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亞紅
[摘 要] 針對當前學生音樂素養薄弱、認知淺層、經驗缺乏等問題,反觀課堂上教師普遍存在教學目標的設定缺乏系統關聯、教學方法的運用缺少多維聯動、單元內容缺少層級設計等弊端。探索指向深度學習的單元整體教學,教師通過三層遞進、四個轉變、五種策略的操作范式,使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合作與體驗的興趣更濃,運用和遷移能力更強,內心的獲得感更多,進而讓他們形成積極的社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鍵詞] 深度學習;單元整體教學;音樂素養;能力
深度學習是指教學內容對學生有吸引力,教師能夠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和活動,讓學生獲得快樂,產生獨立的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善于合作、敢于實踐的一種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目前,我們的音樂課堂看似熱熱鬧鬧,但教學目標缺乏素養聚焦,教學內容缺乏序列推進,課堂管理缺乏系統關聯,制約著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構建。采用單元整體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單元整體設計的方法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增強音樂教學的連貫性和對比性。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通過改變音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真實性,并以蘇少版音樂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豐收之歌》一課為例,探討音樂學科思維型教學模式,淺談在實踐與研究中,指向深度學習的單元整體教學的具體做法。
一、實施三層遞進,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單元整體教學就是要將核心素養的培育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以單元或跨單元集合為單位,按照一定的要素、方式或方法,將原來看似關聯不大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組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結合學生的成長需求,將一些隱性的、長遠的、整體的內容進行挖掘和有機結合,將學生素養發展作為核心進行設計。教師通過結構化的大單元整體布局實施三層遞進,能夠使課堂教學定位更準確,教學方法和技巧更科學,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理解音樂的形式美與意蘊美。
(一)關注核心要素,強化素養立意
教師要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系統思考每個單元、每個課時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關注學生的認知需要,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整體聯系和構建,結合節拍、節奏、力度、音高、旋律等音樂表現要素來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提升學生的聽覺能力、感受能力、領悟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
(二)關聯學習內容,使之有機整合
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和方法,建立整個單元新舊知識關聯,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以新音樂學習內容為圓心,以已有經驗到新經驗的跨越為半徑,引導學生尋找音樂文化背景的連接、相關作品情感連接,發現問題,綜合運用音樂及其他學科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創造性地完成藝術實踐,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積累經驗,形成序列化的個人經驗庫。
(三)優化學習方法,堅持育人導向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先學和后學的作品進行對比,推動情緒、情感和音樂要素學習的深入,加深學生對不同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在動作、思維、情感上均有音樂的反應,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動覺等多種感官,集思考、聯想、創造于一體,強化學生的深層體驗,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從而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合作實踐能力和遷移運用能力。
二、實現四個轉變,多維融通賦能學生多元成長
(一)思維轉變
實現從“教什么、怎樣教”到“學什么、怎樣學”的思維轉變。在課堂開始階段,教師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開啟他們的思維,這是順利完成課堂教學目標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求知欲和好奇心。
例如,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豐收的場景,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音樂的美好與勞動的美好,提出問題:這首歌分幾個拍子?速度怎么樣?情緒怎么樣?學生思考后,說自己感悟出歌曲是四分之二拍的演奏方法,歌詞與畫面都充分顯示出這是一首非常歡快活潑的歌曲。教師繼續引導:割麥子是一件辛苦活,為了緩解疲勞感,作曲家巧妙安排樂句,請學生參與“火眼金睛”的游戲,聆聽教師演唱歌曲,找出不同色塊的音調各出現幾次。為了加深學生的記憶,教師把樂曲的結構與“漢堡”進行有趣對比,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探究學習意識,有助于學生在后續教學中能夠快速辨別樂曲的結構。
(二)實踐轉變
實現“從理論灌輸”到“任務驅動”的實踐轉變。我們常說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和情感關系緊密。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伊始引導學生基于愿望看到結果,確立計劃開展表現性自主活動,以一種“以終為始”的思想把原本枯燥乏味的音樂知識與技能訓練設計成一個個真實的任務,促進學生在完成任務后實現知識的獲得。
例如,為了讓學生認真聆聽歌曲內容,并能準確說出歌曲節拍,教師在課前導入情境:“前幾天老師收到了一張來自丹麥農民伯伯的邀請函,想不想知道邀請函上寫了什么,那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農民伯伯想邀請小朋友們一起參加豐收盛會,我們先完成幾個闖關游戲,有信心接受挑戰嗎?”接著安排“我有一雙靈敏的耳朵”和“我有一雙聰慧的眼睛”游戲。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聆聽,找出音樂節拍強弱的關系。教師還可以用任務驅動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做任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如教師出示中國管弦樂曲《豐收鑼鼓》、靖江民歌《打麥號子》、丹麥民歌《豐收之歌》,提出問題:三首作品都是在表達豐收的喜悅,作品的音樂體裁、速度和情緒是否相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發現器樂曲與聲樂曲的不同,理解“速度”和“節拍”及“情緒”的關聯與含義。學生通過參與互動體驗游戲,進行音樂表現的梳理分類。在此基礎上,學生結合之前學習內容自主探析《豐收之歌》《打麥號子》,發現樂曲段落不同,加以區分,嘗試用語言表達樂句“重復”或“相似”的特點。通過以上過程的實踐,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音樂聽辨能力和辨別音樂段落的思維能力。
