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進行勞動,為的是給自己提供各種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等等。但是,自從人在社會發展初期開始認識到自身與自然的關系,他就在勞動過程中找到了滿足個人精神需要的源泉,因為勞動活動一開始便產生了人的精神生活。
雖然勞動帶來的物質成果是激發人投入勞動的最重要的內在原因,但是,他之所以愛勞動,并不僅僅是因為勞動使他獲得食物。甚至在有剝削階級存在的社會中,在被迫進行勞動的條件下,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會在勞動過程中,在運用技藝的實踐中獲得滿足。對于某項工作的行家來說,他通過哪一種勞動掌握生存的手段,這點并不是無足輕重的。他喜歡的不是“籠統的”勞動,而是自己的專業。他熟練地掌握專業,盡力把自己的頭腦和雙手結合起來,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在這一過程中,他在道德上感到了深深的滿足。
在我們的社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在選擇勞動種類時不是局限于物質利益,而是著重于興趣和責任感。這一點之所以得以付諸實現,就是由于社會主義消除了勞動的個性方面和社會性方面之間的對立。在我們的社會中,勞動的個性方面和社會性方面的完滿結合對于引導青年做好選擇職業的準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種結合使人們有充分的可能去考慮發展、鞏固和激勵受教育者的個人興趣和才干。
只要勞動教育得法,孩子們從到校的最初幾天起,就會被吸引到目的在于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中來。他們由于自己所從事的活動的高尚目的而熱情高漲。不過,兒童在逐步理解勞動的社會意義的同時,還應當把握勞動的另一個十分明顯、與他們關系十分密切的方面——深入探索自然規律,獲得實踐的技能和技巧。更為重要的是,兒童在長時間的勞動活動中,在道德上感到很大的滿足,不僅是因為他們理解勞動的社會價值,而且是因為他們完成了具體的勞動任務。學生對具體勞動的社會意義的認識應當建立在最初產生興趣和對具體勞動過程心馳神往的基礎之上。
只有在那種條件下,即通過勞動創造出在兒童看來具有決定性社會意義的物質財富時(在集體生活中、游戲中和獨立活動中),才能逐漸形成獲取技能和技巧、了解自然規律的強烈愿望。
(摘自《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