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 郭泉瀅
(河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高血壓科 鄭州 450000)
高血壓是臨床極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對血管壁造成的壓力值持續超過正常水平。以往認為高血壓多發生在中老年群體,但隨著近年來工作壓力的增加,飲食不健康、缺乏運動及睡眠不規律,加上吸煙飲酒、情緒不穩定等多因素的影響,中青年高血壓患者數量日益增加[1]。高血壓不僅會導致患者心、腦、腎等多臟器功能障礙或發生器質性改變,還會導致患者糖、脂肪代謝紊亂,若未能及時治療,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3]。該病目前臨床多給予西藥口服治療,但長期服用不良反應眾多,且在停藥后易出現復發,因此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藥物治療方式,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4]。中醫藥在高血壓治療中已被證明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但具體機制仍未闡明[5]。本研究探討理中降壓湯聯合氨氯地平片治療中青年高血壓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收治的中青年高血壓患者60 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30例,男 19 例,女 11 例;年齡 18~39 歲,平均(32.58±2.48)歲;高血壓病分級:1 級 13 例,2 級 10 例,3 級7 例;病程 8 個月至 8 年,平均(4.62±1.37)年;合并癥:高脂血癥12 例,高血糖13 例,冠心病8 例。研究組 30 例,男 20 例,女 10 例;年齡 18~39 歲,平均(33.72±3.06)歲;高血壓病分級:1 級 10 例,2 級 12例,3 級 8 例;病程 7 個月至 9 年,平均(4.71±1.35)年;合并癥:高脂血癥10 例,高血糖12 例,冠心病10 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河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倫理字2021000023 號)。
1.2 診斷標準 (1)西醫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6]中高血壓診斷標準,即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 次進行診室血壓測量,收縮壓(SBP)≥140 mm Hg 和(或)舒張壓(DBP)≥90 mm Hg診斷為高血壓。(2)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眩暈癥診斷標準,證見陰陽兩虛證,主癥為眩暈、頭痛、腰酸、膝軟、畏寒肢冷;次癥為耳鳴、心悸、氣短;舌脈證為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18 歲≤年齡<65 歲;對本研究藥物無過敏史;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繼發性高血壓;合并心、腦、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嚴重精神或認知功能障礙無法配合治療;合并惡性腫瘤。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常規指導患者進行適當運動、低鹽飲食、戒煙禁酒等非藥物治療,同時給予纈沙坦氨氯地平片(Ⅰ)(國藥準字J20150135)口服治療,初始劑量為 5 mg,1 次 /d,最大劑量≤10 mg,1 次 /d。
1.4.2 研究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理中降壓湯治療。方劑組成:黨參12 g、白術15 g、茯苓15 g、豆蔻10 g、薏苡仁12 g、藿香10 g、石菖蒲10 g、姜半夏 9 g、郁金 10 g、桂枝 6 g、桃仁 6 g、杜仲 10 g。加水1 000 ml 煎至 4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1 劑 /d。兩組均治療1 個月。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于治療1 個月后評估兩組臨床療效。顯效:DBP 下降≥10 mm Hg,且達到正常范圍,且滿足SBP 雖未降至正常但降低≥20 mm Hg;有效:DBP 下降<10 mm 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或滿足DBP 相比治療前下降10~19 mm 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或SBP 相比治療前下降≥30 mm Hg,需滿足上述任一;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2)血壓水平。于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后采用動態血壓檢測儀檢測兩組24 h 平均收縮壓(24 h MSBP)、24 h 平均舒張壓(24 h MDBP)水平。(3)血脂指標。取血清,使用OTA-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法檢測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4)中醫證候積分。參照文獻[7]中相關標準,根據主癥(眩暈、頭痛、腰酸、膝軟、畏寒肢冷),次癥(耳鳴、心悸、氣短)進行評分,每項 0~3 分,總分為 0~24 分,得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含下腹疼痛、惡心、心悸、外周水腫等。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數據。血壓、血脂指標及血清指標水平等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兩組血壓水平對比 治療后兩組24 h MSBP、24 h MDBP 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24 h MSBP、24 h MDBP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壓水平對比(mm Hg,)

表2 兩組血壓水平對比(mm Hg,)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24 h MDBP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24 h MSBP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152.83±10.24 151.78±10.65 0.389 0.699 129.85±9.76*124.36±8.35*2.341 0.023 98.42±7.21 99.08±7.03 0.359 0.721 74.36±5.28*68.62±5.36*4.179 0.000
2.3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