(三)體驗轉變
實現從“機械重復”到“真切體驗”的轉變。著名學者杜威說過:“如果我們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無疑就是掠奪了他們的明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眼中有學生”,發出相應的指令或者暗示后,關注學生的反饋,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互動,有時是接口唱,有時是律動表演,有時是聲音疊加,有時是律動創作,尊重學生獨特的感知體驗和多樣化的藝術表達,引導學生參與活動,讓他們的淺層和深度意識真正結合起來,獲得身體和思想上的雙重體驗,充分體現“以學為中心”的理念,讓學生自主經歷知識的動態形成過程,最終落實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四)功能轉變
實現從“教師概括”到“學生回顧”的功能轉變。在以往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在一課結束和某一單元結束后進行概括和總結,而忽略了學生反思和回顧知識的重要性,學生往往面臨被動局面,扮演一種被管理者的角色。學生對于評價結果大多處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動狀態。學生的總結反思是對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進行歸納,并形成認知結構。如果評價沒有被評價者的積極參與,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發展性評價必須提倡多元化主體,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等。
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和想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集體活動,教師在保護好學生好奇心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喚醒學生的學習內驅力,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發現問題,大膽嘗試把學習成果、學習經驗、學習思考與同學分享,這樣教師獲得的評價和反饋才更加真實、有效。多元互動,用賞識的方法激勵學生,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這樣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樂園,學生才會在評價中不斷反思、調整,逐步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三、落實五種策略,推動學習真實發生
(一)從外在形式體驗到內心情感抒發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能夠抒發人的情感。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而非“牽線木偶”式跟著教師唱、動、跳。良好的情感體驗是音樂學科素養中最核心的部分。教師要創設美好的藝術情境,在潤物細無聲的教學過程中喚起學生對音樂的直覺感受,激發學生強烈的審美渴望和學習動機,讓學生在體驗中享受音樂的美感,允許他們有一個探索的過程和參與的過程。教師可以設置簡單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收獲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隨著學習的深入,教師在設置學習任務和教學環節方面要有深度,呈現一個學習的階梯式結構,讓學生更加愿意展開聯想,從內心生成覺悟,從而深刻地認識音樂、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喜愛音樂,把內心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以最真摯的情感表現出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音樂,獲得體驗的快樂,心靈得到美化,情操得到陶冶。
(二)從動作模仿到自主音樂反應的更迭
音樂學科技能性較強,音樂元素貫穿于音樂能力發展的方方面面,不同類別的音樂元素要在不同階段有序推進,教師將音色、旋律和聲、調式等音樂元素根據需要進行遞進式的教學,能夠使學生的體驗由淺入深,音樂反應能力不斷增強。例如,教師在蘇少版音樂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豐收之歌》教學中,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學唱歌曲《豐收之歌》,讓學生懂得了反復、曲式的含義。在第二課時,讓學生欣賞《豐收之歌》,學會區分欣賞歌曲的演唱形式,聯系第一課時的學習,明確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的概念,用多樣的方式慶祝豐收的喜悅。在第三課時,讓學生聆聽《打麥號子》的演唱形式,明白號子的特點與作用,引起學生的共鳴,并讓學生理解變換拍子在歌曲中運用的意義及效果。在第四課時,讓學生欣賞民樂合奏《喜洋洋》,引導學生正確聽辨樂曲的結構,并將它與《豐收之歌》進行聯系,把“動”作為教學活動的重點,利用道具編創動作,演繹勞動的場景,體會勞動的樂趣。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和情感關系緊密。學生要掌握知識的技能,感悟音樂的美感。教師必須運用不同類別的音樂要素,設計恰當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
(三)從感性音樂發覺到理性知覺生成
音樂的無限想象力給人們帶來了遐思。當人們沒有對音樂進行深入學習時,更容易感受到的是音樂的感性部分。但是,我們發現理性思維與音樂藝術之間也有著緊密關系,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往往在結構上是非常嚴謹的,它更多是理性和規律的外化,因此音樂更加需要有理性的認知。教師通過讓學生整體感受音樂,建立初次印象,抓住某一元素,局部深入,讓學生對音樂有進一步了解,再抓住某個角度,拓寬音樂的表現范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從低段趣味游戲活動到高段探究性活動
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低段到高段的音樂活動,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學習真實發生。低段趣味游戲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中段合作性音樂活動能夠讓學生實現與同伴的合作和交流,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高段探究性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低段趣味游戲活動可以是猜謎、分角色表演等,中段合作性音樂活動可以是小組表演、學生互評等,高段探究性活動可以是創編旋律、設計聲勢、樂器吹奏等。
(五)從欣賞理解到實踐運用
音樂審美離不開經驗積累,教師不能以一首歌曲或一首樂曲為教學材料,以解決音準、節奏和聲等為教學核心內容,而是要開展能夠抓住音樂作品要素的學習活動,在每節課中逐級推進和落實,培養學生感知、理解、表現、運用這些音樂要素的能力,并逐步形成音樂基本素養。
綜上所述,在音樂教學中,指向深度學習的音樂單元整體教學,使知識覆蓋面更廣,素養指向更加明確,教學思路更加明晰,學生表現活動更加真實,從而真正實現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到素養本位的轉型,真正讓音樂的魅力建立在學生心底感悟的基礎上。相信隨著教師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的審美體驗會更加豐富,樂感和音樂審美能力也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