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閩 盧頻
[摘 要] 互聯網、云計算等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奠定了技術基礎,經濟、政治、教育等多個領域也隨著大數據時代信息共享發生了巨大改變。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應屆畢業生數量逐年遞增,受國內外大環境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文章提出,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挖掘技術、分析技術和預測功能,能夠助力高職院校學科專業的設置與建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輸出,從而推動畢業生精準對接社會發展需求,精準就業。
[關鍵詞] 高職教育;職業教育;就業;人才培養;大數據
一、大數據的特征及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概況
(一)大數據的特征
大數據的特征可以總結為 “4V”,即Volume、Velocity、Variety、Value。將巨大的數據集群進行技術分析,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出分析結論,并實現精準匹配及結果預測。因為大數據技術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點,所以此項技術已經在很多行業得到成功驗證。
(二)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概況
在教育領域,可充分利用大數據的“4V”特性,通過收集學生在校園內學習及生活的數據并進行分析,能夠為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提供客觀的數據支撐,便于學校對教學及學生進行科學管理。
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陣營,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建設大數據平臺,充分利用并挖掘大數據的價值,賦能學校人才培養及學生就業。首先,利用大數據能夠挖掘互聯網上海量的教學輔助資源,高職院校教師可根據課程特點及學生培養方案,篩選與課程相符合的拓展性資源及動畫視頻資源,使得課堂專業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其次,近年來國內高職院校普遍在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而數字化校園意味著在校學生學習及生活行為“數據化”,通過收集及分析種種數據,學校及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生活及學習情況,并以此來制定因材施教的差異化培養方案。最后,學校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內收集學生成績、興趣、技能等相關信息,對外收集社會企業崗位相關信息,使學生和企業崗位相匹配,既能實現高職院校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又能提升招聘企業的校招滿意度。
二、大數據平臺對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及就業的意義
通過大數據平臺,高職院校能夠避免成為信息孤島,一方面學校通過教育條件和教育資源的數據化,能夠全面掌握自身的優勢、劣勢;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平臺,學校能夠連接政府、企業等校外主體,實現信息和資源的共享,讓學校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學生就業方面精準對接最新的社會需求。
(一)有助于學校做出科學合理的教育決策
人才培養大數據平臺能夠提供從校內外獲取的海量數據,并通過對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為學校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并提供技術支持。例如,在專業設置及建設方面,通過大數據平臺綜合分析政府政策、社會需求、產業結構等情況,能夠使學校專業的設置更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
(二)有助于學校教育評價更為全面可靠
當前,通過考試成績來對學生進行教育評價是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高等學校的普遍現狀,這種評價方式存在評價指標較為單一的情況。通過大數據平臺,高職院校能夠通過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數據、生活行為數據及實習數據,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綜合能力等多個維度的教育評價。學生在校期間的不同階段也可根據學校提供的客觀評價,及時調整自身的不足,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發展規劃。另外,通過大數據平臺引入企業作為學校教育評價的另一主體,能夠使學校教育評價更為全面,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三)有助于提升學生個人能力及就業適應能力
在步入社會之前,高職院校學生由于信息不對稱,獲取市場需求信息的渠道有限,對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認知不夠。通過大數據平臺,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的分析及推送,獲取符合自身發展規劃的學習輔助資源,有針對性地對自身的規劃預期做好當下的取長補短,讓校園生活更有目標性和奮斗動力;另一方面依托大數據平臺所共享的學校、政府及企業的相關信息,學生突破校園環境的局限,更準確地了解到最新的社會經濟和產業的變化,從而調整自身就業預期,緩解就業焦慮。
三、大數據視域下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及就業工作優化思路
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不應僅局限于學校自身的閉門決策,學校還應關注校園之外最新的就業政策、社會產業結構、行業企業需求等因素,在此基礎上搭建連接學校、政府和企業三者的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和信息的共享。此外,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區域屬性更強,承擔著為地方產業輸出應用型人才、促進地方產業發展及經濟建設的責任。因此,高職院校重在培養學生應用性強、操作性強的職業技能。高職院校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應更多地考慮如何構建適應于社會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的人才培養模式,保持學校學科專業設置及學生技能培養同企業需求的一致性。
(一)學校專業及課程設置
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這決定了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應以當地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一方面,高職院校可借助大數據平臺,了解區域內同類型院校專業設置和市場需求情況,并結合自身辦學情況,來避免專業設置的同質化、傳統化,保障學校專業建設的創新性和時代性,具備自身特色;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依然保持傳統的專業設置思路,對技術革新所帶來的社會崗位需求關注度不夠,沒有接收到最新的就業信息,從而影響學生的培養和就業質量。通過大數據平臺上的政府信息和企業信息,高職院校能夠及時關注就業政策、政府經濟發展導向和企業用人需求,建立動態的專業設置預警機制,對過時的、不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專業予以取消或減少招生人數,而對新興技術下產生的人才需求,考慮新設專業并調整相關人才的培養方案。學校專業及課程設置可遵循學校層面、教學層面的梯次思路進行。