表3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研究組30 30 6.062 10.538 0.000 0.000 t P 16.72±4.31 17.25±4.63 0.459 0.648 11.52±1.87 7.96±1.37 8.411 0.000
2.4 兩組血脂指標對比 治療后兩組TC、TG、LDL-C 水平較治療前降低,HDL-C 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TC、TG、LDL-C 水平低于對照組,HDL-C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脂指標對比(mmol/L,)

表4 兩組血脂指標對比(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HDL-C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TC治療前 治療后TG治療前 治療后LDL-C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5.36±1.10 5.43±1.15 0.241 0.810 4.07±0.62*3.47±0.58*3.871 0.000 2.42±0.56 2.44±0.53 0.142 0.888 2.07±0.31*1.83±0.28*3.147 0.003 2.76±0.48 2.73±0.44 0.252 0.802 1.99±0.35*1.61±0.38*4.029 0.000 1.10±0.29 1.08±0.27 0.276 0.784 1.17±0.20*1.34±0.17*3.547 0.001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與對照組的20.00%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 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目前,臨床對于高血壓患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以往多數學者認為遺傳、年齡增長及不良生活方式是高血壓的高危因素。近年來隨著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受長期飲食及睡眠不規律等因素的影響,中青年高血壓患者數不斷增加[8]。目前,臨床對于高血壓的治療仍無特效藥物,在確診后往往需要終身治療,西藥治療高血壓患者效果往往因人而異,且長期服用后易引起不良反應,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影響療效[9]。
中醫學無高血壓病名記載,依據臨床癥狀體征可將其歸屬為“頭痛、眩暈”等范疇。中醫學認為中青年高血壓的發病病機可能與氣血不和、肝脾不調、氣機失常有關,“痰濁內生,或化火上蒙,迷閉心竅”引發高血壓[10]。因此,痰濁為該病的病理基礎,與情志不暢、飲食失調等因素密切相關;脾為輸送及運化精微重要部位,若飲食不節則致脾胃虛弱,加之痰濁中阻,聚而成痰飲,痰瘀互結,血行遲滯,腦竅髓海失養則致血壓升高。故治療應以化濁清痰,理氣祛瘀為主要原則[11]。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93.33%)較對照組(70.00%)高,且研究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低,提示理中降壓湯聯合氨氯地平片治療中青年高血壓患者的療效確切,可減輕臨床癥狀。分析原因可能是氨氯地平片屬于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具有較高的生物利用度,經口服后進入人體可選擇性地阻滯心肌與血管平滑肌細胞外的鈣離子;另外,該藥物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發揮持續降壓的效果,但單獨使用時治療效果不穩定且易出現較多的藥物不良反應[12]。理中降壓湯由黨參、白術、茯苓、豆蔻、薏苡仁、藿香、石菖蒲、姜半夏、郁金、桂枝、桃仁、杜仲組成。其中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白術燥濕利水,健脾益氣;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豆蔻化濕行氣,溫中和胃,可增強茯苓健脾利濕之效;薏苡仁利水滲濕;藿香化濕和胃;石菖蒲化濕行氣、祛風利痹;姜半夏辛散溫通、化痰燥濕;郁金疏肝利膽、行氣解郁;桂枝通陽化氣;桃仁活血祛瘀;杜仲補中益精。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化濕、理氣祛瘀之效。
相關研究發現,在中老年高血壓患者中脂質代謝性紊亂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可能與中老年群體體內的抗氧化能力較低密切相關[13]。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TC、TG、LDL-C 水平比對照組低,HDL-C 水平比對照組高(P<0.05),表明理中降壓湯聯合氨氯地平片應用于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可改善血脂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氨氯地平片具有松弛平滑肌、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液循環量及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效果。另外,該藥可減少LDL 受體,避免脂肪在動脈壁上積累,從而限制膠原蛋白的合成[14~15]。現代藥理學研究[16~17]發現,黨參提取物能夠提高人血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強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白術含有維生素A 類物質以及精氨酸,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對血管起到擴張的作用;茯苓富含茯苓聚糖、蛋白酶等物質,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同時具有利尿降壓的效果;豆蔻富含多種抗氧化劑,可輔助降壓;薏苡仁富含薏苡仁酯、脂肪油,能夠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藿香與姜半夏中的揮發油占有重要作用,可抑制中樞、降壓;石菖蒲主含揮發油,能夠增加冠脈血流量,輔助降壓;郁金富含揮發油、姜黃烯等物質,具有抗凝血及促進溶血的作用;桂枝、桃仁提取液可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動力學;杜仲提取物及煎劑具有持續降壓的作用。綜上所述,理中降壓湯聯合氨氯地平片應用于中青年高血壓患者的效果較佳,可降低血壓水平,改善血脂指標水平,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