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羅魚
筆者七歲釣魚,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近二十年目睹一些怪現狀,感慨良多,現與眾釣友分享。
一、激情四射的“打”
水邊一男子,看到浮標微微下沉,高喊一聲“打”,隨即猛一提魚竿,一條小鯽魚飛出水面。明白內情的人知道這是釣魚,不明白的會疑惑,他在“打”什么? “打”小鯽魚?小鯽魚哪兒得罪了這名男子?
把觀標提竿叫做“打”,身為有三十年釣齡的我至今難以接受。一條小魚而已,用不著打吧?幫我打發寂寞的小鯽魚,我釣過之后還會讓它回家的,不會打它。
二、10米手竿守大青,仍用雙鉤線組加立標
有釣友在河邊用10米手竿守釣大青魚,卻依然要用雙鉤線組,試問能釣上來兩條大青魚嗎?理論上有這個可能,但是我從未見過有人做到。多一個魚鉤就一定能增加上魚概率嗎?筆者這里魚水資源有限,要做兩三天窩子才能引來一條大青魚,雙鉤的意義在哪里?用標尾極細的臺釣立式浮標就一定更加靈敏?釣大青魚有必要追求靈敏嗎?兩毛錢一支的塑料標不能用嗎?
有些年輕釣友可能沒見過塑料標,因為他們從開始釣魚那天起接觸的就是靈敏至上的懸墜釣法,無論是釣小鯽魚還是釣大青魚,都用雙鉤線組加臺釣浮標,他們壓根兒沒見過單鉤加塑料標。難道單鉤釣魚已經失傳了嗎?
三、從最細的線開始用,不斷線不換粗線
剛有釣魚類視頻節目的時候,視頻中某些著名專業釣手一抬魚竿,隨即喊一句“切了”,線就被拉斷了。我納悶,為啥不用粗一點兒的線呢?專業釣手的解釋是細線更靈敏,而且高手都是用短竿細線搏大魚的,用長竿粗線釣大魚說明你技術不行。
作為一名初級釣魚愛好者,我一度不敢作聲。
多年以后,我敢作聲了:只要對象魚超過50克,粗一點兒的線跟細線并沒有明顯差別。只要不是把5 0克以下的小魚作為目標魚,你就沒必要用小于1.0號的魚線。所謂的“高手”用短竿細線搏大魚,用的是特定品牌、價格昂貴的細線,即便如此也不可能保證不斷,反倒粗一些的魚線更有保障,即便它并不大牌。
我的觀點是——
如今魚線價格普遍不高,魚線有磨損及時更換即可,沒必要買很貴的線。
休閑垂釣無須追求極致靈敏,所以沒必要用1.0號以下的魚線。
如果不以50克以下的小魚為目標,同樣沒必要用1號以下的魚線。
如果不想錯過大一些的魚,就沒有必要從0.3號的魚線開始用,斷了再換0.6號的,再斷又換0.8號的……
哪怕你從2.0號魚線開始用,損失的靈敏度也不過是把小魚過濾掉而已,10克、20克的小魚,釣一百條又如何?如果能把目標定得稍高一點兒,以500克左右的魚為目標魚,你完全沒必要從0.3號的子線開始用。當然,資源確實很差的水域除外,比如只有鳑鲏可釣的地方。
四、“曬”一堆小魚的“湖冠”
某人釣了數十條10 0克左右的鯽魚,拍完照片又拍視頻,還配了音——今天一不小心得了個“湖冠”,然后發到社交媒體上炫耀一番。以前,釣魚人只有釣到特別大的魚才拿出來分享,如果沒釣到特別大的,就低調地說“釣了一點兒小魚而已”,以前的釣魚媒體也只報道釣魚人釣大魚的新聞。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釣一堆小魚也成了驕傲的事情,也可以拿出來炫耀一番、比較一番了。
五、“一竿一世界”成了“搬家總動員”
從前釣魚很簡單,小朋友放學后,拿著一根拴好鉤線的魚竿就能釣魚。現在釣魚像搬家,釣魚人推著行李車——里面裝著釣臺、釣箱、直徑1米多的大傘、長達3米的魚護……不累嗎?先架釣臺,再搬釣箱,把傘撐好才能調試浮標,這要耽誤多少時間?有些地形特殊的地方確有必要架設釣臺,但是大多數休閑垂釣場地,一個小板凳足以應對。非要架個釣臺,比其他釣友遠兩三米,你就一定釣得多嗎?一大早趕到水邊,正是釣魚的好時候,架釣臺不耽誤時間嗎?一天釣下來,再收拾這些東西,不累嗎?不“搬家”就不能釣魚嗎?
六、釣大魚必須用不帶卷線器的魚竿
“放長線,釣大魚”這句話自古相傳,不知道從何時起,有人認為用帶卷線器的魚竿釣大魚就意味著釣技不夠高超,必須用不帶卷線器的手竿生拉硬拽才行,如果魚太大拉不動,可以放失手繩,可以坐船慢慢消耗魚的體力,唯獨不能用帶卷線器的魚竿。
使用失手繩、坐船遛魚跟借助卷線器遛魚有本質上的區別嗎?并沒有,它們的本質都是擴大與魚周旋的空間,更有效地消耗魚的體力。根據現有資料查證,元朝馬遠所繪《獨釣寒江圖》中的釣魚人用的就是帶卷線裝置的魚竿,可見使用卷線裝置釣魚在我國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黑坑大物塘禁用卷線器是為了限制釣友發揮,在河邊釣魚,沒有法律條文禁止釣魚人使用卷線器,用一用又有何妨?那些對卷線器持偏見的釣魚人不妨改變一下思路,換一種垂釣體驗。
七、濫用約定俗成的釣魚詞匯
“有口”“狂口”“爆釣”“爆護”……
不釣魚的普通公民能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嗎?
以“有口”一詞為例。在網絡時代之前,釣魚人之間詢問有沒有魚吃餌、魚多不多,都會問“有沒有魚吃鉤”或者“有魚嗎”,自媒體興起后,“有口”一詞隨著各種文圖、短視頻內容的傳播而在釣魚人群中傳播開來,釣魚人口口相傳,使得這一詞匯愈發流行,甚至成了“規范表述”。小學生看了某些釣魚節目后,也學會了這種表述。
筆者認為,以“口”替代“魚吃鉤”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隨意濫用這種不規范用語會造成語言污染,影響漢語的嚴肅性,破壞漢語文化底蘊,長此下去會對推廣和使用標準語言文字造成阻礙。
在此,筆者呼吁廣大釣魚人尤其是釣魚領域自媒體創作者使用規范語言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