品,放在藝術與科學的學科之思中。在這個設計思路的指導下,美編受作品情緒感染,一氣呵成地完成了整體設計,只在具體的篇目上做了微調。
圖3 內文圖文設計
3.裝幀與函套
經過多次調研和比較,編輯決定選用裸背鎖線裝,這種設計方便圖書180°攤開,展現圖片美。而且,裸背裝能夠在粗糙感中凸顯生活化與不加粉飾的原生態效果,與正文中作者隨時隨地創作手稿的狀態相呼應,突出非機械化的手工制作感。設計上,編輯將亮點置于鎖線上,選用紅、綠兩種棉線,與封面書名、目錄、正文配色形成呼應,且不增加設計元素。為了進一步強化內文特點,凸顯“內外兼修”之義,分冊封面不另選紙張,只在折疊的宣紙中間加一張原白襯紙,增加封面的挺闊度。雖然這樣的方案突出了圖書主題,但不利于書籍的存放和上架,于是,編輯決定以函套加持,將兩冊圖書放置其間。
對比了多種設計方案后,函套外殼選用白色,不加渲染,內殼上再次使用紅、綠兩色,隱藏一份淘氣的優雅。外殼元素上突出字體設計,這是因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文化得以傳承的載體,而這本書是作者閱讀、畫畫、寫作生活常態的記錄本,也是當下文化的一種記載。經過多方考量,函套正書名設計主要在筆形、筆畫、結構等細節上著力,最終呈現一種邊緣粗糙的原始感。副標題中英文書名等信息則采用本色壓凹工藝呈現,不明顯但又不可忽略,進而凸顯主書名。
這些設計方案的出爐,是編輯與作者、美編多次溝通、多次頭腦風暴的成果。圖書下廠印刷那天,大家都翹首以待。當看到印刷機吐出帶有油墨香味的成品時,徐先生也很開心,這種源自雕版,與版畫有千絲萬縷聯系的現代印刷術,讓徐先生體驗到另一種創作美。
四、結語
猶記得,在《再建文檔》首發式上,武漢美術館時任館長樊楓先生的發言:“徐先生是一個善于生‘意’的人,在武漢設計之都客廳翟雅閣舉行首發式,是他在綜合考慮了作品形態后,又加持的另一層設計?!比缃?,重溫《再建文檔》,編輯驀然發現,書架上的它看上去就像20世紀80年代的錄像帶,意外地與歷史上的文獻記載方式相逢。筆記本、錄像帶、“流動的展廳”(書籍),除了這些,我們還能有更多契合作者個性、彰顯作者風格,又能完整保存作品個體信息的有意味的載體嗎?這或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徐勇民. 一種回應:晤對材質展(前言)[J]. 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8(2):55.
[2] 徐勇民. 中國繪畫與中國畫:“國畫”視覺表現元本價值的當代意義[J]. 美術界,2016(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