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不言
“我似乎陷入狂熱之中,把這一堆錢全部押在紅上——我一下子清醒了過來!那天晚上,整個賭錢過程中,只有一次,恐懼的感覺涼颼颼地掠過我的全身,使我手腳發抖。我驚駭地感覺到,驟然間意識到:現在輸錢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我的整個生活在孤注一擲!”這段心驚肉跳的心理描寫,來自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賭徒》。小說清晰地記錄了主人公阿列克謝走向賭博深淵的每一階段的心理活動,從僥幸、破罐破摔,到懺悔、迷茫,再到狂熱、上癮、麻木,然后又回到僥幸,開始新一輪的沉淪。如果按照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的標準,阿列克謝已經成為病人,一個賭博成癮患者。
近期,因為體育明星涉賭事件,又引發了社會對賭博危害的討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個世界級別的體育明星,除了擁有非凡的天賦外,還應該有頂級的自律,怎么會讓自己的人生失控于賭博?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約0.1%—5.8%的人對賭博非常沉迷。而運動員中的“競技強者”則有顯著高于常人的賭博問題發生率(8.2%)。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發展成病理性賭博時,他的大腦已經發生了器質性的變化,絕不是簡單地靠意志力就能控制的。
賭徒的大腦有何不同?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羅敏敏長期從事獎賞和懲罰的神經環路機制及其相關疾病的研究,他認為病理性賭博者的腦區“對于獎賞獲得激活的方式不太一樣。長期賭博的人在做賭博游戲時,相關腦區的激活比正常人低,似乎只有更多賭博行為才能獲得足夠快感”。
賭博獲勝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一旦體驗過這種多巴胺激增的快感,大腦就會驅使人不假思索地去做能再次品嘗這種快感的事。然而,頻繁經歷多巴胺的激增,大腦會不自覺地提高感受快樂的閾值。人們會渴望冒險,通過下更大的賭注來尋找更大程度的刺激。正如《賭徒》中描寫的那樣:“他們臉色蒼白,眼睛閃閃發光,雙手顫抖;下注已經不計其數,抓一把有多少就下多少,一心想贏得快些,贏得多些。”也就是說,賭徒的腦神經機制——大腦中負責處理獎賞信息、沖動控制、權衡風險和做出決策的腦區被重塑了。
這就是上癮狡猾的地方。它改變大腦的思考方式,讓人們不知不覺中在尋求刺激的行為上失控。賭徒一旦進入這種狀態,就會像斯金納箱中的老鼠,困在賭博的箱子里瘋狂地按壓賭下去的杠桿,滿懷期待、精疲力竭地等待著下一顆食墜落丸。
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陷入成癮陷阱?
綜合研究和醫生們的觀察,病理性賭博多為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男性。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陷入賭博等成癮行為的陷阱?這和青少年的大腦有關。
青少年的大腦額葉皮質尚未發育成熟。額葉皮質是人腦中最晚演化出的部分。長遠計劃、理性決策、沖動控制和情緒調節這些與明智和成熟掛鉤的事情,都發生在那里。在冒險的行為和正確的行為之間,青少年往往會傾向于選擇前者。
除了生理性的原因,情感因素也是導致青少年容易掉入成癮陷阱的一個原因。
TED演講者Johann Hari在主題為《我們對成癮一無所知》的演講中說到:“上癮的核心,是對現實生活的無奈。”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能把賭徒的心態描寫得如此活靈活現,是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賭徒。他從小深受癲癇折磨,成年后被流放至西伯利亞過了十年苦役生活,經歷了第一任妻子和哥哥的相繼離世,他幾乎第一次進賭場就迷上了賭博,一次次輸光所有的錢,又一次次借錢重返賭場,他近乎絕望地渴求著能在賭場贏一把大的,以擺脫債臺高筑、窮困潦倒的生活。在逼仄而又苦難的生活中,賭場成了他唯一的避難之所。
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發展出很多精神需要:依戀、勝任感、安全感、充裕感、被認同、被需要……當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中獲得這些回饋,而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又不足以改善這些狀況時,很容易轉而尋求某些快捷獲取快樂的方法來擺脫痛苦,從而造成其他形式上的放縱,譬如沉迷網絡、沉迷游戲、沉迷賭博等上癮行為。
上癮的對立面,不是清醒,而是連接
在《我們對成癮一無所知》的演講中,Johann Hari提出的另一個觀點是“上癮的對立面,不是清醒,而是連接”。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越南戰爭期間,超過五分之一的美軍士兵都有使用大量海洛因的經歷,部隊里“發毒品就像發糖果”。而當戰爭結束后,那些士兵回到家鄉,渴望已久的新生活占據了他們的注意力,研究發現,90%的人就這樣停止了對海洛因的快感依賴。也就是說,要遠離上癮或解除上癮,靠的不僅僅是上癮者自己的意志力,還需要上癮者和社會有連接——如果你在生活中有其他樂趣,有健康良好的關系,你不會那么容易對某件事物上癮;如果你社會缺乏聯系時,你可能會依賴那些能給你安慰或刺激的東西,比如賭博、色情等。
“成癮”,從最初被認為是一種關于道德問題的行為,到后來被定義為一種慢性復雜性的腦部疾病,其相關的問題不是單純的生物學問題,還涉及心理學及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面對青少年的成癮行為,不應簡單地施加道德批判或對個體進行懲戒,也不能僅僅仰賴醫生或生物學手段,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多方共同施力,解決這個問題。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與賭博、合成毒品、酒精、煙草、咖啡因、非法藥物成癮等并列;在我國,青少年的上癮行為主要表現在游戲成癮、網絡成癮方面。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主任高鴻云認為,有時候,并不是青少年一定要沉迷網絡游戲,而是我們沒有為青少年提供足夠多的機會,讓他們走入線下,走上操場,參與一些集體活動或體育鍛煉。父母、教師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成長規律,學習如何與青少年進行溝通,多與孩子進行開放式交流,以平等的身份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恢復正常的生活規律,引導并培養有益的興趣點,擴大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面。如出現疑似成癮行為,應在第一時間到醫院或者專業機構進行鑒定,通過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可以避免貽誤治療時機。
為了解決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問題,近年來,國家多次出臺相關規定。2017年底印發的《關于嚴格規范網絡游戲市場管理的意見》,對網絡游戲違法違規行為和不良內容進行集中整治;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要求“控制電子產品使用”“實施網絡游戲總量調控”;2023年,國家網信辦“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中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全面升級青少年模式,在豐富分齡內容的同時,對時間和功能進行科學限定,讓模式真正成為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的“保護盾”。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