1.在學校層面,專業設置負責人可通過大數據平臺挖掘學校現有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實際需求的差異,根據學校特色定期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并且根據大數據平臺收集、掌握的信息定期更新(如每學年更新一次)。此外,專業設置負責人需要定期審視培養方案并召開研討會,當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差異較大時,提出新增或刪減相關專業的建議。
2.在教學層面,課程設置負責人可根據大數據平臺分析現有課程設置和社會崗位之間的差異,力求使現有課程所教學的實操技能符合崗位需求。此外,課程設置負責人需要根據大數據平臺的信息定期調整完善課程內容或者教學方式,并且匹配相對應的教學教材及課件資源,以推動課程設置更加貼合社會崗位的實際需求。
(二)人才培養平臺及過程
目前政府對于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校企合作關注較少,除大企業外,多數用人企業尚未完善并執行校企合作實習制度,各方信息及數據未能及時溝通和同步,導致高職院校學生實習效果難以得到保證。
通過大數據平臺賦能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能夠解決上述痛點。利用大數據平臺,學校、政府和企業實現資源和信息的互通有無,緩解信息不對稱所致的人才培養及學生就業的壓力。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了解最新就業形勢和政策,并與企業合作開設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訓課程。政府可以及時了解學校和企業合作的情況,以及學校人才培養及學生就業的最新趨勢,并及時制定相關政策予以扶持。企業則可在與高職院校合作過程中更有方向性和目標性,如面對高職院校的不同需求,分別提供雙師型教師培訓、企業專家深入高校兼職等合作方案,從而提升高職院校應用型教師的師資力量,保障學校日常教學更具實踐性。通過學校、政府和企業依托大數據平臺的深入合作,高職院校能夠豐富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學質量,最終提升學生就業時的市場競爭力和就業滿意度。
(三)人才評價體系
除培養過程外,高職院校應注重構建科學合理的應用型人才評價體系。當前高校普遍存在教學質量評估未充分考慮校外主體評價的情況,人才評價體系流于形式或者未設置。在我國《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中,畢業生所就業的企業滿意度是評估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通過大數據平臺,高職院校事先可了解合作企業的用人需求,從而確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及培養方案,事后可與合作企業通過共同設立及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的指標,聯合對學生就業能力及適應性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真實反映學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改進空間。高職院校應從多個維度制定人才評價體系,包括但不局限于社會崗位需求的契合度、人才培養結果的實現度、社會效益的聲譽度等。其中,企業所反饋的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應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依據,以市場主體所反饋的信息為主要參考,有利于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的調整,從而推動專業設置適應經濟產業的升級發展,最終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及就業滿意度,形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及學生就業工作的良性循環。
此外,對校外招聘企業來說,傳統招聘方式多依托于簡歷獲得求職畢業生的年齡、專業、考試成績等基本信息,但通過大數據平臺,校外企業能夠更為準確地掌握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表現,包括專業能力、日常考勤情況、社團活動表現等,從而更準確、更完整地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這種方式,校外招聘企業能夠準確地找到崗位所需要的人才,且畢業生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可以有效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四)就業跟蹤機制
持續有效的跟蹤機制是高職院校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最后一部分。學校通過對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跟蹤及數據化整理,可以對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能力匹配等因素進行精準分析。一方面,在學生順利從學校畢業走上社會崗位后,高職院校可以積極運用大數據平臺,通過網絡調研、電話回訪、郵件等方式對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持續跟蹤,并針對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的幫助。另一方面,持續跟蹤機制下所收集的學生就業數據將為高職院校后續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提供科學、準確的數據基礎,為今后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工作提供精準且科學的數據支撐,確立后續學生就業工作的重點和優化方案。
四、結語
目前,大數據平臺的高效性和科學性已經在各行各業得到驗證,在教育領域也有非常多的應用實例。信息時代使高職院校能夠利用大數據平臺幫助培養學生及人才就業。通過構建人才培養大數據平臺,高職院校能夠打破信息壁壘,實現與政府、企業有效溝通及信息共享。通過將產業與行業發展信息、人力資源供給與需求信息、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建設信息相融合,高職院校能夠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精準匹配市場需求,提升學校教學及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校在畢業生就業工作方面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王頗.云平臺數據挖掘的學生行為分析管理系統[J].信息技術,2022(2):36-40,47.
[2] 王珩,夏道勛,楊焱.大數據時代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改革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20(1):130-131.
[3] 張慧,張知慧.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個性化教育初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20):17-20.
[4] 楊丹,錢育林,楊永貴.大數據時代地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9,18(11):275-277.
[5] 孫振楠.智慧校園中物聯網環境的建設與應用[J].物聯網技術,2021,11(8):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